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儿有很多种,有的踏着滑板混迹街头,有的骑着越野摩托车在泥坑里摸爬滚打,还有的顶着”小陀螺“的名号在体制内闯出自己的天地。她们无法被定义,酷或是所谓的不务正业,都只是观看者自我认同的投射。究竟什么才是“正业”,什么才是真的“酷”?本周Dazed专题报道最终篇,她用行动说话。
第四节比赛开始,14分的领先优势让球迷们有些激动,因为对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西班牙女篮,而低了五个排位的中国队在赛前并不被看好。但虽然如此,14分的差距让最后十分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张飘忽不定的奥运门票,经不住太多的分心和失误。
中国女篮队长邵婷
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经验丰富的西班牙队很快找回了节奏,打出一波15:5的攻势,最后1分07秒,比分被反超。无论是导播切到姚明的镜头,还是解说员的“三分毒奶”,都能感觉到现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大家所期待的奇迹悬在了一根线上。而此刻,直播平台上出现了一条弹幕——“女生终归是女生”。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顶不住压力。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缺乏技巧。
女生终归是女生,她们的身体素质不行。
……
这些质疑因为一声暂停而停滞,在最关键的1分钟时间里,教练把任务交给了队长:“邵婷,你去突破。”
当倒计时再次开启,邵婷接球、走底线、反篮,球进。三秒,一个“2+1”,邵婷带领中国队再次将比分反超,没有留给西班牙任何机会,将领先的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比赛结束。这次看起来无比轻松的进攻,除了鼓舞士气,也将那条阴阳怪气的弹幕粉碎,满屏的“执行力太强了”成为了一种肯定。
时隔12年再次战胜西班牙女篮,新闻报道出现了统一的标题——《中国女篮爆冷胜世界第三》,在最后一分钟,连续两次突破成功的邵婷无疑成为了这场比赛的功臣之一,也让中国队提前锁定了第九次奥运之旅。
然而,“爆冷”这个词,总带着一种走运的成分。
“我们不断通过每一场比赛去提高自己,大家为了这支球队,舍弃了很多,这是最终付出的回报。”
身为队长,邵婷当然不希望用“爆冷”来掩盖她和队员的所有努力。和往常一样,她从来不会把失败或成功归结于某一个人,即使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转败为胜,在她看来也不过是完成了教练布置的任务而已——虽然这么云淡风轻地表达,事实上邵婷比谁都明白,赛点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无论是教练还是队员,出于对她的信任,她才更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邵婷在球场
从6岁开始打篮球到现在,经历了无数个赛点和成败后,邵婷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感,她会把这样的心理起伏看成一种”幸福“,因为对于运动员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是挑战真正的意义所在。
从大学联赛(CUBA、CUBS),到WCBA联赛,再代表中国女篮参加世界杯、奥运会,期间还曾短暂效力过WNBA联赛的山猫队,邵婷是中国女篮历史上唯一经历过这样“三级跳”的顶级球手,外媒甚至把她比作中国女篮暗黑期内的玛雅·摩尔。
不管是篮球、足球还是其他的集体项目,观众永远会记得最闪光的那一个人,能够成为出彩的明星球员是所有人的追求。然而和NBA的造星运动不同,中国团体项目中的运动员往往表现得更为内敛,MVP的光环不及整个团队的荣耀。同伴、教练,不管谁比较耀眼,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只有把大家的优点集合在一块,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很显然,在和西班牙队这场有惊无险的比赛中,团队的防守和协作帮了大忙。随后和韩国队的比赛,中国女篮大比分拿下了三连胜,也让那些说出“爆冷”的新闻媒体改了口风。
尽管受疫情影响,原定在佛山举行的比赛转至贝尔格莱德,丢掉主场优势的女篮姑娘们仍然凭借着士气与决心,闯进奥运决赛圈。而这也是她们向彼时身处风暴的国人传递的信念:困难当前,哪里都是我们的主场。
“个子高的女生不是模特就是篮球运动员。”
当诸如此类的刻板印象在今天仍在不断强加给高个子女孩时,邵婷在25年前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打篮球,因为喜欢。
然而,和男子篮球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日期相比,女子篮球足足晚了44年。在今天的大众印象里,篮球还是一项男性主导的运动,女球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