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学敏倡醒神病机nbsp立手法量学

倡醒神病机立手法量学

重脏腑辨证发刺络新旨

—石学敏临证经验

石学敏,男,中医、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石氏善于把挖掘、整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证体会结合起来,用以发展针灸临床学术水平和提高临床疗效。故在治疗中风、胆绞痛、无脉证等急重病证方面,有较明显疗效。他设计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课题,年获天津市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二等奖。他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四大要素”,年被天津市科委评为市级科研成果,并经全国中医界重大科研成果鉴定委员会审议,评为部级科研成果。他主要的著作和论文有《实用针灸学》、“捻转补泻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量学概念”、“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塞例临床观察”等。现任天津医院院长、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1倡导醒神、调神、安神法

(1)倡用醒神开窍针刺法:二十年来,石氏对“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从整体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四点认识: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窍闭神匿”病机说,倡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分“大调神”和“小调神”两种方法。①大调神: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人中二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之怔。如中风的脱、闭,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者及久病不愈的腰腿痛,耳鸣,耳聋,抽搐,瘛疭等,以“内关、人中”为主穴,辅以随证加减。②小调神:取督脉上星、印堂,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三穴,主要用于非器质性的心悸,痛疼,遗尿及阳萎、遗精等。

(2)对中风病的新探索:自年以来,石氏对中风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①在病机上,历代医家有“正虚邪中”、“外风中袭”、“心火暴张”、“痰湿生热”、“水不涵木”之见,他据《内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论,剖析中风病的两大症状一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转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神无所附,肢无所用。②在立法处方上,古医家对中风病机认识不同,治疗上立法各异,有驱风通络、清热除痰、平肝熄风、益气养血等,选穴配方多遵“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以取阳经俞穴为主,以疏通经络为主。他另辟溪径,据“窍闭神匿”病机,立“醒神开窍”大法,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一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在取穴上,以阴经俞穴为主。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经微循环、血流变和动物实验证明:人中、三阴交可明显促进脑血循环,增加脑灌注量,增强血管弹性。内关穴不仅可改善心脏的功能,使心肌收缩加强,输出量增加,而且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增加脑灌注量。三穴相伍,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收到“醒神开窍”之功。其余肢体四穴,为疏通经络之用。③在手法操作上,由于古代医家多以“正气本虚、风邪外入”解释中风,以“疏经活络”、“风取三阳”治疗中风,故行针施术多以“补”法为主。基于中风病“神窍匿闭”病机说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石氏提出行针施术以“泻”法为主,并经反复实验对每一穴位的具体操作制定明确要求。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的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寸,采用提插的泻法,至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的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采用提插的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采用上法对脑梗塞例和经脑CT诊断为脑出血例中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7.12%和49.56%,总有效率均为96.46%。

(3)用调神法治顽固性疼痛: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石氏据《素问·灵兰秘典》“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流行又与心和神关系密切,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故治以“调神法”,重用内关、人中理气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

(4)用安神法治小儿遗尿:小儿遗尿,历代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上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据石氏观察,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制理无权”,故立法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人中、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益志之穴,常可获效。

(5)用醒神通窍法治耳聋耳鸣:耳聋耳鸣,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尤其神经性耳聋耳鸣,多终生不愈,病之日久可使患者精神恍惚,情绪不定,对本证目前国内外尚无好的办法。石氏据《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之论,提出耳聋耳鸣的病机为“心神昏瞀、清窍不利”故治宜健脑聪耳,醒神通窍。临床重用内关、人中、百会等俞穴醒神开窍,配翳风、听宫、听会聪耳通窍,收到良好疗效。

(6)用安神理气法治呃逆:呃逆,虽属轻症,然持续频繁发作亦为顽疾。曾有呃逆昼夜持续7?10天患者,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石氏认为,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不降,而常以情绪波动,精神刺激为诱因,故尊“制其神,令气易行”经旨,取内关、人中为主,配天突、膻中二穴,常收桴鼓之效。

此外,“醒脑开窍”针刺法还用于癔病的治疗,对癔病性失明、失语、幻听、幻视、抽搐、痉挛、震颤、瘫痪等,往往针后病除。

2针刺手法的置学研究

石氏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为探循针刺手法的规范量学,他取基本的手法一一“埝转”、“提插”作为对象,对进针方向、针刺深度、留针时间、两次间隔时间进行研究,经十年努力,获得可喜成果。

