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规培考试题库基础知识

1:脑脊液及其循环的具体途径是

A:侧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室间孔→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硬脑膜窦→入血

B: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侧脑室→室间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硬脑膜窦→入血

C:第三脑室→侧脑室→室间孔→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硬脑膜窦→入血

D: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硬脑膜窦→入血E:第三脑室→中脑水管→侧脑室→室间孔→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硬脑膜窦→入血

2:对内脏痛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沿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走行

B:定位准确

C:胸痛线和盆痛线之间的内脏痛由交感神经传导

D:腹腔和胸腔之间设为“胸痛线”

E:胸痛线之上的内脏痛主要由副交感神经传导

正确答案:B

解析:内脏疼痛:主要以C纤维传导,定位不准确,较为弥散,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3:当VO2max的强度在多少时,摄入的葡萄糖才能取代肌糖原为活动肌肉所利用

A:0.15

B:0.3

C:0.5

D:0.8

E:0.9

正确答案:C

解析:只有当强度在50%VO2max时,摄入的葡萄糖才能取代肌糖原为活动肌肉所利用。

:体内细胞膜的功能是

A:物质转运功能

B:跨膜信息传递

C:能量转换功能

D:渗透功能

E:物质转运、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

正确答案:E

解析:细胞膜是由脂质分子层和特殊蛋白质组成,膜成分中的脂质分子层主要起屏障作用,而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则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和转换有关。

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峰电位

D:负后电位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解析: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峰电位。

6:下列评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时间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E:深呼气量

正确答案:C

解析:时间肺活量即用力呼气量,或单位时间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时间肺活量是一种动态指标,不仅反映肺活量容量,而且反映了呼吸道阻力变化,所以是评定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7:血液运输O2的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化学结合

C:AB两者兼具,化学结合为主

D:电离为主

E:氧离为主

正确答案:C

解析:血液中的O2以溶解的和结合的两种形式存在。溶解量极少,仅占血液总O2含量约1.5%,结合的占98.5%左右。

8:致痛物质P物质的激活是由

A:损伤细胞直接溢出

B:在局部由损伤细胞的酶促合成的物质

C: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的致痛物质

D: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

E:内分泌腺体释放的物质

正确答案:C

解析:伤害性感受器致痛物质的激活有三种方式:①直接溢出:直接从损伤细胞溢出:K+、H+、组胺、Ach、5-HT和ATP等;②局部合成:在局部由损伤细胞的酶促合成的物质,或通过血浆蛋白及白细胞游走带入到损伤区的物质:缓激肽(BK)、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③自身释放: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的致痛物质:P物质。

9:肌张力低下常呈现的姿势不包括

A:蛙位姿势

B:W字姿势

C:折刀状姿势

D:头前垂姿势

E:翼状肩姿势

正确答案:D

解析:肌张力低下常呈现出蛙位姿势、W字姿势、折刀状姿势、倒U字形姿势、翼状肩姿势、躯干上凸姿势、头后垂姿势。头前垂不是肌张力低下的常见姿势,所以选项为D。

10: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

A:胰腺腺细胞

B:胰岛α细胞

C:胰岛β细胞

D: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

E:胰腺腺细胞和α细胞

正确答案:C

解析:胰岛细胞主要有α细胞和β细胞。α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β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

11:小儿关节伸展度检查时,3个月以上小儿手掌屈曲角应大于

A:5°

B:50°

C:55°

D:60°

E:70°

正确答案:A

解析:小儿关节伸展度检查包括肩关节伸展度试验,手掌屈曲角、足背屈角、腘角、股角等检查。3个月以上小儿手掌屈曲角应大于5°,腘角为90°?°,股角应大于70°,所以选项为A。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8个月婴儿发音中前后辅音发育快,无规则的“说话”达到高潮

B: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

C:1?2岁的幼儿发音进一步准确,开始运用字的组合

D:30?36个月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

E:7岁的儿童语言语法已达完全正确

正确答案:E

解析: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12岁的儿童才能对语言语法达到完全正确,所以选项为E。

13:女孩多表现的行为问题是

A:生理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行为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男孩的行为问题多于女孩,多表现运动与社会行为问题;女孩多表现性格行为问题。多数儿童的行为问题可在发育过程中自行消失,所以选项为D。

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B:抗胞内寄生菌的感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C:抗胞外寄生菌的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E:被吞噬细胞吞入的病原菌可立即被杀死消化

正确答案:D

解析:①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与细菌结合,可以出现凝集和鞭毛制动现象,甚至抑制细菌的重要酶系统或代谢途径,由此抑制细菌的生长。②胞内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由于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所以体液免疫对这类细菌感染的作用受到限制,对胞内感染的防御功能主要靠细胞免疫。

15:下列不符合C7神经根损伤特点的是

A:肱二头肌反射消失

B:腕背伸肌肌力正常

C:屈肘肌肌力正常

D:中指感觉障碍

E:肱三头肌肌力下降

正确答案:A

16:脊髓和相应椎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上颈髓(C1~)大致与同序数椎骨对应

B:下颈髓(C5~8)和上胸髓(T1~)较同序数椎骨高1节椎骨

C:中胸髓(T5~8)较相应椎骨高2节椎骨

D:下胸髓(T9~12)较相应椎骨高3节椎骨

E:腰髓相当于胸椎9?12水平

正确答案:E

解析:腰髓相当于胸椎10?12水平。故选E。

17:静息电位的数值变大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除极

正确答案:D

解析: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当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如果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18: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包括

A:无知期

B:震惊期

C:休克期

D:否认期

E:适应期

正确答案:C

19:以下都是胺类激素的是

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性激素

C: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

D:神经垂体激素、降钙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

正确答案:A

解析: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上组合中均符合胺类激素的,只有A答案。

20:女性半卧位或站位时,腹膜腔最低处是

A:肝肾隐窝

B:膀胱子宫陷凹

C:直肠膀胱陷凹

D:盲肠后隐窝

E:直肠子宫陷凹

正确答案:E

21:人类通过微生物生产的食品有

A:牛奶

B:火腿

C:酸乳酪

D:黄瓜

E:豆腐

正确答案:C

22:卵巢的固定结构有

A:卵巢悬韧带

B:卵巢固有韧带

C:输卵管卵巢伞

D:卵巢柔膜

E:以上全是

正确答案:E

23:关于内毒素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发热反应

B:糖代谢紊乱

C: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E:呼吸窘迫

正确答案:E

2:脑发育过程中,有关神经细胞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

B: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

C: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较成人少而长

D: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

E:8岁时接近成人

正确答案:C

解析: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而树突和轴突少而短;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数目与成人相同,但树突和轴突还要进一步发育,较成人的少而短,所以选C。

