肠易激综合征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时存在。
病理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精神、神经因素IBS(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精神心理异常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功能性结肠动力紊乱。
2.肠道刺激因素肠道内某些因素可能改变肠功能,加重原有的肠易激综合征。这些刺激因素包括外部的食物、药物、微生物等,也可能包括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内部物质。
临床表现
1
腹痛、腹部不适:
常沿肠管有不适感或腹痛,可发展为绞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在排气排便后缓解。有些食物如粗纤维蔬菜、粗质水果、浓烈调味品、酒、冷饮等,可诱发腹痛。但腹痛不进行性加重。睡眠时不发作。
2
腹泻或不成形便:
常于餐后,尤其是早餐后多次排便。亦可发生于其余时间,但不发生在夜间。偶尔大便最多可达10次以上。但每次大便量少,总量很少超过正常范围。有时大便仅1~2次,但不成形。腹泻或不成形便有时与正常便或便秘相交替。
3
便秘:
每周排便1~2次,偶尔10余天1次。早期多间断性,后期可持续性而需服用泻药。
4
排便过程异常:
患者常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
5
黏液便:
大便常带有少量黏液。但偶有大量黏液或黏液管型排出。
6
腹胀:
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一般腹围不增大。
预防护理
如患者有明显的精神、神经因素,则应从解除病人多疑虑的心态,消除恐惧的心理着手,预防本病的发生或加重。
中医辨证施治
1湿热困脾型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因湿热困脾,损伤脾胃所致。常见症状有腹痛,脓血样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健脾,常用解毒燥湿汤。葛根15克,黄芩15克,黄连12克,秦皮12克,白头翁12克,苍术12克,泽夕12克,槐角12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地榆炭15克,生地炭15克,棕榈炭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枫蓼肠胃康片、肠胃舒胶囊口服。
2脾胃虚弱型脾胃乃后天之本,主腐熟、运化水谷。若后天受损,脾胃阳虚,水谷不化,水湿停积,下注大肠,以至大肠出现充血、水肿、溃疡。常见症状有溏泄,反复发作,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大便常挟有黏冻和少量脓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缓。
治当补中健脾,和胃止泻,常用补中健胃汤。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丹参20克,熟地12克,黄芪20克,灵芝12克,莲子12克,泽夕12克,猪苓12克,扁豆12克,芡实20克,金樱子2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茯丸、健脾丸口服。
3脾肾阳虚型脾主运化,肾为胃关,若腹泻日久失治,损伤脾阳,下关不固而形成脾肾阳虚泄泻。常见症状有肠鸣腹泻,久泻不愈,腹泻常发于黎明前,泄后痛减,形寒肢冷,少食肢倦,面色白,腰膝冷痛,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当温暖脾肾,固涩止泻,常用温阳止泻汤。附子12克,肉桂10克,枸杞子12克,狗脊15克,补骨脂15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2克,芡实20克,金樱子12克,黄芪20克,巴戟天12克,仙茅12克,黄柏10克,公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附子丸、还少胶囊口服。
(供稿:主任医师曹元成)
主任医师:曹元成
擅长中医内科及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自行研制的头痛平,治疗神经性头痛;溃疡散治疗口腔溃疡;定博灵,治疗早博;降板汤治疗血小板增多症,安宁汤治疗不宁腿综合症,冠心汤治疗各种冠心病等,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全国各地中医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编中医著作7部。
坐诊时间:
周一到周五全天本院区名医堂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