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学壹玖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四、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退变而引起椎弓完整的腰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又称“假性腰椎滑脱症”。临床上以向前滑脱多见,好发于第4、5腰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常见于女性,以45岁以上者居多。本病属中医学“腰痛”范畴。

本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妇女更年期内分泌紊乱发生软组织、椎骨退变;长期工作姿势不当;腰椎结构发育异常,腰椎失稳是造成代偿性位移(滑脱)的主要原因。此外,与妇女产后恢复不良、中年后肥胖等有关。

1.下腰部长期慢性疼痛腰痛,或臀部痛、大腿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并向双下肢放射,站立、行走负重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则减轻。

2.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可见单侧或双侧小腿皮肤感觉迟钝,肌肉萎缩及间歇性跛行,甚者出现会阴部麻木及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3.腰活动受限腰背部板滞,腰部屈伸活动时可加重症状。

1.有急性外伤史或持续劳损史。

2.反复发作下腰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有坐骨神经痛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4.腰椎前凸增加,甚至腰骶交界处凹陷或呈现横纹,滑脱棘突有压痛,滑脱节段可触及“台阶感”。

5.X线检查,一般正侧位片即能明确诊断。正位片可见椎板形态,侧位片可见滑脱程度,斜位片能判断有无椎弓峡部裂。CT检查可见硬膜囊在椎间盘后缘和上方移位椎体后弓之间受压,致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

6.根据椎体滑脱的程度可分为Ⅳ度,即将滑脱腰椎下一椎体的上平面纵分为4等分,以滑脱椎体在此平面上移动的距离来评定滑脱的程度,每滑动1等分为Ⅰ度,以此类推。

1.椎弓崩裂性脊柱滑脱又称真性滑脱,是指在椎弓根峡部断裂的基础上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在下位椎体上面向前滑脱。X线检查是诊断此病的主要依据,其斜位片可见椎弓根崩裂,酷似“狗颈”戴上“项链”。其边缘不规则,并伴有硬化。

2.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多见于停经后的老年妇女。患者胸腰段脊柱多呈圆形后突,腰背部持续疼痛,可有放射痛。X线片示脊柱呈广泛性骨质疏松,骨小梁变细、变小,椎体呈“鱼跃”状凹陷性改变。

1.治则补肾强腰,疏通经络,整复滑脱。

2.部位及取穴腰骶部、患肢部;志室、腰眼、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阿是穴等穴位。

3.手法、揉、点、按、擦、扳等法。

4.操作

(1)补肾强腰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先在其腰臀部及患肢施法5分钟;继以按揉法在腰部两侧棘旁及肾俞穴操作5分钟,以补肾强腰。

(2)疏通经络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点按志室、腰眼、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穴及阿是穴,3~5分钟;再以小鱼际擦法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整复滑脱

1)腰椎微调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一手置于一侧髂后上棘内侧,另一手按压骶骨下端,缓慢增加按压力至关节弹性限制位后,适时加力推冲,按髂后上棘之手向外下方用力,按骶骨下端之手向头端及腹侧用力,使骶骨后旋、髂骨前旋。再转到对侧骶髂关节做同样手法。调整完骶髂关节之后,嘱患者面床端而立,床端适度垫枕,缓慢俯下卧于床头,双下肢自然下垂,两足不着力自然置于地面;医师两手掌前后交叉,掌根分别置于向前滑脱之腰椎的上下椎体的棘点上(或一侧掌根置于向后滑脱之腰椎的棘点上),先以缓慢渐增的力将上下椎纵向牵开,以紧张腰椎周围韧带,当上下椎间隙拉开,患者腰腿痛减轻时,手掌适时向下推冲腰椎棘突,以矫正滑脱椎体的前或后位移。

2)屈膝屈髋垫枕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医师将两只枕头叠放在一起,对折后压住开口一头,助手抬起患者臀部,使枕头至30°楔形垫入患者臀部下方,并以手顶住枕头,医师站于床端,双手向前、向下按压患者膝部1分钟,之后嘱患者在屈膝屈髋抱膝位留枕仰卧20~30分钟。

3)腰椎旋转斜扳复位法:患者侧卧位。医师与患者相对而立,一手按住侧卧上方屈膝屈髋下肢的髋髂后上棘,一手推按患者侧卧上位同侧肩部,两手相对逐渐用力,在患者腰椎旋转至最大生理角度时,再给予一快速冲力,时常可闻及“咔嗒”声,本法主要纠正侧方滑脱。

1.弓步压髋法患者取前后弓步,交替下压髋部约5分钟。适用于向后滑脱。

2.爬行法收髋弓腰,缓慢爬行5~10分钟。适用于向前滑脱。

3.弯腰锻炼法双足与肩同宽,向前弯腰,双手向下触摸足尖数次。适用于向前滑脱。

1.中药内服可用补肾壮筋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2.针刺可针刺志室、肾俞、大肠俞、腰椎夹脊、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可加灸。