25:背阔肌可使肩关节

A:屈

B:伸

C:外展

D:旋外

E:环转

正确答案:B

解析:使肩关节屈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锁骨部和肱二头肌短头;伸的肌肉有背阔肌、三角肌后部纤维和肱三头肌长头;内收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外展的肌肉有三角肌和冈上肌;旋内的有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纤维;旋外的有冈下肌和小圆肌。

26:脊髓的髓鞘由上向下逐渐形成,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婴儿肌腫反射较弱

B:婴儿腹壁反射不易引出

C:3?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阴性

D:2岁以下儿童巴宾斯基征阳性

E:婴儿提睾反射,到1岁时才稳定

正确答案:C

解析: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3腰椎下缘,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脊髓的髓鞘由上向下逐渐形成,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儿童巴宾斯基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所以选项为C。

27:在大脑动脉环构成中,无下列哪项结构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前交通动脉

正确答案:B

28:下列不属于视路组成部分的是

A:视网膜和视神经

B:视交叉和视束

C:外侧膝状体

D:视放射和视中枢

E:晶状体

正确答案:E

解析:视路是指从视网膜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视觉通路。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中枢。

29:下列有关神经节段与椎骨位置的说法不对的是

A:上颈髓大致与同序数椎骨对应

B:下颈髓和上胸髓较同序数椎骨高1节椎骨

C:下胸髓较同序数椎骨高2节椎骨

D:腰髓相当于胸椎10?12水平

E:骶髓和尾髓相当于腰1椎骨

正确答案:C

解析:中胸髓(T5?T8)较同序数椎骨高2节椎骨,下胸髓(T9?T12)较同序数椎骨高3节椎骨。

30:支配股二头肌的神经是

A:股神经

B:闭孔神经

C:阴部神经

D:坐骨神经

E:腓总神经

正确答案:D

31:关于认知发育过程中注意力发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意是认知过程的开始,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形式

B:3岁以前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

C:3岁以后开始发展有意注意

D:3?岁时有意注意已稳定

E: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正确答案:D

32: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E:易化扩散

正确答案:B

解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几乎所有的突触均为化学性突触。

33:运动时心率加快是由于

A: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B: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C: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D:每搏输出量增加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正确答案:A

解析:心率受自主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心率加快。

3:关于超声波疗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用的超声波疗法的频率范围是?kHz

B:交变电场的频率决定了超声波的频率

C: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D:超声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发散角很小

E: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无关

正确答案:C

解析:超声波的传播必须依赖介质,即通过介质质点的运动传递波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5: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顺势变化的电位

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

C:它可作不衰减性扩布

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

E:它具有“全或无”特性

正确答案:B

解析:单一细胞只要刺激达到了阈强度,就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峰电位可能因刺激过弱而不出现,但在刺激达到阈值以后,它始终保持某种固有的大小和波形,即它具有“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它在受刺激部位产生后,还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传播的范围和距离并不因原处刺激的强弱而有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都依次兴奋并产生一次同样大小和形式的动作电位。

36:肺通气的弹性阻力是指

A:气道阻力

B:惯性阻力

C:组织的黏滞阻力

D:肺的回缩力

E: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

正确答案:E

解析:肺通气的动力需要克服肺通气的阻力方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主要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黏滞阻力。故选E。

37:髓核易向哪个方向脱出

A:左方

B:右方

C:前外侧

D:后外侧

E:正后方

正确答案:D

解析: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透明软骨组成,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纤维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后外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故选D。

38:关于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拮抗作用

B:刺激免疫应答

C: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合成维生素

E:降解食物残渣

正确答案:C

解析:关于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刺激免疫应答,使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合成维生素;降解食物残渣。

39:关于运动单位募集描述正确的是

A:运动单位募集越少,肌力就越大

B: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少

C: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低,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多

D: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越多

E: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越少

正确答案:D

解析:运动单位募集越多,肌力就越大。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大时,动员的运动单位就多;当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高时,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多。所以只有D答案正确。

0:以下关于细胞跨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跨膜电位和静息电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细胞跨膜电位是细胞静息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C:一般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D:这种电位差可用测量电极在细胞表面测出

E:正常数值的这种电位差,表明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

正确答案:B

解析:细胞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是存在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又称为膜的极化。

1:有关糖皮质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B: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

C: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

D:可使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可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正确答案:D

解析:糖皮质激素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此外糖皮质激素还能促进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破坏。

2:下列说法中,不当的是

A:心室-动脉压力梯度是引起半月瓣开放、推动血液由心室开始射入动脉的直接动力

B:心房收缩时挤出部分血液,这对心室射血功能是有利的

C:房泵作用(即心房收缩功能)缺失会明显影响静息状态和应急状态

D: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E:甲状腺激素和体育锻炼能提高肌凝蛋白ATP酶活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房泵作用(即心房收缩功能)缺失对静息状态影响不大,但机体运动和应急状态下就可能出现心输出量不足等泵功能衰竭的表现。

3:关于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说法错误的是

A:皮肤最常见的是革兰阳性球菌

B:口腔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梭形菌、螺旋体和真菌等

C:健康人的空肠是有菌的

D:鼻腔和咽部经常存在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等

E:正常情况下仅在泌尿道外部有细菌存在

正确答案:C

:上肢与躯干连接的唯一关节是

A:肩锁关节

B:胸锁关节

C:肩关节

D:胸肋关节

E:肘关节

正确答案:B

解析:上肢带骨连接包括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共同构成。是上肢与躯干连接的唯一关节。

5: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时血中主要增高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

C: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性激素

E:胰岛素

正确答案:C

解析: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手术、饥饿、疼痛、寒冷以及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等,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

