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能遗传吗?
在临床中我们还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常在一个家族中多人甚至全部发病,而且发病的部位、原因、症状基本一致,人们不禁要问,腰椎间盘突出症也遗传吗?我们说,这个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并不是父辈发病,子辈也一定发病,只是子辈发病的机率高些。这是由于腰椎的骨密度、腰椎结构的合理性、牢固程度、软组织的柔韧性等方面都有遗传性。如骶椎隐裂、椎弓崩解、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等遗传性特别强,这些结构的异常势必造成功能的减弱。如果不注意保护,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过度用力,就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症状相似。这就要求如果家族中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若有慢性腰痛病史,应该提高警惕,加强锻炼,做到未病先防。
现在对于基因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容易发病的人往往在相应的基因片段上存在着相应的缺陷,有一位朋友就自嘲“人家有祖传宝贝,我们家有祖传痔疮”,他的父亲、他自己、他的两个儿子都有痔疮。其实我们家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遗传史,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爷爷就是个驼背,腰弯成90°,我父亲的两个舅舅也是这样。其实那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的表现,弯腰能拉长椎管,增加椎管的容积,能缓解压迫、减轻疼痛,在那个年代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时间长了就成了“驼背”这种被动的、保护性的体位。我父亲发作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得到了我很好的治疗,很快痊愈了,就没有“驼背”。我哥哥还有我自己都有累了就腰痛的毛病,我就提醒我的亲戚们“我们家可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因呀,多多注意加强锻炼腰肌”,还好暂时还没有发病的。
听说上海有的年轻人找对象先查对方的三代疾病谱,看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癌症、精神病等倾向,真是时尚,不过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谁愿意嫁一个有可能40岁就患高血压甚至中风的人呢?这也确实不容易“白头到老”。我有一个大学女同学,爱情就要走向婚姻的时候,婚前体检发现对方患有一种传染病,立马拜拜了,真是“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其实从中我们也能得到启发: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家族的疾病谱,结合自己的现状和工作、生活特点,分析出自己容易患的疾病及早预防不也是很好的吗!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科学在飞速发展,多健康地活几年说不定到时候就能从基因上纠正过来,不用发病了呢。
为什么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只有腰背痛的感觉?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人问:“为什么都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的人只有腰背痛的感觉,有的人只有腿痛而没有腰痛,有的人一侧下肢放射痛,有的人两条腿都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同一个病人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纤维环破裂释放出的化学产物对脊神经根的刺激;二是髓核或纤维环对脊神经根和硬脊膜囊的物理性压迫;三是各种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对脊髓的刺激;四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侧隐窝狭窄或椎间孔狭窄对神经根的刺激;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根受刺激导致坐骨神经沿线疼痛、麻木、酸胀不适;六是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如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中,如果某种原因占据了主导地位,就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只有腰背痛而没有下肢放射痛的病人往往是突出物较小,仅仅压迫硬脊膜囊,刺激窦椎神经,没有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或者是中央型突出,对神经根的刺激很小。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当神经根受压解除时,也可只有腰背痛的感觉。
临床常见的腰背痛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腰背部广泛的钝痛,腰痛起病缓慢,活动时或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工作时加重,休息或卧床后减轻。另一种是腰背痛发病急骤,腰痛严重,腰背部肌肉痉挛,因腰背部疼痛使各种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种腰痛在发病前几天最重,以后逐渐减轻,治疗方法得当则一周左右即可缓解。这两种腰痛中,前者多属于椎间盘纤维环尚完整,而后者多为纤维环突然全部或大部破裂髓核突出。
为什么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只有腿痛而没有腰痛的感觉?
据统计,大多数病人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发生在腰背痛之后,既有腰痛又有坐骨神经痛。少数病人平时有慢性腰痛病史,而在发生坐骨神经痛后,腰部疼痛却减轻或消失了。这类病人的椎间盘髓核多突向一侧,压迫刺激单侧神经根,对硬膜囊压迫不明显。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并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也有少数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在咳嗽、喷嚏、大便时疼痛加重。有的病人为了减轻疼痛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达到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的目的。在行走时愿取前倾位,休息卧床时愿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严重的病人则几乎是侧卧抱着膝盖才能入眠。这样的病人骑自行车时疼痛比走路时减轻,也是因为骑自行车的体位正是屈髋屈膝位,神经根得到松弛。
(本文摘自《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疗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