3.拔罐患部定罐或走罐。

1.推拿治疗仅适用于Ⅱ度以下假性腰椎滑脱者。若腰椎滑脱超过Ⅱ度或伴有马尾神经症状者,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2.椎弓峡部裂伴有滑脱者,慎用扳法及旋转法。

3.避免弯腰搬重物或体力劳动,注意休息及腰部保暖,避免突然转身及不恰当地腰部锻炼。

4.根据滑脱方向,选择正确的导引练功,坚持每日1~2次。

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指第三腰椎横突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劳损,使第三腰椎横突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和增厚,刺激附近的腰脊神经而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征候群,又称“腰三横突周围炎”或“腰三横突滑囊炎”。以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本病属中医“筋伤”“腰痛”范畴。

1.外伤第3腰椎居5个腰椎的中心,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是腰肌和腰方肌的起点,并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其上。腰部突然前屈或侧屈时,因外力作用,使附着于第3腰椎横突上的肌肉、筋膜超过其承受力量,而致损伤。严重时可并发横突撕脱性骨折。

2.劳损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因动作的不协调,腰背部肌肉收缩而使肥大的第3腰椎横突周围的软组织被牵拉,附于横突上的深筋膜被撕裂而造成损伤,或因为腰部肌肉上下滑动于第3腰椎横突形成保护性滑囊,在同侧或对侧肌肉牵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影响下形成损伤。

其病理表现为第3腰椎横突附着肌或筋膜损伤后,纤维撕裂出现水肿、血肿、炎症,或血肿机化所致的瘢痕刺激周围神经,引起腰肌或神经支配区的肌肉痉挛和疼痛。

1.腰臀部疼痛腰部一侧酸痛或钝痛,对侧腰部可有牵掣痛。弯腰及旋转腰部时疼痛加剧,劳累后明显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可波及臀部、股后、膝下和股内侧肌等处,有的可沿大腿向下放射到小腿外侧,疼痛多呈持续性。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俯仰转侧活动受限,尤以健侧侧屈和旋转时为甚。

1.腰部有负重或不同程度的劳损史,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青壮年多见。

2.多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同侧肌紧张或痉挛,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

3.在第3腰椎横突外缘,相当于第3腰椎棘突旁4cm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按压时,可刺激第3腰神经分支而引起大腿及膝部的放射痛。

4.局部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

5.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

6.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少数患者可见第3腰椎横突较长或肥大改变,有时横突左右不对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

1.慢性腰肌劳损压痛范围广泛,除腰部外,腰骶部或臀部有时也有压痛。而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压痛比较局限。

2.梨状肌综合征疼痛从臀部开始,可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但无腰痛症状。压痛点局限在臀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3.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腰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为主。脊柱侧弯,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均为阳性,压痛点在腰椎棘突旁或腰骶部,且有叩击放射痛。CT、MRI检查可见髓核突出。

1.治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活血化瘀。

2.部位及取穴腰臀部、同侧内收肌部;阿是穴、大肠俞、肾俞、风市、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

3.手法按、揉、、弹拨、擦、运动关节等法。

4.操作

(1)舒筋通络患者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按揉法和法分别作用于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3~5遍,配合点按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患者仰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手掌按揉大腿内收肌,结合“4”字形被动运动,在内收肌部位施以法。

(2)解痉止痛患者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先在第三腰椎横突周围施以柔和的、按、揉等法,3~5分钟,配合点按肾俞、大肠俞穴,以酸胀为度。随后做与条索状硬结垂直方向的弹拨数次,手法要由轻到重,由浅入深,要柔和深透,并配合揉法进行操作。

(3)活血化瘀患者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沿腰部两侧膀胱经施、揉法3~5分钟;配合腰部后伸等被动运动数次;最后以小鱼际擦法直擦背部两侧骶棘肌,以透热为度。

患者身体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两手拇指由后向前顶压第3腰椎横突并进行揉按。然后旋转、后伸和前屈腰部,以利于舒通筋脉,放松腰肌,解除粘连,消除炎症。

1.针刺可针刺气海俞、肾俞、阿是穴等穴位,采用泻法,可加灸。

2.针刀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即压痛点处),可用针刀治疗。

3.穴位注射取局部压痛点,使用丹参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注射1~2mL。

4.拔罐第3腰椎横突局部定罐。

1.治疗期间用腰围护腰,避免腰部过多屈伸旋转活动。

2.卧硬板床休息,注意局部保暖。

3.患者应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

六、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及周围滑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主要特征,简称肩周炎,又称为“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等。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偶见双侧同时发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本病属中医“肩痹”范畴。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其关节囊相对松弛。其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肌腱与韧带的力量。肩关节附近肌腱较多,且多是细长的肌腱,由于肌腱本身血供差,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有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由于肩关节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活动比较频繁,肩部软组织经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运动的牵拉、扭转,以及保持特定体位时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各种急慢性损伤。损伤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增厚等炎性改变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与缓解,久之则可发生肩关节局部软组织粘连形成,甚至肌腱钙化,继而导致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另外,部分研究认为雌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对韧带等结缔组织的代谢影响可能与肩周炎的发病有关。