6: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原因是

A: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

B:小肠长度长,吸收面积大

C:小肠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E:以上全对

正确答案:E

7:记忆类型中,出现最早的是

A:运动性记忆

B:情绪性记忆

C:形象性记忆

D:语词记忆

E:对比记忆

正确答案:A

解析: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性记忆和语词记忆种类型,在个体发生上它们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约在生后第一个月,所以选项为A。

8:下列各项不属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是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阶段

B: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阶段

C:对自我尊重的意识阶段

D:对自我扩展的意识阶段

E:对自我信任的意识阶段

正确答案:E

解析:在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以下几个阶段:①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②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2岁);③对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④对自我扩展的意识(岁);⑤自我意象的形成(?6岁);⑥理性运用思考的自我形成(6?12岁);⑦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而没有自我信任的意识阶段,所以选项为E。

9:尺神经损伤后,拇指不能

A:外展

B:内收

C:屈

D:伸

E:对掌

正确答案:B

解析:尺神经损伤后拇指不能内收,损伤了尺神经支配拇收肌的深支(运动支)。

50: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正确答案:D

解析: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51:不是粗大运动的是

A:抬头

B:爬

C:站

D:撕纸

E:跳跃

正确答案:D

解析:粗大运动指姿势或全身活动。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多为小肌肉的运动,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儿童的手在完成精细动作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撕纸需要手指的运动,是精细动作,不是粗大运动,所以选项为D。

52:小儿最早能准确地运用“妈妈”、“爸爸”两词的时间是

A:0?3个月

B:3?6个月

C:6?9个月

D:9?12个月

E:12?18个月

正确答案:D

53: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放线菌

正确答案:A

解析: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5:幼儿异常发育存在的问题,行为分类不包适的是

A:生理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问题

正确答案:A

解析:幼儿异常发育存在的问题,行为分类为: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多梦、夜惊、过分挑剔饮食等;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甲、吸吮手指、活动过度等;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性格行为问题:如害羞、忧郁、违拗、要求注意等;语言问题:如口吃等。分类中为生物功能行为问题,而不是生理功能行为问题,所以选项为A。

55:关于坐骨神经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B:自梨状肌下缘出骨盆

C:本干发出分支分布于大腿后群肌

D:在腘窝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E:皮支分布于整个小腿和足的皮肤

正确答案:E

解析: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缘出骨盆。本干发出分支分布于大腿后群肌。在腘窝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肌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和足底肌;皮支支配小腿后面及足外侧。腓总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前肌群和外肌群;皮支支配小腿前、外侧面和足背。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皮肤由股神经皮支支配。

56:3个月以上的小儿关节伸展度检查,股角应

A:大于70°

B:大于60°

C:60°?70°

D:小于70°

E:小于60°

正确答案:A

57: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养料和氧气

B:运输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C:运输激素

D:防御和保护

E:运输养料、O2和激素到各组织器官供其新陈代谢,并把代谢产物和CO2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

正确答案:E

解析:循环系统主要功能是将机体从外界摄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送到全身各部,供给组织进行新陈代谢,同时把全身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58:正常人潮气量平均约为

A:ml

B:ml

C:ml

D:ml

E:ml

正确答案:E

解析: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TV)。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00?ml,一般以ml计算。

59: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出多少能量

A:8kJ

B:18kJ

C:38kJ

D:58kJ

E:kJ

正确答案:C

解析:1g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出38kJ(9.3kcal)。

60: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

A:0.2

B:0.

C:0.5

D:0.5

E:0.6

正确答案:D

解析: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量大,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61:霉菌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为

A:中性

B:中性偏碱性

C:中性偏酸性

D:酸性

E:碱性

正确答案:C

62:在70%?80%VO2max强度下持续运动多长时间,可几乎完全耗尽肌糖原而出现衰竭

A:10?20分钟

B:30?0分钟

C:1?2小时

D:2?3小时

E:3?小时

正确答案:C

解析:在70%?80%VO2max强度下持续运动1?2小时,可几乎完全耗尽肌糖原而出现衰竭。

63:有关间脑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B:下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

C:下丘脑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

D:背侧丘脑的功能是皮质下的感觉中枢

E:下丘脑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起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背侧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是皮质下的感觉中枢。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它既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又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中心,参与机体体温、摄食、生殖、代谢、内分泌、情绪行为、睡眠、觉醒等重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几腰椎棘突

A:第3

B:第

C:第5

D:第2

E:第1

正确答案:B

65:下列关于骨骼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属于横纹肌,又称为随意肌

B: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并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能维持身体的姿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C:根据配布规律,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D:筋膜是肌肉的常见辅助装置之一,分为深、浅两种筋膜,其中,浅筋膜又称为固有筋膜

E:筋膜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能约束肌肉,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

正确答案:D

66:以下关于突触后抑制,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

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变化

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性抑制两种

正确答案:C

解析: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变化是突触前抑制的特点。

67:下列不是原始反射的是

A:拥抱反射

B:手握持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跟腱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正确答案:D

解析:原始反射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所以原始反射称为新生儿反射。常见重要的原始反射包括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足握持反射、阳性支持反射、侧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跟腱反射是深反射,不是原始反射,所以选项为D。

68:下列各项中不是姿势发育的一般规律的是

A: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

B:头尾发育规律

C: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D: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E:阶段性的发育规律

正确答案:E

解析:姿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头尾发育规律、近位到远位规律、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连续不断的发育规律。姿势发育是连续不断的,不是阶段性的,所以选项为E。

69:下列属于社会行为问题的是

A:儿童擦腿综合征

B:咬指甲、磨牙

C:攻击、说谎

D:吸吮手指或吸衣物

E:挖鼻孔或啼过多

正确答案:C

解析:攻击、说谎是社会行为问题,其余四项均为运动行为问题,所以选项为C。

70:杀灭包括芽胞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无菌

C:灭菌

D:灭活

E:防腐

正确答案:C

71: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在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区