(1)理论研究:提出捻转补泻手法“四大要素”。即:①捻转补泻与作用力方向的关系是: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左右两侧捻转时给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即左侧作用力方向为顺时针,右侧为逆时针,其具体操作时加作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这样的一捻一转连续不断,形成捻转的补法;捻转泻法则作用力的方向左右两侧为离心,即左侧为逆时针,右侧为顺时针,任督二脉俞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这一临床研究,较之古医家“迎夺左而泻凉,随缝右而补暖”,“左转从子能外乃主阳,右转从午能内行主阴”及近代“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等论述更加具体化,规范化。②捻转补泻与作用力大小的关系是: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其频率为每分钟次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一转以上,频率在每分钟50?60次为泻。此观点的提出;使古人“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的论述,从宏观进入到有数据可循的量学范畴。③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1?3分钟。这个参数,是经过对正经穴,经外50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④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为找出针刺治疗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间,经50余病种的逐一勘测,提出每个穴位在治疗不同病种中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如针刺人迎穴治疗脑血管疾患,施术3分钟,其脑血流图改变最为明显,施术后6小时,其脑供血开始衰减。因此,对此疾病应该6小时蓄积一次治疗。再如针刺治疗哮喘,施捻转补法3分钟后,肺内哮鸣音逐渐减小,病人症状缓解,最佳有效治疗作用持续3?4小时,提示4小时后要再次蓄积治疗。

四大要素的提出,为针刺量学的规范化、统一化作了可喜的尝试。

(2)临床实验:石氏“从疑难重症中选题,到临床实践中检验”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手法量学研究的全过程。现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①改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实验。对54例经脑电图、脑血流、微循环检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反映在基底动脉方面的症候群,或因颈椎增生压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者,他取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足太阳膀胱经天柱三对俞穴,每穴均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分钟,每日治疗两次,患者头晕、目眩、心烦、失眠等症状得到相应缓解,同时在施术过程中用XLJ-II型双导脑血流图分别描记拖手法后即刻、2小时、4小时、6小时的枕乳导联图形,可见波幅较针刺前增高,重搏波出现,提示脑供血有改善,血管弹性增加,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是一致的。②治疗“胆石症”的临床实验。对例经胆囊造影或“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的患者,他取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少阳胆经阳陵泉、日月(右)五个穴位,每穴施捻转的泻法1分钟,随着手法的实施,患者自觉右上腹抽动感,特别对泥沙样结石,可在针刺3?7次后排石,曾对30例患者做针刺前后胆囊造影摄片观察,经采用大幅度、:低频率的捻转挥法1分钟后,体位不变,立即摄片,可见胆囊影象模糊,提示胆囊收缩,继续施手法3分钟时拍片,可见胆囊体部一圆形结石移向胆囊颈部,临床效验和物理观察都有力地证明了采用捻转泻法的规范量学有助于加大胆汁排泻,促进欧狄氏扩约肌扩张,促进胆石排出。③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实验。对例经心电图、心动超声、心脏监测系统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他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少阴心经郄门,足太阳膀胱经心俞、膈俞,任脉膻中几个穴位,采用捻转的补法,施术3分钟,患者胸闷蹩气,左肩臂刺痛感相应减轻,随心电图机观察,可见S-T段在原基础上有所恢复,T波波幅亦有增高,提示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耗氧状况有改善。

(3)基础研究:为证实同一穴位采用不同量学手法是否有差异,他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比较,采用双盲法,观察对象为发病10天以内的中风住院病人,主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脑血栓形成患者。第一组3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规范量学;第二组30例,仍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诸穴,但在操作上用传统手法。经测定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血小板电泳、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等七项指标,实验结果证实:同用“醒脑开窍”诸穴,规范量学手法与非规范量学手法,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后比较,在血液流变学、血脂七项指标方面,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实验结果充分说明,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但与选穴、配方有关而且与手法的差异有很大关系,证实针刺手法量学的提出和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印正了手法量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3经脉、经筋辨证的应用

(1)腰腿痛(根、干性坐骨神经痛):此病可由脊柱关节疾患诱发,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属痹证。石氏据其病侧循腰至臀,抵腘达踝,均发剧痛的主证,辨为太、少二经的经脉发病,其症状表现与《灵枢·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腼如结,腨如裂,髀、膝外、足、胫、绝骨、外踝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和足少阳胆经“足外反热,是为阳厥”的病候记载完全相合,故本“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旨,法立“疏调太、少经脉,通经止痛”,方取太、少二经的大肠俞、秩边、委中、阳陵泉四穴,痛久不愈者加人中。操作要领:大肠俞,俯卧位,直刺2?2.5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跟部或足趾端。秩边:俯卧位,直刺3?3.5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趾端,下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趾端,用提插的泻法,令下肢抽动3次为度。阳陵泉,针尖向下斜刺,深度2寸,用提插的泻法,令针感传导至足趾端。人中,施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

