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丹心法之周天法入静法布气法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入静法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一、入静的征象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神志方面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呼吸方面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体感方面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深层意识方面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二、入静的姿式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见图l、2、3、4)。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意守人静法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具体做法请读者参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观想法。 体感人静法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这种感觉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看第十二章禅定法。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各门派的口决当于各门派功法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一静一通一洞一”。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声音悠长缓急,高低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荡到百会,念“静”寸,声波震荡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荡从会阴到百会,念“洞”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荡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帮助入静,疏通经络。念师默像人静法念师默像法就是清师傅法中的一种,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师傅的功力帮助发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练功时,先放松入静,然后轻轻地默想师傅的形象。开始时可能比较模糊,随着功夫加深,慢慢地就会默想得比较清楚。入静的程度就越高,师傅的形象就会默想得越清楚。在入静过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象离开自己的啮海,如果其他人进入脑海就是杂念,——定要排除。如果对师傅形象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楚师傅的照片后默想,这样入静的效果也不错。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功夫需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需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地安宁。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丑、脑满畅肥、利欲熏心、心计满腹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读者巨参照第二章清心法,细心体会,细心实行,自是功德无量

布气法发外气古代称之为布气。《云笈七签·布气诀》曰:“凡欲布气与人疗病,先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其病者面其方息心静虑。”这种外气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是气功疗法中最重要的疗法。外气即为人之体内真气。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外气是客观存在的,有着复杂的物质结构。它具有人体场、磁场、次声波、红外辐射、微粒子流等成份。不过,现代科学对外气的研究实在是有,心无力,因为,外气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生命的信息,它是由人的意念控制的,意念不同,外气的成份也就不同。并且它对人体的作用是其他物理成份不可比拟的。外气从不同的穴位进入人体,能增加患者的内气,疏通经络,凋和气血,以此调节、改善患者的肌肉、经络、脏腑器官、循环和神经系统等机能,增强免疫力,使机体的兴奋与抑制协调有序化,并能诱导和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外气发放一般分为意放、目放、手放,又称为意照、目照、手照。意放为高级阶段,发气者必须具有遥控能力,功夫不深是办不到的;目放为中级阶段,一般需要经过艰苦的练功方能达到;手放为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练功水平,能使体内真气导至手上的练功者都能做到。三种方法都以意念为主导,尤其前二种更加强调意念的作用。按照中医的原理,人的气机运转正常,身体就健康,气机由于七情(喜、怒、悲、恐、忧、思、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干扰而受到阻碍或亏损,人就会得病。外气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补法、泻法和疏法。对元气不足的患者,采用补气的方法,患者有温热及胀的感觉,作用为温经散寒,补元气,增强抗病能力。运用泻法,患者有凉的感觉,作用为泻火、退热、消炎、镇静、被动去除体内经络及脏腑实热的作用。运用疏法,患者有酸、麻、痒等串感,作用为散瘀祛风,消积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发放外气有各种不同的手法,手法不同作用也就不同。