C:普肯耶纤维

D:左心室

E:右心室

正确答案:A

72: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与分泌功能的改变是

A:水重吸收增多

B:Na+-H+交换增多

C:Na+-K+交换增多

D:NH2分泌增多

E:HCO3-重吸收减少

正确答案:B

73:下列不是新生儿的触觉高度敏感部位的是

A:嘴唇

B:前臂

C:手掌

D:脚掌

E:眼睑

正确答案:B

7:回旋研磨试验阳性常提示

A:前交叉韧带损伤

B:后交叉韧带损伤

C:内侧副韧带损伤

D:外侧副韧带损伤

E:半月板损伤

正确答案:E

75:长期卧床者易产生直立性低血压,不是其临床表现的是

A:面色苍白、出汗

B:头晕

C:心率加快

D:收缩压下降,脉压増大

E:重者产生晕厥

正确答案:D

解析: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故D错误。

76:细菌的鞭毛是

A:细菌运动的唯一器官

B:细菌的一种运动器官

C:细菌的一种交配器官

D:细菌的繁殖器官

E:细菌的捕食器官

正确答案:B

77:昼夜体温变动的特点是

A:午后?6时体温最低

B:昼夜间波动的幅度超过1℃

C:上午8?10时体温最高

D:体温昼夜的变化与生物节律无关

E: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

正确答案:E

解析:体温昼夜变化的规律是: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6时体温最高,昼夜间波动的幅度不超过1℃,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化不属于生物节律控制。

78: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不包括

A:特异性结合抗原

B:激活补体

C:参与黏膜局部免疫

D: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

E:运送营养物质

正确答案:E

79:动作电位最基本的特点是

A:局部反应

B:刺激达到了阈强度,再增加刺激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D:动作电位产生后,出现电紧张性扩布

E:具有“全或无”现象

正确答案:E

解析: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全或无”现象。

80:不符合关于残疾的概念的是

A: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的功能障碍

B:残疾可以由于身心疾病所致功能障碍导致

C:残疾是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D:残疾必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E:残疾的功能障碍往往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

正确答案:A

解析: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这些功能障碍通常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因此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的功能障碍不符合残疾的概念。

81:人类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白肌

B:Ⅰ型纤维,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C: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红肌

D:Ⅱa型和Ⅱb型纤维,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

E:无氧代谢能力增强,肌肉单位时间内的爆发力增大

正确答案:E

解析: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增强,肌肉单位时间内的爆发力增大。

82: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连续的、有序的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级到高级

D:螺旋式发展

E:从集中到泛化

正确答案:E

解析: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连续的、有顺序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83:以下不是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正确答案:D

8:T淋巴细胞的功能不包括

A:免疫辅助功能

B:免疫抑制功能

C:细胞因子分泌功能

D:免疫记忆功能

E:吞噬功能

正确答案:E

85:关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A:带状疱疹是再次感染VZV

B:水痘可反复发生

C:患水痘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能阻止病毒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D: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E:以上说法均正确

正确答案:D

解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患水痘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终身不再感染。但对长期潜伏于神经节中病毒不能被清除,故不能阻止病毒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86:星状神经节属于

A:椎前节

B:器官旁节

C:内脏感觉神经节

D:椎旁节

E:射体感觉神经节

正确答案:D

87:下列关于神经控制肌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牵张反射对维持骨骼肌的张力,维持直立姿势非常重要,不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B:反射亢进的常见原因是锥体束病变

C:不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来控制的

D:运动是复杂的反射

E:运动控制主要有反射性运动、模式化运动和意向性运动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A

解析:牵张反射对维持骨骼肌的张力,维持直立姿势非常重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时,可以反射亢进;中断脊髓反射弧时,可以反射消失。

88: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胰岛素

正确答案:E

解析: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89: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引起钝痛的过程是

A: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Aδ纤维兴奋

B: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

C:痛觉第二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

D:痛觉第二阶段,属于Aδ纤维兴奋

E:痛觉第三阶段,属于Aδ和C纤维兴奋

正确答案:C

解析:从伤害性刺激到痛觉的产生,是经历一个短暂的不同性质的感觉过程,以皮肤感觉为例,从触觉到锐痛的过程是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Aδ纤维兴奋,钝痛的出现为痛觉第二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

90:肺内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大气压与胸内压之差

C: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气体分压差

E:呼吸肌的舒缩

正确答案:D

解析:肺泡内PaO2总是高于静脉血,而PaCO2总是低于静脉血。因此,当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分压差的存在,肺泡气中O2向静脉血扩散,而CO2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

91: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不包括

A:有特异性

B:后天获得

C:有记忆性

D:作用慢而强

E: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

正确答案:E

92:影响正常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循环血量

B:心输出量

C:阻力血管的口径

D:血液黏滞度

E:血管长度

正确答案:C

解析:阻力血管的口径变小时,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

93:长期卧床患者皮肤系统不会有的变化是

A:萎缩

B:压疮

C:白化病

D:水肿

E:角化

正确答案:C

解析:制动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皮肤水肿、角化以及细菌和真菌感染。而白化病为遗传性疾病,故C答案错误。

9:良好训练者安静时

A: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大

B: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大

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小

D:心输出量明显增加

E:心输出量明显减小

正确答案:B

解析:良好训练者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安静时心率较常人缓慢,同时心脏收缩力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安静时心率较慢及心搏出量因左室收缩期末容量缩小而增大,因此心输出量并不减少。故选B。

95:关于注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心理活动或意识是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B: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

C: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D:根据注意时我们对事物目的性和所付出的意志,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

E:评估一个人的注意可以从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来进行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注意时我们对事物的目的性和所付出的意志,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96:幼儿能够理解成人的语言,并能够指出自己的“鼻子”、“眼”的年龄是

A:3?6个月

B:6?9个月

C:9?12个月

D:12?18个月

E:2岁

正确答案:D

解析:12?18个月的幼儿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指出该物体,能从2项选择中辨别出该物体,听到“把某东西给我”时能将该物递给讲话者,可以按照2?3个字组成的简单词的姿势作出行动,指出身体的某一部分,所以选项为D。

97:以下关于杠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称之为“平衡杠杆”

B:平衡杠杆的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

C: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之间,称之为“省力杠杆”

D: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称之为“速度杠杆”

E:速度杠杆的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

正确答案:E

解析: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不省力,但可以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故称之为“速度杠杆”。故E答案错误。

