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案例:
病史:患者女,因双侧臀部疼痛导致无法正常步行,VAS8,孕2产2,均顺产,年产第一胎后曾出现过类似疼痛,但过了一周左右疼痛自行消除。于年5月顺产二胎一个月后,开始出现同样的疼痛,导致无法步行症状持续十余天无法恢复遂入我科治疗。
1初次治疗经过问诊和动作检查发现患者是loading(负重)--髂骶的问题,所以对患者骨盆带进行测试检查,发现右侧髂骨旋前功能障碍,右耻骨联合前下功能障碍,意大利FM触诊检查,患者水平面的筋膜序列链有比较严重的致密化。
治疗:ER-CX的位置较为疼痛,所以刚开始治疗时,对其进行了梨状肌SCS摆位治疗,再进行下一步对水平面序列链的筋膜松解(因为患者是负重体位出现症状,所以我对患者的右侧下肢PE,GE,CX,PV,LU进行了选点治疗)。
松解完筋膜链后,再回过头来进行了骨盆带的测试,患者的右侧髂骨的活动恢复正常,但是右侧耻骨联合仍然存在功能障碍,最后对耻骨联合进行了MET调整。
梨状肌的侧面图筋膜处理点的位置治疗效果:治疗过后,再让患者步行,患者步行恢复到一个能自主步行,没有明显跛行的状态,而且疼痛缓解VAS8降至VAS2,当下的效果非常明显,嘱咐患者回去进行梨状肌的SCS自我摆位,并热敷。
2二次治疗一周后复诊,患者告诉我,治疗后第二天早上起床时疼痛再次出现,而且比之前疼痛加剧VAS9,热敷无缓解,复诊时也是同样的需要扶着东西进入治疗室。患者说,一周以来除了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
我当时考虑会不会是筋膜手法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再次疼痛加剧,所以第二次治疗用DMS对其臀部、腰部、下肢进行了放松,再对其臀部周围进行了针灸,微波治疗。治疗后,疼痛缓解,VAS9降至VAS5。
治疗后第三天进行随访,疼痛依旧是加剧,VAS9,所以我开始考虑患者的盆底肌是否存在问题。
盆底肌手法治疗:
患者主诉:右侧臀部VAS9分,左侧几乎没有疼痛(原本左侧臀部也存在过疼痛),特别是早上起床疼痛加重明显。走路需要扶墙,步速缓慢,上下床较困难,不能做抬臀动作。
盆底肌内触诊:右侧梨状肌VAS7分,有放射到右外侧臀部疼痛位置无搏动感。左侧梨状肌VAS9分有放射到左外侧臀部引起疼痛,手指触诊到明显的搏动感。右侧闭孔内肌6分,左侧闭孔内肌8分有牵拉到左侧髂前上棘不适感。
在松解患者左侧梨状肌的时候,自己尝试着监测梨状肌痛点,在搏动感有所减弱的时候按压梨状肌痛点的同时指示患者做抬臀运动,这个时候患者能完成抬臀运动且觉得轻松。
治疗完后,再次让患者做抬臀运动可以完成,下床轻松,在患者双足着地后,患者疼痛再次出现且部位转移到左侧,后续给予超短波治疗。
治疗效果:患者自述治疗完后第二天起床疼痛减轻VAS2,能自行下床走路,并进一步进行盆底肌修复训练。
3知识点分享盆腔位于椎前筋膜与腹横筋膜、髂筋膜和闭孔筋膜之间。这些筋膜与躯干肌共同形成盆部张力结构。
盆筋膜包绕小骨盆,附着于骨盆的骨性结构、闭孔筋膜以及盆隔下筋膜(盆膈上筋膜与盆膈下筋膜在肛提肌起点处汇合。在该点内侧,盆筋膜脏层与盆膈上筋膜汇合。耻骨膀胱韧带为小的纤维束,可以加强盆筋膜,盆筋膜与梨状肌相延续。)
——来源《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
4课后小啰嗦骨盆带周围疼痛一定就说骨盆周围的结构引起的吗?小编上周做了个类似案例:一位产后六月余耻骨联合疼痛的患者伴有双膝疼痛,做了三次体表手法处理,伴随疼痛从双膝到骶髂关节或腰背部反复变化。最后决定处理盆底肌筋膜。
一次治疗后患者当场觉得轻松很多,触诊盆底肌的痛点分别都会牵拉到患者大腿内侧、髂前上棘、耻骨下支以及臀部发射性疼痛。小编认为针对围绕骨盆带周围引发的反复症状问题我们不妨都试着去检测盆底肌,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发现不一样的天地。
作者简介
骆晓丽
医院珠海院区康复治疗师
专注孕产康复治疗,获得了国外孕产课程认证培训,临床工作中熟练整合意大利FM筋膜手法、DNS动态神经肌肉稳定技术、德国筋膜健身、盆底肌筋膜手法、SET悬吊系统、动作第一性原理、拮抗松弛技术等国内外前沿技术,每日诊治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达15人次,治疗产后盆底患者超过人次,临床经验丰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