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一、布气的练功方法剑指站桩功剑指站桩功原是少林寺的秘传功法,是一种形体与精神同时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也是发放外气必练功法之一。练功时采用马步站桩,两脚距离约三脚宽,同时意念入地三尺;双臂缓缓上抬,把掌变为剑指,指尖向前,掌心相对,两臂与肩平,呈一直线;上身正直,微收小腹,轻提尾闾,百会、会阴和两脚连线中点呈一直线;两膝自然外开,膝不超出脚尖,膝与脚尖呈直线;两眼平视,似看非看,全身放松,松而不懈。吸气意想全身毛孔张开,宇宙间真气通过体呼吸集聚下丹田,呼气时意想全身病气通过剑指呼出体外。收功时两臂缓缓下落,松开剑指,变为掌形,捂于肚脐上,同时两脚直立,左脚收回半步,意念将天地之气,四肢之气收回下丹田,意守片刻。马步站桩功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稍宽,两脚尖内扣呈八字形,脚趾抓地,上体垂直,膝盖弯曲,大腿与地面平行,重心后坐,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大臂自然下垂稍向前,小臂向前抬起与大臂约90度,掌心向下,腕微屈,五指向前平伸,两眼向前平视,口轻闭,面部放松,自然呼吸。练马步桩要循序渐进,姿势由高而低,时间由短而长(几分钟到几小时),呼吸由自然呼吸变腹式或逆腹式呼吸。开合拉气法上下拉气法。马步站桩10分钟后,两手慢慢挪到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相对,相距10厘米左右。手心相对约一、二分钟,然后上、下慢慢拉气,上不过头项,下不过会阴,慢慢反复开合,注意使外气连贯不要中断。要做到手心有麻胀感,或者有拉不开合不拢的气场感,次数可多可少,可随意定。左右拉气法。接上式,双手挪到腹前,指尖朝前,手心相对,相距10厘米左右,手心相对一会,然后左右拉开,距离比肩略宽,意念要点与—亡下拉气法同9少林扳指法少林扳指法是迅速实现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法。练功者可在马步站桩的基础上练功。此法的关键是扳指。练功时手掌放平。手心朝下,左右手指按一定顺序扳动,扳下的角度大约与平指呈45度,扳指不要弯曲,要自然松直。手指扳下后保持1~2分钟再恢复原状,接着再扳下指。现提供二套初级扳指法,此法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即能内气外放。第一套指法。这套指法主要用于调整三阴经。(1)大拇指扳动3次。(2)中指扳动7次。(3)小指扳动5次。第二套指法。这套指法主要用于调整三阳经。(1)无名指扳动5次。(2)食指扳动7次。(3)小指扳动4次。辅助功法(1)剑指突发动。用左手或右手作剑指(见图38),加强意的控制,朝目标迅速地发放外气(意在食指和中指)。(2)剑指平气功。用左手或右手作剑势,以意领气地慢慢地发放外气(意在食指或中指)。(3)劳宫突发功,以左手或右手,将手掌低下或仰上、平推,意在掌心的内劳官,朝目标加强意的控制,以突发的意念发放外气。(4)劳官平气功。以左手或右手,将手掌低下或仰上,平推,意在掌心的内劳官,以意领气,慢慢发放外气。(5)突拉功。以左手或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三指并拢,加强意的控制,在某特定穴位上,用力迅速地往外拉扯(意在三指)。(6)平拉功。以左手或右手的五指,以“突发”或“平气”的方式,意在五指,放五指于病灶部位或特定穴位上,以意推动五指,让五指在病灶部或特定穴位上慢慢拉扯,把病气拉扯出来。快速发放外气功。首先意想天日吸取自然之五彩真火,存入下丹田,然后发火,沿关元一会阴一尾闾,布成一条火龙,让这条火龙全身布满大火,越烧越热。火龙的内火壮大后,沿脊柱向上愤怒地喷射火焰。收功时,让意念收至下丹田后,右手迭左手,劳宫相照,置于下丹田。想火龙归洞,同时让喷射周身的烟雾也尽收于下丹田。接着面对树而立,双脚成内八字,距离稍宽于肩,以松适自然、不过分勉强为宜。松腰坐跨,脊柱像条龙,不停地摇动,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做翻转运动。十手指为龙头,以剑指对树,意想龙头,不断地交替向前钻动,争火觅食而且紧松有节。紧时,想着火将树烧炼为油和气;松时,想着龙头将油和气吸入体内,润灌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整个过程要睁眼,盯视树身。当觉得体内膨胀,身轻欲飘(或足尖踮地、身向上长)时,将双目闭合,双手自然下垂,意想吸收的油和气在身体内部进行动荡,将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中各个与外界贯通的阀门都打开,并将油和气布在体表,赶出邪气。然后,意想天目(两眉上一寸大小之天地)采取天火,由头到足,由前到后,由左到右,将周身都点燃大火,二目轻闭,内视大火燃烧情况,随时将不亮之处点燃。收功按一般静功的收功方法,注意引气归元就行了。此功练成后,将大火引至劳宫穴即能发出外气

布气的手法抓病气法抓病气法是最常用的治病手法,并且效果十分明显。初级阶段的外气治疗大部分都是采用抓病气法,即使没有练过功的人只要掌握此法也能为人治病,当然治病的效果当随功力的深浅而不同。此法如和请师傅法结合起来,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是:想象施术五指发出外气,就如五根气柱,然后对准病人的病灶或者穴位抓进去。要想象五根气柱深入到病人身体里面,把又稠又粘、颜色发黑的病气抓出来,慢慢的拉出来,然后甩入地下,意念病气入地无限深(默念即可)。此术可视患者病情连续抓多次,直至病情好转;不过;身体虚弱的患者抓后应及时补气,防止出现虚脱。病气一定要甩入地下,否则留在空间会对其他人有影响。施术者治疗结束后,也应把手指上的病气排出去,甩甩手加一个入地意念即可,千万不可把病气收到自己身上。接触发气法这种外气治病法是意气形三者并用.尤其依靠形体的接触使之作用到病人身体里面。如用手点按病人,把气传导到病人体内,调动病人的气血,使病人的阴阳、气血和内脏功能达到平衡。(1)振动发气法,术者将手放在病人患部,用振动方法把自己的气和意注人到病人体内,达到治病的效果。这种发气法不需有很强的功力,只要经过认真锻炼即可。适合用于体表的疾病和躯体的疾病,对软组织和四肢的疾病效果非常明显。内脏疾病的治疗亦可收良效。振动的频率一般是每秒振动4—6次,但不能用力过猛,并且要求振动时意念达到——定的深度。(2)振颤发气法。这种发法和振动发气法大体相同,只是振动的频率要求达到每秒钟12次左右。这种方法需要经过特殊训练。训练方法是把一只手的中指指端按住,然后被按的中指作上翘、放松动作,快速进行,慢慢即可达到要求的频率。由于这种发气法振颤的频率与次声相近,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次声的效应。其治病范围较振动发气法广泛,效果也比较明显。使用方法主要是针对病灶施术,对全身性的患者,可从百会、神阙等处施术。