98:足下垂内翻提示损伤的神经是

A:股神经

B:胫神经

C:闭孔神经

D:腓总神经

E:腓肠神经

正确答案:D

99:有“门”的器官是

A:横结肠

B:肾

C:输卵管

D:气管

E:胃

正确答案:B

:中耳的组成为

A:鼓膜、鼓室、咽鼓管

B:鼓膜、鼓室、乳突小房

C: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乳突窦

D:咽鼓管、鼓膜、乳突小房

E:鼓膜、咽鼓管、乳突小房

正确答案:C

:下列有关原始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又称新生儿反射

B:新生儿的原始反射已高度发育,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

C: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中脑

D:常见的原始反射有: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等

E:在胎儿娩出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正确答案:C

解析:原始反射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所以原始反射称为新生儿反射。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而不是中脑。其余说法均为正确,所以选C。

:冈上肌的作用是

A:可使肩关节内收

B:可使肩关节外展

C:可使肩关节前屈

D:可使肩关节后伸

E:可使肩关节旋转

正确答案:B

:长期卧床对心肺的影响十分明显,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A:基础心率会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会增加

B:最大摄氧量下降

C:血小板聚集,易形成静脉血栓

D:侧卧位时,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E:血浆容积减少

正确答案:A

10:关于意志行为和随意运动的关系,错误的是

A:意志行为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

B:随意运动受意志调节

C:随意运动是具有一定意志方向性的运动

D:意志是随意运动的主导

E: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必要组成

正确答案:D

:颈总动脉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部位在

A:甲状软骨上缘平面

B:甲状软骨下缘平面

C:下颌角平面

D:乳突平面

E:第1颈椎下缘平面

正确答案:A

:有关非特异性免疫特点错误的是

A:先天具有

B:无特异性

C:作用强

D:作用快

E: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有:①先天具有;②无特异性;③无记忆性;④作用快而弱。

:关于女性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长约3?5cm

B:紧位于阴道后壁的后方

C:其形态特点是宽、短、直

D:穿过尿生殖隔

E:易引起逆行感染

正确答案:B

解析:女性尿道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长约cm,管径6mm,易于扩张。女性尿道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紧贴阴道前壁,穿过尿生殖隔时,被尿道阴道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环绕,此肌为横纹肌,可受意识支配,控制排尿。女性尿道短而直,且开口于阴道前庭,距阴道口和肛门较近,故尿路逆行感染,以女性较为多见。

:下列有关生长发育不平衡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开始发育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B:各器官、组织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等同的

C:小儿生长发育可见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的两个高峰期

D: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儿童期,一个是青春期

E:器官功能发育是不等速的,是与其功能需要相适应的

正确答案:D

解析:生长发育过程中两个高峰期,一个为婴儿期,一个是青春期,其他的说法均为正确,所以选项为D。

:与细菌的生存力有关的是

A:侵袭性酶

B:芽胞

C:荚膜

D:毒素

E:黏附因子

正确答案:B

解析: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细菌的胞外酶和荚膜与其他表面结构物质。芽胞与细菌的生存力有关。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E:以上均错

正确答案:B

:全身动脉血压波动在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E:免疫调节

正确答案:A

:当小腿外伤出血时,常见的压迫止血部位是

A:股动脉

B:腘动脉

C:胫前动脉

D:腔后动脉

E:腓动脉

正确答案:B

解析: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在腹股沟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经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后行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腘动脉在腘窝深部下行,在膝关节下方分为胫后动脉和胫前动脉。

:关于体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B: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C:小儿的脂肪较少,体液量所占体重的比例较高

D:1岁以上青少年的体液量所占体重的比例即和成人相仿

E:成年女性体液量比成年男性多

正确答案:E

解析:成年男性体液量一般为体重的60%;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5%。所以E答案错误。

11: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

A:心率贮备

B:射血分数

C:搏出量贮备

D:心脏做功

E:心力贮备

正确答案:E

解析:健康成年人静息状态下心率每分钟75次,搏出量约70ml,心输出量为5L左右。剧烈运动时心率可达每分钟?次,搏出量可增加到ml左右,心输出量可达25?30L,为静息时的5?6倍。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下列不属于肩袖组成的是

A:肱二头肌长头腱

B:冈上肌

C:冈下肌

D:小圆肌

E:肩胛下肌

正确答案:A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主要取决于

A:外周静脉压

B:中心静脉压

C:阻力血管的口径

D: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

E:血液黏滞度

正确答案:D

解析: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是

A:大脑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E:背侧丘脑

正确答案:D

解析:下丘脑包含有视前核、视上核等神经核团,它既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又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经内分泌中心,参与机体体温、摄食、生殖、代谢、内分泌、情绪、行为、睡眠、觉醒等重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D。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呼吸运动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肺泡表面张力

E:胸膜腔内压

正确答案:B

: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余气量+补吸气量

D:余气量+肺活量

E:潮气量+余气量

正确答案:B

:下列不是影响氧运输功能因素的是

A:心血管结构的完整性

B:心血管结构的柔顺性/弹性

C:心脏收缩、心脏舒张功能

D:外周血管阻力

E:性别

正确答案:E

解析:氧运输功能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共同的核心功能。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管功能取决于循环驱动力、心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和柔顺性/弹性等。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物质运输困难,产生缺氧缺血症状。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循环系统内的血液驱动力,即心脏射血能力。影响射血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心脏收缩功能、心脏舒张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功能减退将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有关动作电位的说法中,不当的是

A:动作电位或峰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B:只要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

D:动作电位传播的范围和距离不因初刺激的强弱而有所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都依次产生同样的动作电位

E:动作电位是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再出现复极化

正确答案:B

解析:动作电位产生的特点是,只要剌激达到足够的强度,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始终保持某种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切割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道下端推送,此为

