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具体到今年来说,是从7月12日开始进入初伏,7月22日是中伏,末伏是8月11日,这几十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它的原理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因此,在三伏天里进行穴位贴药,可通过经络内传,气候、穴位、药物三者共同作用,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对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都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天灸,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加姜汁或醋,贴在相应穴位上,通过腧穴经络影响所属脏腑,调整机体内在生理功能,特别是肾、脾、肺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敷贴时间:成人3-4小时为宜,儿童2小时或遵医嘱(一般1-2小时药效即可进入人体,继续敷贴易导致该部位起水泡);
2.贴药后三天内忌洗冷水澡,游泳,泡温泉;贴药后三天内忌食生冷腥发,温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牛肉、鹅、鸭、鸡、花生、豆制品鱼虾蟹等;
3.敷贴部位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水泡,若出现水泡应保护疮面,避免抓破感染,自行使用红霉素眼药膏或西环素软膏外涂疮面,医院就医。
:1、阳虚、虚寒体质人群,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例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易感冒体质;2、慢性/长期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3、妇科杂病,月经不调、宫冷、慢性盆腔炎、痛经;4、各种痛症:风湿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关节炎、颈肩痛等。
:1、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及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宜天灸治疗;2、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天灸治疗;3、三岁以下婴儿肌肤娇嫩,不宜进行天灸治疗,以防灼伤肌肤。
年“三伏”天灸治疗时间:
伏前灸:年7月02日
初伏灸:年7月12日
中伏灸:年7月22日
加强灸:年8月01日
末伏灸:年8月11日
:一疗程共五次,每次20元。
:上午8∶00~12∶00;下午14∶30~18∶30
:医院住院部五楼中医科-
中医科简介
本科室现拥TDP、远红外线理疗仪、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电动三维颈腰椎牵引仪、电针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等先进设备。擅长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尤其是推拿、针灸、火罐、小针刀治疗、刮痧、穴位贴敷、泡脚方、保健药酒等特色中医疗法治疗中医内科各种常见病。
本科的特色疗法:整脊疗法:通过手法,治疗因脊椎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对颈椎病、落颈、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等脊柱本身疾病,包括脊柱引起的头痛、心悸、胸痛、胃痛等相关疼痛,均可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从而取得显著疗效。
2.小针刀治疗:通过特制针刀对肩周炎、梨状肌综合症、慢性腰肌劳损、颈椎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足跟痛(足跟骨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膝关节病等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主治疾病范围:内、儿科常见病,各种痛症,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中风后遗症,膝关节炎,面瘫,软组织挫伤,带状疱疹,痛经等。
专家简介
曾学文:主治医师,副院长兼中医科主任、质控科副主任;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广东医院学科带头人进修于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任广东省中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颈肩腰腿痛、急性软组织损伤、脊椎相关疾病、风湿免疫病等病症,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陈余春:中医科针刀室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8年,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编委。主攻中医疼痛方向,被列入中国针刀名医录。曾工作于北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擅长治疗领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病变、急性腰扭伤、各类型颈椎病、肩周炎、颈肩综合症、梨状肌综合症、膝关节病、跟骨骨质增生、各种骨性关节炎、骶髂关节损伤、髋关节损伤、风湿类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期二期)、腱鞘炎、网球肘等。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