超距发气法这种外气疗法是术者的形体不接触患者而起治疗作用,也称超距作用。大约有三种方法。(1)体内真气发放法。此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是,先气沉丹田,意念与气相合,然后用意念调气于发气的部位,如手指、手掌这些发放外气的部位,再用意念领着气,使气透过自己的身体(即用于发气治病的部位),进入病人的身体,从而取得治疗作用。它实质上是调动自己的丹田气来给别人治病。这种发气治病法要求施术者有较深厚的功力,能够自如地调动体内真气,同时要明了患者的疾病性质。如果有中医的理论指导,懂得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运行规律,治疗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用这种方法治病,可以直接发气于病所,也可以通过经络、穴位来起作用。术者不单是调动丹田气,还可根据病灶所在的脏腑和经络,来调动自己相应的脏腑、经络之气。此称单经调气或单脏调气。具体作法是,把意念集中到自己要调气的内脏,然后把内脏真气调出到发气的部位,最后使气透出体外,进入病人相应的病灶。举例说明,如患者肝脏有病,术者便调动自己肝脏之真气,注入病人的肝脏所属的穴位,亦可注入病人的肝脏部位而直透入肝脏。施用这种方法时,如果术者能够明了疾病的属性,再根据疾病的属性采取相应的治疗,则疗效会更加显著。病情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则有热、凉、补、泻之别。寒则热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怎样做到补虚泻实和发生凉热之气呢?把气运于发气之所,术者与病人同步呼气时发气,则气为热感,术者与病人同步吸气时发气,则可出现凉感。把气注入患者病灶以后,在停止治疗时,意念猛向病人内部按一下,快速中断,则成为补,反之,中止治疗时,意念从病人体内缓缓而出,则有泻的作用。这种治疗手法,大多是用劳宫穴或用剑指,而功力深厚者全身各处均可发气。此法的优点是可以救危亡于顷刻,对各种疾病均可应用。但是损伤术者的元气,而且,由:于发’气时需要把术者和病人体内的气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病气传入术者的内脏.故功力有限者不能得心应手去应用它,更不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否则将使术者的功力难以上进。这种发气方法必须要有足够的练功时间作为保证,才能确保疗效与术者健康不受影响。最好能保证治病练功时间达到l:4的比例,即用——练四,这样施术者健康不受影响。为了避免病气影响术者的健康,治病后应排病气,排病气的方法见本章后面。(2)体外混元气发放法。此法主要借用体外混元气,具体方法是拉气发气法,即两掌心相对放置胸前,缓缓地反复作开拉气动作,意念集中在两手中间的空虚处+待两手拉动至有气感后,即可对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时用意念把拉气时产生的气感(混元气)引动注入病人体内,即可起到治病效果。应用这种方法治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这样拉气治病法采用的是混元气,故施术不须辨症。二是采用这种方法病人往往没有酸、麻、胀、凉、热等感觉,因此治病时不要问病人有什么感觉,只是询问病情好转与否。三是发气时意念要透过病灶,激发病灶,排除病气,使病灶转化为正常。(3)环流法。术者发气于病人.使气环流于病人与术者,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具体方法:术者用意念调气于百会,然后用意念使气自百会出去,入于病人百会,下落至涌泉入地,再经术者涌泉回至百会,如此反复环流。亦可先用意念凝聚体外混元气,再用意念将气注入病人百会.下经涌泉入地,回术者涌泉、百会,反复循环。此称正身循环。术者还可调内气或聚外气于劳宫穴,然后向病人头顶发气下罩,气经病人涌泉入地,回术者体内而形成环流。左手发气则气自左脚涌泉回体,右手发气则气经右脚回体,此称侧身环流。这种发放外气法可同时施术于几人,几百人,应用环流法,不论是先调丹田之气或先凝聚体外之气,在环流中都是外气兼用,由于环流之气自病人身体出来都经过入地的过滤,然后才回到术者体内,故病气一般地不会传给术者。纯意念治病法。严格来说,纯意念治病不应属于外气治病的范围,由于气功师达到较高水平后治病更强调意念活动,远距离治病更是如此。我们姑且把纯意念治病一并论述。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纯意念治病与神光治病法两种。(1)纯意念治病法练习各门派的功法达到一定水平后,均可应用纯意念治病法。它可以采用纯发放意念信息的方法,如意念想疾病好转,去除病灶。这种办法不好具体描述只有认真体会。也可以采用意念的治病手段,如意念用手术刀割除病灶,意念用器械粉碎病灶。也可以用意念治病的药物来对治疾病,或者用意念来修复病灶的损伤,等等,总之,就是自己想出一个治病方法,用意念把这个设想的治病方法注入到病灶,来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可以不受距离限制,,这一方法也可借助语言传递来实现。(2)神光治病法将眼睛慢慢闭合,使意念与意光结合在‘起称神光,用神光投注于病人患处,其治疗的速度有时比纯意念治病法还要快

布气治疗的一般原则适应症(1)脑神经系统: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证、下脑萎缩症、偏头痛、神经性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2)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脉管炎、静脉炎、白细胞减少症、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等。(3)呼吸系统: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纤维化等。(4)消化系统: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浅表性胃炎、慢性阑尾炎、肠粘连、便秘、肝胆等各种疾病。(5)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痛风。(6)泌尿系统: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膀胱炎、尿潴留及肾下垂等。(7)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柱炎、半月板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肩周炎、颈椎病、骨折愈合反功能康复。