A:同化作用

B:异化作用

C:机械消化

D:化学性消化

E:细胞内消化

正确答案:C

解析: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

:直腿抬高试验时脊神经可在神经根管内滑动

A:12?15mm

B:10?12mm

C:8?10mm

D:6?8mm

E:2~5mm

正确答案:E

解析:直腿抬高试验时脊神经可在神经根管内滑动2?5mm。所以选择E答案。

12:下列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临床表现的是

A:瘫痪

B:肌张力增强

C:无病理反射

D:腱反射亢进

E:肌萎缩不明显

正确答案:C

:电疗法分类依照

A:电流强度

B:电功率

C:电压

D:电导

E:电流频率

正确答案:E

解析:根据采用电流频率的不同,电疗法通常分为低频电疗法(采用0?0Hz的低频电流),中频电疗法(采用1?kHz的中频电流),高频电疗法(采用kHz?GHz的高频电流)三大类,此外还有直流电疗法、静电疗法等,故选E。

:免疫细胞不包括

A:造血干细胞

B:脂肪细胞

C:血小板

D:内皮细胞

E:红细胞

正确答案:B

:局部兴奋的产生是由于

A:阈下强度的内向电流刺激使细胞超极化

B: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刺激直接造成膜内外的电压降

C:膜自身的去极化反应

D: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直接造成的电压降和膜自身轻度去极化叠加的结果

E:外向电流激活大量Na+通道开放所致

正确答案:D

解析:阈下刺激虽未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也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只是开放的几率少,于是少量内流的Na+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加大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除极化

正确答案:D

解析: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当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如果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细胞的绝对不应期时间为

A:0.秒

B:0.01秒

C:0.1秒

D:0.0秒

E:0.02秒

正确答案:A

解析:绝对不应期是0.秒。

:下列各项中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情绪变化

B:情绪与情感的两极矛盾

C: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较大的发展

D:个性成熟、特点鲜明

E:意志坚定、自我意识明确

正确答案:A

解析:老年期的心理发育特征为:情绪变化、感知功能退化、记忆力减退、智力改变、人格改变。情绪与情感的两极矛盾是青春期的心理发育特征;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较大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个性成熟、特点鲜明及意志坚定、自我意识明确是中年期的心理发育特征。所以选项为A。

:以下有关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B: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正外负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C: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D: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

E: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正确答案:B

解析: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皮肤感觉不包括

A:痛觉

B:温度觉

C:触觉

D:振动觉

E:本体感觉

正确答案:E

:关于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正确的是

A:由抗原刺激T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

B:能与所有抗原特异性结合

C:对免疫应答无作用

D:Ig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E:不能穿过胎盘和黏膜

正确答案:D

解析:免疫球蛋白系由抗原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能穿过胎盘和黏膜的一种蛋白,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Ig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13:下列有关睾酮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维持正常性欲

B:促进精子生长发育

C:促进骨骼生长

D:抑制蛋白质合成

E: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正确答案:D

:人的一般能力不包括

A:观察力

B:注意力

C:思维能力

D:绘画能力

E:想象能力

正确答案:D

: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如何,运动可以如何乳酸清除

A:加快,加速

B:减慢,加速

C:加快,减慢

D:减慢,减慢

E:不变,加速

正确答案:A

解析: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相应加快,运动可以加速乳酸清除。

:下列有关原始反射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正确答案:B

解析:早期的原始反射模式大部分是有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的,但如果存在过久则可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所以选项为B。

:下列连接椎骨的韧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

B:黄韧带连接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

C:棘间韧带是腰部伸屈调节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D:棘间韧带有防止脊柱过伸的功能

E: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方

正确答案:D

解析:前纵韧带是位于脊柱的腹侧面的强壮纤维束,起自颅骨,止于骶骨。后纵韧带位于椎体的后部,在椎管内,起于枢椎,止于骶骨。黄韧带呈节段性,位于上下椎弓板之间。棘间韧带左右各一,连于下位关节突、椎板、棘突上缘和上椎板下缘之间。棘间韧带有防止脊柱过屈的功能,并且是腰部伸屈调节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小儿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模仿摇手说“ByeBye”的时间是

A:3?6个月

B:6?9个月

C:9?12个月

D:12?18个月

E:15?18个月

正确答案:B

解析:6?9个月的婴儿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安静地注意听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模仿摇手说“Bye-Bye”。所以选项为B。

10:心输出量是指

A: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B: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C: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心输出量

D: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E:左右心室每次所射出的血量

正确答案:B

解析: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故选B。

11:乳糜池通常位于

A:第2腰椎前面

B:第腰椎前面

C:第1腰椎前面

D:骶骨前方

E:第3腰椎前面

正确答案:C

解析:胸导管的起始部膨大叫乳糜池,位于第11胸椎与第2腰椎之间,乳糜池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淋巴的汇入。

12:椎间孔由

A:椎体和椎弓围成

B:椎弓根和椎弓板围成

C:所有椎孔连接而成

D:由所有横突孔连接而成

E: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

正确答案:E

解析:椎间孔由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故选E。

13:属于IgG抗体特性的是

A: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有强大的激活补体能力

B: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

D:血清中含量低,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

E:呼吸道、胃肠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的

正确答案:B

1:肌张力增高常呈现的姿势不包括

A:角弓反张

B:上肢硬性伸展

C:折刀状姿势

D:手握拳

E:下肢内收内旋

正确答案:C

解析:肌张力增高常呈现头背屈、角弓反张、下肢交叉、尖足、特殊坐位姿势、非对称性姿势、上肢硬性伸展、手握拳、下肢内收内旋等姿势。折刀状姿势是肌张力低下常呈现的姿势,不是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所以选项为C。

15: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产生神经冲动

D:产生电位变化

E:产生感觉

正确答案:D

解析:各种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这就是它们在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它们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所以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电位变化。

16:引起定位明确的痛觉整合中枢是位于

A:脊髓背角

B:脊髓前角

C:丘脑内外侧核群神经元

D:下丘脑视前区

E: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正确答案:C

解析:丘脑由六大核群组成,是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目前较为明确的与疼痛传递密切相关的有内侧核群神经元和外侧核群神经元。丘脑外侧核群神经元的反应具有躯体定位和痛觉分辨能力。

17: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

A:面神经

B:上颌神经

C:下颌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

正确答案:C

18:表层痛觉感受器是

A:分布在内脏器官组织游离的神经末梢

B:分布在皮肤、黏膜组织游离的神经末梢

C: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引起疼痛

D: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疼痛

E:分布在皮肤的冷热感受器

正确答案:B

解析:表层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浅在于皮肤的表皮、真皮和毛囊、黏膜等处。皮肤的痛点是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的。