1.肩部疼痛急性期,又称冻结进行期。常感肩部前上方、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结节间沟及肩峰下方的三角肌附着点等多处疼痛,疼痛可急性发作,也可逐渐发展,常因天气变化和肩关节劳累诱发。初期疼痛为阵发性,后期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酸痛,并逐渐加重,甚至肌肉痉挛。昼轻夜重,夜不能寐。肩部受牵拉挤压或碰撞后,可引起剧烈疼痛。患侧肩部畏风寒湿冷,不敢向患侧卧。该疼痛可持续数月。

2.功能障碍慢性期,又称冻结期。疼痛较早期功能障碍多,为患者畏惧疼痛不敢向受限方向活动所致,本期疼痛逐渐减轻而肩关节周围已形成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僵硬,各方向活动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最为明显。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可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向后腰结带等动作均难以完成,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日久可发生三角肌等肌肉的失用性萎缩。本期可持续数月乃至一年。

3.自愈性功能恢复期。疼痛与关节活动障碍逐步自行改善,最终大部分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1.肩部有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

2.肩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且可向上臂及肘部放射。

3.压痛较广泛,常见于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三角肌附着处、四边孔等部位。

4.发病一段时间后疼痛较前减轻而出现明显的肩关节活动受限。

5.发病时间长久可出现肩部及上臂肌肉萎缩。

6.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以及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等。MRI检查:部分无任何异常;部分可出现两个典型征象,即关节囊增厚并水肿、喙肱韧带处纤维组织增生。

1.冈上肌肌腱炎疼痛多在肩外侧冈上肌肌腱止点处,局部压痛,且可触及肌腱增粗、变硬等。患肩外展60°~°时疼痛加剧,当小于或大于这一范围,则无疼痛。

2.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疼痛部位局限在肩前肱骨结节间沟处。少数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物。肩关节内旋试验及抗阻力试验阳性。

3.肩峰下滑囊炎疼痛部位在肩外侧深部,并向三角肌止点放射。活动受限以肩关节外展、外旋为主。

1.治则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2.部位及穴位肩臂部;肩井、肩髃、肩前、肩贞、天宗、秉风、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

3.手法、揉、拿、点、弹拨、摇、搓、抖、推、扳等法。

4.操作

(1)温经活血患者取坐位。医师站于患侧,以一手托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施法及揉法于肩臂部,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等压痛明显处,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并拿捏上臂部,约5分钟,以温通经络。

(2)通络止痛患者取坐位。医师站于患侧,以点按、弹拨法依次点压、弹拨肩井、肩髃、肩前、肩贞、天宗、秉风等穴位,约5分钟,以酸胀为度。

(3)松解粘连患者取坐位。医师站于患侧,对有粘连部位或痛点视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酌情施弹拨法,以解痉止痛,剥离粘连。

(4)滑利关节患者坐位。医师站于患侧,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做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10次;然后做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及内旋的扳动各3次。医师施拿捏法于肩部周围,约2分钟,然后握住患者腕部,将患肢慢慢提起,使其上举,并同时做牵拉提抖,反复10次。

(5)松筋整理患者坐位。医师站于患侧,以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3遍,并牵抖患肢半分钟,自肩部沿上臂外侧向下掌根推2次,结束治疗。

1.旋转运动法患肢在可耐受范围内做大幅度°环转轮臂动作,由前向后数次,再由后向前数次。

2.上举运动法患者面对墙壁用患侧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摸高爬动,使患肢尽量上举,然后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爬墙高度,也可让患者站在单杠下用单手或双手握住单杠对肩关节进行牵拉,以解除粘连。

3.搭肩运动法患者患侧上肢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肘部尽量接近胸壁,每次坚持该动作数分钟。

4.摸耳运动法患侧上肢自枕后向对侧耳后靠拢接近直至触及,重复该动作数次。

5.拉手运动法双手向后背伸,用健手拉住患肢腕部,逐渐向上提拉,反复进行。亦可健肢在前,患肢置于身后,以一绳(毛巾也可)从健侧肩部绕过,双手分别握住绳子两端,健肢向下拉动绳子以带动患肢向后上运动。

1.针刺可针刺肩井、秉风、天宗、肩内陵、肩贞、肩髃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可加灸法治疗。

2.拔罐在患部闪罐或留罐。

3.理疗红外线照射及超短波治疗等。

4.小针刀或浮针等局部松解治疗。

5.痛点药物注射局部封闭。

6.排除禁忌可考虑麻醉下手法松解术。

1.运用手法视患者年龄、体质、耐受能力与有无禁忌需轻重得法,高龄、体质弱、耐受力差与重度骨质疏松患者慎用重手法。

2.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凉,以免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3.进行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并要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yy/12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