(8)生殖系统:遗精、阳萎、乳腺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闭经、痛经。(9)五官科疾病:近视、远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白内障、慢性扁桃体腺炎。(10)皮肤科病: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11)肿瘤或癌症。●禁忌症外气治疗的禁忌是相对性的,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发烧及严重感染者,如急性静脉炎等。(2)皮肤病与传染病的患者,如湿疹,褥疮以及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等。(3)肿瘤或癌症晚期伴出血的患者。(4)妇女妊娠和不同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患者●自我补充(1)练功还虚:内丹功是自我锻炼、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因此必须配合练内丹功,调动自身元气,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境界。(2)自我食补:气功医师在发功后,需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营养食品一般选用含热量高的营养补品。如高蛋白类的鸡鸭鸟蛋,海生动物、牛、羊、兔肉等。纤维素类如新鲜水果、瓜类、蔬菜等。有条件时可食用人参、燕窝等补晶。(3)摄自然新鲜气:用采气法多采摄大自然之新鲜空气,收到补气的作用,这是真正的补法。●注意事项(1)身体疲劳时,或者本人过于紧张,不能发放外气。(2)未查询、问清、了解病情、作出诊断时,不能发放外气。(3)对传染性疾病,少发或不发放外气;对癌症患者的病情在无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不发放外气。(4)发放外气后,禁止吸烟、饮酒,控制房事;不能马上洗冷水澡或吃生冷食物;及时排除受患者影响的废浊病态气。(5)练发外气功和发放外气治疗患者,应注意量,适可而止,循序渐进。

四、排病气法排病气是整个练功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发气治病时,病人的病气会随之导入自身,如不随时排出,肯定会损害身体健康。●振动排病气法练功者取站姿,放松入静后,身体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振动,全身肌肉随之振动。轻松自如。振动约10分钟后,静立,意念全身病气慢慢从涌泉排入地下三丈,约5分钟后自然收功,意念关闭涌泉穴。●贯顶排病气法练功者取站姿,放松入静后,双手从两侧捧气从百会穴贯入,然后双掌相叠,手心向下顺时针方向转36圈,逆时针方向转24圈,双手导气下移至下丹田,再意念病气从双脚涌泉穴排出(见图41)。●金蝉脱壳排病气法练功者取站姿,放松入静,采用体呼吸法。吸气时,意念天体之清灵之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念病气排出体外,并且意念病气在体外形成一个场,等自己感觉病气排得差不多,并且体外的病气场很浓时,意念这个病气场有一个圆形的门,然后低头弯腰钻出这个气场。此谓之金蝉脱壳。收功时意念病气场全部深入地下数丈。●双手平圆式排病气法两脚一前一后站立,男左脚在前,女右脚在前。两臂于伸,掌心向下。若左脚在前,两臂则做从左边退回,向右边推出的环形运动。退回时吸气,意念从左手大拇指、食指尖透入体内,向右转圈,推出时呼气意念病气从右手大拇指、食指尖出去。若右脚在前,手的运动方向相反。这样就起到吸清排浊的作用,一般持续5至10分钟即可

周天法

周天功是道家内丹术的功法。从唐代钟离权、吕洞宾创立内丹派以来,道家各宗各派都对周天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宋末北派王重阳和南派张紫阳的成就最大。从唐宋一直到近代,内丹术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主流,同时也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瑰宝,为学习道家功夫的必修法门。周天功分为大、小周天功。简单地说,内气沿任脉督脉运行,称之为小周天功;内气沿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称之为大周天功。周天功基本上包括了道家内丹术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各个阶段。所以它既是道家内丹术的入门功夫,同时又是一种高层次的法门。如果修炼此功能够达到产小药,打通任督脉,运行小周天,这就到了炼精化气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也就是古代丹书常提到的“百日筑基”。再经过一年修炼产大药,三年温养,胎息还丹,就到了炼气化神阶段。炼气化神是高层次的功夫,这一阶段许多功能都会开发出来。再经过九年修炼,也就到了炼神还虚的阶段,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阶段能够达到超脱分形,羽化登仙的境界。“周天”是借用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名词。《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右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古人把天体的运行类比成人体内气的运行,因此称之为周天功。《大丹问答》:“运火一昼夜,像一周天。四时生成,阴阳合度,自然之道。”现在有些人提倡小周天速成法,也就是意念通周天法,并不是真气的积累已经达到积气冲关的地步。此法对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本章也作了详细介绍。不过许多气功师不主张这种方法,认为有揠苗助长的弊病,弄不好容易出偏。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学习,当然还是扎扎实实筑基,积聚真气到产小药的程度,自然冲开三关,沿任督二脉运行周天为最好。这种周天没有流弊,一旦贯通就说明功夫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为了通周天,必须积聚一定的丹田内气,如果内气不足,通周天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有害的。