19:肺通气的原动力是来自

A:肺的弹性回缩

B:呼吸肌的舒缩

C:气体的分压差

D:肺内压的变化

E:胸内压的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而是由横膈的升降和胸廓的张缩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吸气肌主要是膈肌,膈肌收缩时,增大了胸腔的上下径,胸腔和肺容积增大,产生吸气。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都向上提,肋骨下缘还向外侧偏转,从而增大了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肺容积增大,产生吸气。

:下列有关语言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

B: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

C: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D:11个月的婴儿出现双音节

E:12个月的婴儿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正确答案:D

解析:7个月的婴儿单音节继续发育,并出现双音节;11个月的婴儿能自己说出个别有意义的字或词,所以选项为D。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A:盐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雄激素

D:雌激素

E:肾上腺素

正确答案:A

解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等;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活动。

: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相邻郎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E:是一种节能的传导方式

正确答案:C

解析: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表现为以相邻郎飞结处相继出现,称为兴奋的跳跃式传导,跳跃式传导时的兴奋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而且由于跳跃式传导时,单位长度内每传导一次兴奋所涉及的跨膜离子运动的总数要少得多,因此它还是一种节能的传导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E:动作电位

正确答案:A

15:关于肠毒素,下述错误的是

A: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

B: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C:可引起腹泻

D:不耐热肠毒素加热65℃,20分钟失活

E:耐热肠毒素加热℃,20分钟仍不失活

正确答案:D

解析:不耐热肠毒素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

:脊髓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A:重量的增加

B:长度的增加

C:髓鞘的形成

D:位置的上移

E:腹壁反射的出现

正确答案:C

解析: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较成熟,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而增加重量和长度。脊髓在儿童期的位置在不断上移,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脊髓的髓鞘由上向下逐渐形成,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选项为C。

:呼吸节律产生于

A:下位脑干

B:上位脑干

C:脊髓

D:大脑皮质

E:中脑以上部位

正确答案:A

解析:节律性呼吸运动不在脊髓产生。脊髓只是联系上(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呼吸的基本中枢是在延髓,脑桥是呼吸的调整中枢,低位脑干中的呼吸神经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故选A。

:心理活动活跃而波动,并且是卫生保健最关键时刻的阶段为

A:儿童期

B:青少年期

C:中年期

D:更年期

E:老年期

正确答案:B

:下列可出现“垂腕症”的神经损伤是

A:正中神经

B:腋神经

C:肌皮神经

D:尺神经

E:桡神经

正确答案:E

解析:桡神经的肌支支配上臂和前臂背面全部伸肌,损伤后,上臂及前臂伸肌功能消失,故出现“垂腕症”;皮支支配臂、前臂背面及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皮肤。

:关于意志的解释,错误的是

A: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

B:意志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

C:对行为有发动的调节作用

D:对行为有抑制的调节作用

E:对行为有压抑的调节作用

正确答案:E

:组织和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

A:无限大

B:为零

C:不变

D:低于正常水平

E:高于正常时的阈强度

正确答案:B

解析:在组织接受前一刺激而兴奋后,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其兴奋性为零,无论再受到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故选B。

:防腐的盐浓度是

A:5%?10%

B:10%?15%

C:15%?20%

D:1%?10%

E:20%?30%

正确答案:B

:咽淋巴环中最大的淋巴组织是

A:腭扁桃体

B:舌扁桃体

C:咽扁桃体

D:咽鼓管扁桃体

E:咽后壁、侧壁、咽腭弓的淋巴组织

正确答案:A

:蛙有髓神经纤维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为2.0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次数不可能超过

A:50次

B:次

C:次

D:次

E:00次

正确答案:B

解析:在可兴奋绝对不应期内,给予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1s=0ms,0ms/2.0ms=。

16:有关肢体制动对肌肉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肌肉在被拉长的情况下固定,则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下降的程度会有所加重

B:肌肉固定的最初几小时内,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速率下降

C: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

D:肌肉固定后,皮质类固醇的水平会升高

E:制动对骨骼肌肌力和耐力均会明显下降

正确答案:A

解析:肌肉在被拉长的情况下固定,则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下降的程度会有所减轻。比如,在膝关节伸直位固定后,处于缩短状态下的股四头肌产生的萎缩比处于拉伸状态下的腘绳肌明显。肌肉处于拉伸状态而被固定后,使其横截面积和收缩力下降较多,然而肌肉体积的变化较小,因为肌肉处于拉伸状态时,肌纤维内合成了新的收缩蛋白和新的肌小节,故肌纤维面积的缩小被增加的肌小节数量抵消。对于改变的肌纤维而言,如果以肌肉横截面积为单位衡量被拉伸固定的肌肉收缩力,其收缩力仍处于较好的状态。

:最大的鼻窦是

A:蝶窦

B:额窦

C:上颌窦

D:筛窦前、中群小房

E:筛窦后群小房

正确答案:C

解析:鼻窦由骨性鼻窦表面衬以黏膜构成,鼻窦黏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黏膜相续。四对鼻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

:关于阈电位描述正确的是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少的临界膜电位

正确答案:D

:骨盆的组成是

A:左右髋骨、骶骨、耻骨以及其间的骨联结构成

B:左右髋骨、骶骨、尾骨构成

C: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联结构成

D:左右髋骨、骶骨以及其间的骨联结构成

E:左右髋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联结构成

正确答案:C

:脊髓

A:位于椎间孔内

B:上端与延髓相连

C:下端平L1上缘

D:有颈膨大与骶尾膨大

E:可分2个脊髓节

正确答案:B

:动机的功能不包括

A:激发

B:维持

C:调节

D:指向

E:控制

正确答案:E

:温水浴的水温是

A:26?33℃

B:3?36℃

C:37?38℃

D:26℃以下

E:39℃以上

正确答案:C

:下面有关长期卧床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中,说法不当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下降

B: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

C:雄性激素水平下降

D:血清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增高或不稳定

E:胰岛素分泌减少

正确答案:E

解析:糖耐量降低,血清胰岛素和前胰岛素C肽同时增高,在制动后1个月达到高峰,这种情况不是胰岛素分泌减少,而是胰岛素的利用下降。

:对人有致病性的链球菌主要是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C群链球菌

D:D群链球菌

E:E群链球菌

正确答案:A

解析:链球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分为18个族。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族。

