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起于第2、3、4骶椎前面,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经坐骨大孔入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后面。髂内动脉在此分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髂关节。此肌因急、慢性损伤,或加上解剖上变异,致易发生损伤性炎性改变,由于外力损伤梨状肌而致局部充血、水肿、肌痉挛或由于外力损伤梨状肌而致局部充血、水肿、肌痉挛,而产生腰腿痛,称为梨状肌综合症。
出入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1.臀上神经
行程:发自骶丛,梨状肌上孔出盆后,行于臀中肌与臀小肌之间,与臀上动脉深支伴行,
作用: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上动、静脉
行程:臀上动脉发自髂内动脉,通过梨状肌上孔后,分浅、深两支,浅支行于臀大肌和臀中肌之间,深支行于臀中肌与臀小肌之间,供应邻近的结构。臀上静脉与臀上动脉伴行,经梨状肌上孔入盆腔。
出入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1.坐骨神经
发自骶丛,是全身最大的神经,由梨状肌下孔出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稍内侧降至股后区。
2.股后皮神经
发自骶丛,于臀大肌的掩盖下降至大腿后面。
3.臀下动、静脉
发自髂内动脉,供应臀下部及股后上部的结构。臀下静脉与臀下动脉伴行,由梨状肌下孔穿入盆腔,汇入髂内静脉。
4.臀下神经
发自骶丛,支配臀大肌。
5.闭孔内肌神经
发自骶丛,出盆后,支配闭孔内肌。
6.阴部内动、静脉
发自髂内动脉,出梨状肌下孔后绕过坐骨棘后面,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直肠窝,分支供应会阴部及外生殖器。阴部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入盆后汇入髂内静脉。
7.阴部神经
发自骶丛,出盆后,与阴部内动、静脉伴行,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肌肉和皮肤。
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
正常型-坐骨神经干从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过腘窝处分为二终支;内侧为胫神经,外侧为腓总神经。变异型-①坐骨神经高位分支: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以上分支,腓总神经由梨状肌肌腹中穿出,胫神经由梨状肌下缘穿出。②坐骨神经干由梨状肌腹穿出或上缘穿出。
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动作。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可见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非常密切,梨状肌若受损伤或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发生变异就可能使坐骨神经受到挤压而发生各种症状。
临床诊断:
1、患者常有下肢损伤,或慢性劳损史。
2、自觉腰臀部或一侧臀部疼痛或酸胀,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小腿外侧麻木,偶见腓总神经麻痹体征。
3、腰部无畸形,无椎旁压痛点。患侧臀肌可有萎缩、松弛。在梨状肌走向位置上可触及条索状肌束,或梨状肌压痛明显。
4、直腿抬高试验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后疼痛反而减轻,下肢内收内旋时可引起坐神经痛。
症状表现为:
1、多有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
2、患侧臀部深层紧痛,可向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
(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后外侧、足外侧及足跟部)
3、严重者患侧下肢不能伸直,自觉下肢缩短,步履跛行,或呈鸭步移行。
4、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
当遇到梨状肌综合征应该怎么治疗呢?