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一般丹田内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类,现分述如下:●静功心法练功者采取一般的坐姿,放松入静,排除杂念,呼吸自然。(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含胸沉腹,默运脑中先天性光,凝注丹田虚空境地。也就是把丹田看成一个空间,意念双目神光朗照这个空间,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丹田真阳自然萌生。(2)扩容法。练功时充分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密切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阊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腹部往外扩张,吸气时气收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积聚丹田内气酌作用。(3)压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内气向丹田、尾闾部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尾间—‘定要充分放松。当真气向上冲时,呼气往下压,腹部压力增高,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之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4)转圈法。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向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火球在两手的带动下转动,待两掌之间的气球实感形成之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的转圈运动。(5)聚散法。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周围空间成圆形幅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周围空间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吸气时宜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6)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个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或—个发亮的电灯泡,照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内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以在短期内凝聚真阳元气。(7)微动法。放松入静后,丹田、尾闾部或振动,或摆动,或蛹动,或转动,并使振波逐渐延伸到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然后,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同时凝神内照,静守丹田。(8)点火法。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养到丹田逐渐产生发热之景,这就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9)归元法。把全身毛窍孔穴都打开,呼气时意想内气通过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间宇宙,放射得越远越好,吸气时意想自然宇宙清气归于丹田;或吸气时把意念放射到天际宇宙,呼气时向丹田催压。或者不用意念,通过全身毛孔的一张一合、一出一纳,与宇宙交换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内外混元归一,天人一体。●动功法(1)聚气法。这种功法主要是借助天地间的浑元气帮助丹田内气集聚。练功者取站姿,全身放松,观想自己在浑浑沌沌的宇宙真气之中,并默念口诀“我在气中,气在我中,天人合一,气为我用。”然后用手掌在下丹田处划圈,男左女右(见图5、图6),由小到大,大至把全身都划在内,再从大划至小。划圈时意想宇宙的真气、光能都被调集过来,向划圈的中心点小腹处聚集,进入下丹田。划圈时,意念用手把周围的气场搅动,好像把一盆水搅动一般,形成一个气场的旋涡,使真气集聚到下丹田。这种功法关键是意念,意念用到了,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2)丹田拍打功。此功是强壮内气的有效功法。练功时取站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膝微屈,两手握空心拳。首先嘴中发出“唔”声,然后甩开膀子,一前一后照着丹田和命门打,同时鼻中发出“哼”声,并且双膝微微一屈。注意,此功应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打。声音一定要配合好击打,因为发出“哼”声是气贯丹田,丹田无气必会伤身。一般打八八六十四下即可,也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多打或少打。此功练一段时间会有上火现象,应配合多练静功或者马步站桩功,内火自然消失。●真气运行法.这是一种分阶段逐步打通任督脉的功法。这个功法的最大优点是每个阶段都有具体方法可循,一步有一步功,一步有一步理,好学易记。真气运行法共五步:(1)呼气注意心窝部。入坐后,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接着,用耳细听呼气,使不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不要加任何意念。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步每日早中晚各练1次,每次20分钟。·练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10天左右每呼气即感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第一步功即告完成。(2)意息相随丹田趋。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地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但不可用力过·度,操之过急。