: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

正确答案:B

17:超短波的电磁振荡频率范围为

A:1~30MHz

B:30?MHz

C:?MHz

D:?0MHz

E:以上皆不对

正确答案:B

:影响人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A:雌激素和睾酮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糖皮质激素

正确答案:C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

A:T1-12脊髓节

B:T1或C3-L2或L3脊髓节

C:S2-脊髓节

D:T1-L脊髓节

E:T1-L3脊髓节

正确答案:E

:肌力在多大年龄达到峰值水平

A:15岁左右

B:20岁

C:30岁

D:0岁

E:50岁

正确答案:B

解析:肌力在20岁左右达到峰值水平,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55岁以后下降更为迅速。故选B。

:听觉发育已经完善的年龄是

A:2岁

B:3岁

C:岁

D:5岁

E:6岁

正确答案:C

解析:2岁时能区分较精细的声音,如揉纸声与流水声;3岁时能区别更精细的声音,如“依”与“啊”等语音;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

:如果血液黏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

A: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减小

B: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

C:血流阻力升高,血流量就减小

D:血流阻力升高,血流量就增多

E:回心血量增加,血流量增多

正确答案:B

解析: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黏滞度决定。对于一个器官来说,如果血液黏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

:大脑半球额叶与顶叶的分界线是

A:中央沟

B:中央后沟

C:中央前沟

D:顶枕沟

E:外侧沟

正确答案:A

:关于疼痛的调控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闸门学说

B:γ-氨基丁酸能和阿片肽能神经元的节段性调控

C:下行调控通路

D:外源性镇痛机制

E:认知调控

正确答案:D

解析:内源性的阿片物质包括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它们作用于不同部位的特异性受体,形成内源性镇痛机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的人的五种需要不包括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控制行动的需要

正确答案:E

:以下不是有氧运动的是

A:游泳

B:慢跑

C:散步

D:打羽毛球

E:下棋

正确答案:E

解析:游泳、慢跑、散步、打羽毛球均属于有氧运动,只有下棋除外。故选E。

18:下列各项中,不是血压的形成因素的是

A:心血管系统充盈程度

B:心脏射血状况

C:大动脉回缩

D:心输出量

E:毛细血管阻力

正确答案:D

:对内脏痛主要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以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

B:定位不准确

C:器械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D: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E:可以引起某些皮肤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正确答案:A

解析:内脏疼痛:主要以C纤维传导,定位不准确,较为弥散,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免疫是指

A: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E:机体清除衰老和死亡细胞的功能

正确答案:C

:运动时糖异生的意义不包括

A:维持运动中血糖稳定

B:有利于乳酸利用

C:促进维生素代谢

D: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

E:促进氨基酸代谢

正确答案:C

解析:运动时糖异生可维持运动中血糖稳定,有利于乳酸利用,并且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促进氨基酸代谢,但是不能促进维生素的代谢。所以选择C答案。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

A:每分肺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B:每分肺血流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比值

C:每分通气量和吸氧量的比值

D:每分吸氧量和通气量的比值

E:每分输出量和通气量的比值

正确答案:A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

:降钙素的主要靶器官是

A:甲状旁腺

B:肝

C:肾上腺

D:骨

E:胃肠道

正确答案:D

解析: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其主要靶器官是骨,对肾也有一定的作用。

:深感觉不包括

A:位置觉

B:运动觉

C:振动觉

D:轻触觉

E:以上全错

正确答案:D

: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E:易疲劳性

正确答案:C

解析:单向传递原则、突触延搁、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空间和时间的总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均为化学传递的特点。

:记忆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B: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指以往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曾有过的情绪体验,学习过的动作行为等在人脑中留下的一些印记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头脑中的浮现

C: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D:不只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

E: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正确答案:B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指以往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曾有过的情绪体验,学习过的动作行为等在人脑中留下的一些印记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头脑中的浮现;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想象是指不只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

:胸膜腔

A:由脏胸膜围成

B:由壁胸膜围成

C:左右胸膜腔内分别有左右肺

D: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E:呼气时,腔内压力高于大气压

正确答案:D

19:脑的大小及重量已接近成人的年龄是

A:3岁

B:5岁

C:7岁

D:9岁

E:11岁

正确答案:B

解析:小儿生长发育具有的不平衡性,器官功能发育不等速,是与其功能需要相适应的,脑的发育最早,在生后前几年发育最快,5岁时脑的大小及重量已接近成人,而性器官则要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所以选B。

:关于肺活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最大吸气后呼出的最大气量

B:为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C:其值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D:其大小与呼吸肌强弱等有关

E:是反映肺通气功能较完善的指标

正确答案:E

解析:由于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气时间,所以不能充分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如气道狭窄,通气功能已受到损害的人,如果延长呼气时间,所测得的肺活量也可在正常范围。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

A:12倍

B:30倍

C:50倍

D:70倍

E:90倍

正确答案:B

解析: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30倍。

:关于胫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小腿内侧

B:胫骨体前缘特别锐利

C:上端膨大形成内、外侧髁

D:两髁之间形成髁间隆起

E:下端膨大外侧面形成外踝

正确答案:E

解析:位于小腿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两髁之间形成髁间隆起。胫骨体前缘特别锐利为前缘,由皮肤表面可以摸及。胫骨下端膨大,有与距骨相接的关节面,内侧有伸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外侧有与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陷的腓切迹。

:婴儿期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的原因是

A:大脑的皮质较薄

B:树突与轴突少而短

C:脑重量较轻

D: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善

E:脑组织耗氧量大

正确答案:D

解析: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所以选项为D。

: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心率的变化

B:搏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心率加快或外周阻力加大,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故选B。

:下列运动功能障碍中,不是进展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是

A:肌营养不良

B:遗传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C:胶原血管病

D:少年类风湿关节炎

E:脊髓损伤

正确答案:E

解析: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脊髓性肌萎缩症、少年类风湿关节炎、胶原血管病都随着病情的进程在不断发展,进展性的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为稳定性运动功能障碍,所以选项为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1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