梨状肌综合症的治疗要点在于减低股骨内旋。患有宽扁足,步行良久便引发坐骨神经毛病,可以订制矫正鞋垫,减低足部的过份宽扁,减轻梨状肌的牵拉。
当然,适当的坐姿绝不可缺少。应尽量避免跪坐,另外,还可以接受物理治疗,透过低频电流及梨状肌的伸展运动,尽量令梨状肌放松。
治疗
(一)手法治疗可选用滚、按、揉、点、压、弹拨、擦、振及被动运动等放松肌肉类手法。取穴及部位:环跳、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太溪、昆仑、涌泉及臀部、下肢等。
1.按揉松筋法:患者俯卧位,自然放松,术者叠掌按揉患部肌肉,反复按揉使局部由僵硬变为松软,且有发热感为度。
2.弹拨筋络法:术者以双手拇指用力触及梨状肌,俯卧位局部点按弹拨揉,然后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方法来回弹拨10次左右。
3.肘尖点按法:术者屈肘以肘尖在痛点明显处按压3分钟,力量务必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缓缓抬起,有较好的解痉止痛之效。
4.理筋整复法:施掌推法或深按法,顺肌纤维方向反复推压5-8次,力达深层,再以肘尖深压梨状肌2-3分钟。
5.舒筋活血法:医者一手扶髋臀部,一手托扶患者下肢,作屈膝屈髋、外展及旋外等被动运动,反复数次,使之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最后施擦法擦热局部。
6.拔伸牵拉弹拨复位法:患者去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屈曲,患侧下肢伸直,第一助手固定患者肩、背,第二助手双手握住换则会下肢踝部,两名助手呈对抗性牵引,牵引力在同一直线上。术者位于患者背侧,术者以双手拇指用力触及梨状肌,俯卧位局部点按弹拨揉,然后沿着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的方法来回弹拨,可感到梨状肌肌肉松弛,表明已经复位。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患者呈侧卧位,屈曲患肢,伸直健肢,在梨状肌表面投影处由髂后上棘至尾骨尖作连线,在距髂后上棘3厘米处作一标点,该点至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即是,沿肌纤维走向顺序排列针3针,深度约为2-3寸,再刺患侧大肠俞、秩边、居髎、承扶、三阴交等穴。气滞血瘀证配肝俞、血海、大椎、支沟、阳陵泉;风寒湿证配阴陵泉、地机、夹脊穴、腰阳关、委阳、阿是穴;肝肾亏虚证以肾阳虚为主配太溪、命门,以肝肾阴虚为主配太溪、志室、承山等。根据不同证型采取补泻手法。急性发作以泻法为主,慢性发作以平补平泻为主,以有酸麻感向远端放射为宜。针灸一天1次,每次30分钟。还可以选取电针治疗。
2.温针灸操作:阿是穴为主,患者去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阿是穴进针,进针后捻转泻法,留针期间在针灸针针尾部置一长约5cm的艾条,并将其点燃,待艾火熄灭后出针。
(三)其他疗法
1.中药薰药、涂擦等治疗
(1)气滞血瘀证选用活血止痛汤加减(香附、地骨皮、透骨草、红花、五加皮、生姜等)治疗。
(2)风寒痹阻证选用祛风活络汤加减(乌蛇、木瓜、伸筋草、丁香、红花、川乌等)治疗。
(3)肾气亏虚证选用补肾壮骨汤加减(牛膝、肉桂、土虫、川乌、附子、炙马钱子等)治疗。
2.穴位注射选用当归注射液等,注射环跳、阿是穴等穴位。
(四)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逐瘀止痛汤加减。
丹参、当归、牛膝、枳壳、三七、红花、没药、五灵脂、酒大黄、骨碎补、续断、元胡、香附、土鳖虫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
2.风寒湿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推荐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肉桂、秦艽、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等。
中成药:云南白药膏、追风透骨丸等。
3.湿热痹阻证丹参、当归、牛膝、枳壳、三七、红花、没药、五灵脂、酒大黄、骨碎补、续断、元胡、香附、土鳖虫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泽兰、狗脊、木瓜、五加皮、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中成药:独活寄生片等。
(五)健康指导
1.体位指导: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在外展外旋位,避免髋关节的旋转动作,使梨状肌处于放松状态。
2.饮食调理:患者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温开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情志调摄:主动与患者沟通,及时解除心理障碍,消除个别患者因疾病引起的恐惧或对治疗效果的疑虑。
4.功能锻炼
(1)做髋关节的内外旋、内收外展的被动训练。
(2)患侧下肢力量锻炼。如空蹬练习法。
(3)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法等。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适当休息,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2.不可因梨状肌位置较深而使用暴力。
3.可配合中药热敷、理疗等治疗。
4.注意局部保暖。
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