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可气沉丹田。真气到达小腹时,往往感觉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由于脾胃、大小肠、膀胱、肾等功能都随之改善,一般都能增进食欲,使大小便异常现象得以改善。(3)调息凝神守丹田。当下丹田有明显气感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即“少火生气”。这一阶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需用时间较长,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开始小腹内形成气丘,40天左右可感小腹充实有力,并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腰部发热。此时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真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疾患都应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患慢性肝炎者,肝功能也会有明显好转。(4)通督忽忘复勿助。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时候,意识随之上行(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取决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停下来,待丹田力量再充实,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无异于揠苗助长。练此步功时每日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60分钟。通督时间一般在1周左右(因人而异)。’通督脉是一个飞跃,也是加深功夫的关键性进步。过去把这一段叫“积气冲关”(即尾阊、夹脊、玉枕三关),也称“后天返先天”,在第三步的基础上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未通之前,常感背部向上拔状,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皆是必有的现象。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形成任督循环,即所谓“小周天”。这时就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感觉了。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有的因经络不通而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一般人则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5)元神蓄力育生机。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而在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每日3次,每次]小时或更长一些.越长越好。1月左右,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有下丹田与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这期间,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有似虫爬行,眉心鼻骨紧张,嘴唇麻紧,身体时热时凉,皮肤随呼吸而开合,呼则放,有时轻浮飘渺,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这些感觉都是经络畅通、内呼吸旺盛、真气活跃的表现。坐到极静时,以上诸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而内行的真气越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则如水涵珠,在百会则如月华涌现。这种境界都是真气充足,生物电集中的表现。至此境界,原有的沉疗痼疾也可得到改善或痊愈,并能益寿延年。以上五步应循序渐进,但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必然趋势。不管哪一步,都以集中真气,贯通经络,实现真气运行为目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运真气,使之集中于下丹田,叫做“炼精化气”,为初级阶殴;第四步是把下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恢复和增强大脑的功能,称为“炼气化神”,为中级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纯熟精炼,经络畅通无阻,练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逐渐平静,入静更深,表现为清清静静,心如止水的样子』匕阶段称为“炼神还虚”,属于真气运行的高级阶段。●武火周天功武火,即为一种猛烈的呼吸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蒸熏、冲击、贯通任督脉,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通周天。武火周天一般是筑基过百日,小药产生。也就是在练功中出现阳根初起时采用的,初学者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容易出偏差。第一步要熟悉十二时位。就是运周天时意念运行所经过的有一定呼吸和数数讲究的部位。这些部位共有十二个,象征一天的十二时辰,所以用时辰的名称来表示。从起到止的部位名称分别是:子位(腹腔底部中心)、丑位(尾闾稍上)、寅位(腰部稍上)、卯位(后心)、辰位(大椎上一节)、巳位(枕位)、午位(百会)、未位(眉中)、申位(喉窝)、酉位(心窝)、戍位(上腹中)、亥位(脐下二寸)十二时辰相应于身体任督二脉上的十二个部位,这些部位称为“窍”,只有在运周天时才有时位意义,而不运周天时,作为时位的“窍”则是不存在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12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