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推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经验分享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臀部的梨状肌挤压坐骨神经或其属支导致臀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臀部痛及坐骨神经痛,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感受风寒或外伤,气血痹阻不通,瘀阻经络所致。

一、病因病机

1.外伤。髋关节过度外旋外展,或下蹲位突然站立等局部损伤,导致骨盆旋转,梨状肌受到过度牵拉出现创伤性反应。梨状肌纤维水肿、渗出和毛细血管扩张,重者可出现梨状肌痉挛、出血和肿胀。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受到挛缩的梨状肌机械性压迫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局部缺血缺氧,而出现坐骨神经痛。变异的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係更易使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受损。

2.劳损或受凉。部分病例可仅有因过劳或夜间受凉,导致梨状肌受刺激而发生痉挛、肿大,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产生臀部疼痛,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若邻近组织器官炎症,使骶1、骶2神经根或骶丛神经受到刺激,亦可继发梨状肌痉挛,刺激坐骨神经。

3.解剖变异。一般情况下,坐骨神经两支皆由梨状肌下缘穿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係变异如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肌束之间或胫神经经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当梨状肌张力增加,肌肉肿大时,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受刺激,而出现下肢疼痛。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

(1)多有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少数病例可有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或炎症如盆腔炎等病史。(2)一侧臀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或伴有同侧下肢麻木。轻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适或酸胀感。重者出现刀割样剧痛,不能入睡。疼痛卧床休息减轻,坐位、行走或弯腰活动时加重。(3)下肢无力,病人呈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间歇性跛行,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检查:(1)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可触及该肌腹呈条索样隆起,压痛明显,并沿坐骨神经放射。(2)患侧臀部肌肉不同程度萎缩、鬆软、肌张力低。(3)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以后则疼痛减轻。(4)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三、治疗

(一)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无论是病因治疗或是止痛方面,疗效都是确切的。由于本病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关係密切,选穴时应以近部取穴为主,亦可适当选用远端腧穴。

1.取穴。主穴: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阿是穴。配穴: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足三裡、阴陵泉。

2.操作。每次选用3~5穴,每日针治1次,均取患侧,各穴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使传感向远端放射。其中环跳穴要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2.5~3.5寸,使局部酸麻胀感向下肢放射;秩边穴进针2~2.5寸,一般多为局部酸胀,若能使之向下肢放射则更佳。

(二)推拿治疗

1.治则取穴及手法

(1)治疗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急性期以解痉止痛为主;慢性期以舒筋通络为主。(2)部位及取穴:臀部及下肢部;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3)主要手法:滚法、拨法、推法、按法、压法、按揉法、擦法、屈伸下肢法。

2.推拿操作步骤:

(1)急性期。①用滚法或掌按揉法在臀、骶部操作3-5分钟。②用轻缓的拨法拨痉挛的梨状肌2-3分钟。③用拇指推法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操作2-3分钟。④用按法或压法按压痛点部位2-3分钟。⑤用拇指按揉法按揉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钟。⑥用擦法擦患部,以透热为度。

(2)慢性期。①用掌按揉患侧臀部3-5分钟。②用拇指拨法拨梨状肌及周围痛点1-2分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③用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推按梨状肌5-7次。④用拇指按揉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悬钟、承山、昆仑穴,每穴约1分钟。⑤屈伸下肢法:患者取仰卧位,助手按压健肢固定。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扶膝部,将患肢尽力屈曲伸展。

(三)、中药内服治疗

1.气滞血瘀型。多为急性损伤后出现臀腿部轻度肿胀,疼痛如刀割或似针刺样,痛处拒按动则痛甚,关节活动不利,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沉涩。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方:当归、川芎、赤芍各15g,桃仁、红花、川牛膝各12g,枳壳、制没药各10g。兼寒邪者,加制草鸟、细辛;夹湿者加木通、薏苡仁。

2.寒湿阻滞型。症见臀部酸痛,遇冷加重,得温痛减,肢重无力,筋脉拘急。或见口淡,便溏,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滑或缓,或沉细。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方用:蠲痹汤加味。组方:羌活9g,独活9g,桂心6g,秦艽12g,当归12g,川芎9g,海风藤12g,桑枝15g,乳香6g,木香6g,川牛膝15g,炙甘草3g。风胜加防风、白芷;寒胜加附子、川乌、细辛;湿胜加萆薢、薏苡仁。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

