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踝针临床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治疗上无特效疗法,我科用腕踝针疗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7~63岁,平均38岁;病程1年—6年。

1.2治疗方法取患侧踝部治疗点下1、下5、下6穴。下1:跟腱内侧前缘,内踝上3指。下5:腓骨后缘,外踝上3指。下6:跟腱外侧后缘,外踝上3指。治疗点选好后,皮肤与针体常规消毒,用30—32号、1.5寸长不锈钢毫针,与皮肤呈30°尖角进针,当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沿直线皮下进针到针柄根部。在进针过程中,除针尖通过皮肤时有轻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任何不适感,否则要调整进针方向或深浅度。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小时以上,7次为1疗程,为达到较好效果可延长留针时间达6小时以上。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疼痛症状消失,肢体活动正常,检查患侧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好转: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梨状肌紧张试验及直腿抬高试验均为弱阳性。

2.2治疗结果56例中,经1个疗程治疗痊愈25例,占45%;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31例,占55%;总有效率%。

3讨论

3.1梨状肌为臀大肌深面的其中一个小外旋肌,是臀部的一个标志。它起于骨盆内,穿坐骨大孔而出,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有神经和血管经梨状肌的上缘和下缘出骨盆,主要起到使股外旋的作用。主要病变部位:单侧甚至双侧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大部分有外伤史,也有因受凉、受潮所致。检查发现:梨状肌走行位置压痛,可触及到条索状隆起的肌束。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部压痛阴性。

3.2《素问·皮部论》记载:“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腕踝针的分区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在腕踝部分属的6个治疗点相当于十二经脉的络穴,故推测腕踝针在十二皮部属远隔取穴的浅轻刺法,有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与相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治疗目的。

3.3本疗法在进针过程中,患者应无任何感觉效果最好。治疗效果与病变区域的判断、治疗点的选择及进针方向、深浅度的准确有密切关系,否则影响效果。本疗法对急性、发病时间短的效果最好,一般扎1~2次见效,效果不明显者,可延长留针时间达6小时以上,均能达到较好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yf/14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