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肌肉注射那些事儿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之目的。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的,如在注射部位有硬结、感染时就不宜做肌肉注射治疗。

来源:医法汇

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在进行肌内注射之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注射部分的定位和相关药品、器材的准备。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位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起自股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被盖在臀大肌的深处,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注射时注意坐骨神经体表投影:自大转子尖至从骨结节中点向下至胭窝。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①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骼吟下缘处,在骼峪、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②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

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体位: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用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或臀部肌肉注射。如为后者,坐位要稍高一些,以方便操作。

物品准备:注射盘内加无菌2ml或5ml注射器,5.5~7号针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股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注射引发的医疗损害纠纷常见于下列情形:

1、神经麻痹:当误将药剂注射到神经干或其周围时,易发生神经麻痹,有注射针本身的物理性损伤、压迫和药剂的作用。药剂有安替比林类(如安乃近、瑞培林、氨基比林等),抗生素(如氯霉素溶液、青霉素溶液等),其他有磺胺、麻黄素、奎宁、钙、砷、汞等,麻痹通常可在注射时自诉瞬间发生电击样疼痛,其预后可因注射部位、药剂种类、浓度等不同而异。护士肌肉注射时一味求速度快,对注射部位不按要求划定,或看到过去的针眼痕迹就在旁边注上一针等造成注射部位神经损伤。在临床实践中以损伤坐骨神经和桡神经最为多见。

2、局部感染致注射部位化脓:注射部位化脓主要是表浅性葡萄球菌感染,刺入部位往往只有发红,而多数在皮下、肌肉形成化脓灶,局部出现发红、肿胀、疼痛、热感等所谓炎症反应,进而出现局部淋巴结肿胀、发热等全身症状。

感染可能有以下四种感染途径:(1)注射器械、操作的手指、患者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或消毒后再感染;(2)药品等质量不良或污染;(3)空气中葡萄球菌污染、侵入;(4)患者本身带菌,多数是由于第(1)种途径引起细菌侵入体内造成感染。

3、断针:进针时用力过猛、过深触及骨骼或婴幼儿哭闹、扭动、扶抱不稳等因素造成断针。

4、皮下硬结:皮下硬结是由于药物注入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组织损伤时,机体发生防御炎症反应,同时引起周围组织变性、坏死,进而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纤维增生。硬结具有可移动性。未与肌肉粘连者为皮下硬结,而与肌肉粘连时,即为挛缩。与此有关的社会性问题是婴幼儿的瘢痕性股四头肌短缩症,这是由于在大腿前面进行大量输液、注射,此后该部位在化脓和瘢痕性愈合的同时,一部分股四头肌引起全长性索条状纤维变性,失去伸缩性,膝关节呈现屈曲受限制的状态。

肌挛缩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药剂注入压迫引起的缺血性坏死。(2)因注射针头的物理性损伤。(3)药剂本身的影响。药物可依其各类之不同,凡溶血性强即细胞毒性越强者,发生肌肉挛缩者也越多,其他也与药物的渗透压、浓度、PH值等有关。

患儿,男,3岁。因接受链霉素治疗,护士用放置数日已变成棕黄色粘稠的药液在右侧后臂部注入2毫升,次日下午感注射部位发热、疼痛,即以酒精湿敷,未能控制炎症发展,5天后切开排出淡黄色浓液约3.5毫升。

分析本例,护士不负责任,将已被污染的药液注射造成局部化脓感染,给病儿带来痛苦和延长治疗时间,应认定为医疗过错。

由皮下注射造成的医疗过失与肌肉注射造成的医疗过失相似:有关的医疗纠纷,以神经麻痹为最多,其次为肌肉挛缩和化脓。神经麻痹大多是桡神经和坐骨神经,因药液种类、注射部位不当等发生问题。注射刺入部位较小,而内部深者,会带来较大损伤。尤其会妨碍小儿肌肉组织的发育,需要注意。

注射引起医疗损害纠纷的原因主要有:

(1)器械消毒不彻底。

(2)手指消毒不彻底。

(3)注射药液装入注射器时的污染。

(4)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

(5)注射部位的选择不适当。

(6)注射时未充分观察患者。

(7)对患者自诉未予注意。

(8)不必要的注射等。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ouyanhong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稿费:~

小编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医院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