3.阴虚内热型。臀腿部疼痛,酸胀麻木,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兼见口燥咽干,头目眩晕,心烦耳鸣,夜寐多梦,舌貭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祛湿通络。方用:大补阴丸加减。组方:知母、黄柏、当归、牛膝、地龙、鹿衔草、龟板各15g,薏苡仁30g,蜈蚣2条。

4.湿热阻络型。臀部重坠胀肿,局部反复肿胀,时轻时重,或有灼热,活动时疼痛加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除湿。方用:加味二妙散加减。组方:苍术、防己各15g,黄柏12g,薏苡仁、怀牛膝各30g,当归、萆薢、桃仁、龟板各10g。

四、典型病例

陈某某,男,38岁。年4月9日就诊。

主诉:左臀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发麻3月余,加重2周。

病史:3个月前,因拾重物致左侧臀部被牵拉而引起疼痛,自行口服止痛片及热敷处理,疼痛有所减轻,未引起重视。近2周来左侧臀部疼痛并伴有左下肢疼痛、发麻,下蹲时疼痛加剧而来就诊。检查:左侧臀部可触及梨状肌部位有一条索状结节,与坐骨神经交叉部压痛明显(在环跳穴附近),直腿抬高50度时疼痛增加;左髋内收、内旋时疼痛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针灸治疗:取穴。以环跳、秩边、承扶、委中、阿是穴为主。配合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操作:每次选用3~5穴,隔日1次,均取患侧,各穴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使传感向远端放射。推拿治疗:先用掌按揉患侧臀部3-5分钟。用拇指拨法拨梨状肌及周围痛点1-2分钟。用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推按梨状肌5-7次。屈伸下肢5次;隔日进行。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6g、生地10g,川芎9g,当归6g,赤芍12g,茵陈15g、田七6g,延胡12g,枳壳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2g,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分二次服。

第4天复诊:臀部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梨状肌部位压痛减轻,活动亦改善。经过10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完全好转,梨状肌部位压痛消失,直腿抬高正常,活动正常。2月后随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四、经验及体会

梨状肌综合征是临床较常见的坐骨神经痛之一。该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坐骨神经总干在梨状肌的通过下行时的变异、外伤,还有风、寒、湿邪的侵袭等有关。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由外伤等造成,发病急骤,疼痛很快达到高峰;慢性者多由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困阻于梨状肌的局部,致使梨状肌出现水肿、痉挛等,而直接压迫其内通过下行的坐骨神经,出现以坐骨神经痛为主证的临床徵候。

总之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可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

针刺治疗方面: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无副作用,并且效果可靠快捷;西药物治疗虽能暂缓疼痛,但其副作用较大,特别对胃的刺激,会给患者遗留终身隐患。急性外伤所引起的梨状肌综合征,运用针刺治疗方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为慢性患者,属于风、寒、湿直接侵犯梨状肌者,也就是梨状肌本身(受到炎性波及或刺激而出现的梨状肌痉挛等)的病变者,运用上述针刺方法治疗,虽治疗的时间稍长一些,但其治疗效果亦是相当满意的。若属于盆腔炎症直接波及到梨状肌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治疗时应首先査明其主要病因,并在治疗盆腔炎的同时,运用以上述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比单独运用一种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推拿方面: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关键是缓解梨状肌痉挛,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通过局部手法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急性期手法宜轻,即使是慢性期採用较重刺激时,亦不可因损伤位置较深而用暴力,避免产生新的损伤。

中药内服方面:临床上按四种辨証分型:(1)气滞血瘀型。(2)寒湿阻滞型。(3)阴虚内热型。(4)阴虚内热型进行治疗,以气滞血瘀型为多见,因此治法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主。

调护方面:1.急性期宜卧床休息或减少活动,慢性期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腰臀部功能锻炼。2.注意下肢及臀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可配合热敷,减轻疼痛。

如果您是一位基层医生!请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11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