石氏曾收治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其中发病最短的一个月,最长的十八年,绝大部分继发于脊柱关节疾患,如增生性脊柱炎,隐性脊柱裂,椎间盘退行性变等。部分为梨状肌损伤,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腰肌软组织损伤。采用上法,临床治愈率83.6%,总有效率达99%。

(2)脉痹(无脉证):多为风寒湿邪侵犯经脉,致经脉循行部位失于气血濡养所致,出现寸口、冲阳、气街脉微,疼痛,厥冷,无力,久之由经脉及脏腑,可见心悸、气短、头眩、目?。石氏辨为此乃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是动病的“臂厥”证和足阳明胃经是动病的“奸厥”证。故法立“舒经通脉”,方取手太阴肺经太渊、足阳明胃经人迎为主穴。上肢无脉辅以心、肺经排刺;下肢无脉辅以脾、胃经排刺;头痛头晕加风池;视力减弱加睛明、攒竹;心前区痛、胸闷加心俞。太渊为肺之原,又为脉会,取之以益气通脉,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之处,系阳明、太阳之会,阳明多气多血,针之以调气血,通脉络。心肺脾胃经排刺为疏通经脉气血,使阳气外达。取风池祛风疏邪以清头眩,心俞宽胸益气,清心安神,睛明疏风泻火,滋阴明目。操作要领:太渊:直刺,深度0.5寸,施捻转补法3分钟。人迎,直刺1?1.5寸,施埝转补法3分钟,令针感沿下齿上头,向后背、前胸扩散或触电感沿肩、上臂直达指端。循经排刺:隔寸一针,深度1寸,施捻转补法,令针感循经而行。风池:针尖方向向对侧眼球,进针1?2寸,施捻转补法3分钟,令针感达头顶。心俞:向脊突方向斜刺,深度1?1.5寸,施捻转的补法,令针感沿季胁达前胸。睛明:直刺0.3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氏曾收治83例无脉证患者,其中上肢无脉,桡动脉搏动消失,肢体血压为“0”者79例,同时伴有降主动脉以下受累,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者4例。年龄在21?23岁之间,均伴有头晕、头痛、胸闷、肢冷、低热等症,采用上法治疗,临床治愈率38.46%好转率61.53%,总有效率99%。

(3)面瘫(颜面神经麻痹):对于病程较短及病久伴面肌萎缩者,石氏据手、足阳明,手、足太阳在头面部的循行经路和经筋多居人体表浅部位的循行特点,认为此乃“真中风”之属,其病理机制为正气本虚,卫阳不固,藩蓠失守,风客经筋,至卒口僻,目不合,引颊移口,缓不胜收。病持日久,经筋失养,则肌肉萎缩。故立“散风活血,疏解经筋”之法,用多穴浅刺和多向透刺,方取阳白四透(透向头维、上星、睛明、丝竹空),以疏解额角经筋;取太阳透地仓,地仓至颊车部排刺以纠正口目㖞僻;又缘邪闭日久,血瘀筋脉,致肌肉萎缩,故在太阳、颧髎、颊车三穴采用刺络疗法以去瘀生新,令萎肌复隆。操作要领:诸穴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每穴施术1分钟,刺络拔罐每次出血量3?5毫升为度。

采用上法治疗50例面瘫患者,病程均在一年以上,伴不同程度的面肌萎缩,其中,在一个月之内痊愈者47例,平均治愈天数为41天,总有效率达94%。

(4)便秘:石氏据《灵枢·经脉》“大肠主津所生病”的病候记载,认为:“阳明热盛,无水行舟,肠失传导,糟粕滞留”为其主要病机,故法立“疏调气机,通腑导滞”,方取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为主穴,又根据大肠的生理解剖位置取左侧水道、归来及左水道、左归来夕外开二寸(暂定外水道、外归来)为辅穴。操作要领:均按捻转泻法的四大要素标准,先刺双侧上巨虚,进针1?1.5寸,再针腹部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四穴,针尖向下内斜刺,深度2.5?3寸,施捻转的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

采用上法先后收治例便秘患者,其中原发为脑血管疾患例,习惯性便秘15例,胃下垂8例,外伤性截瘫7例,腰椎增生性脊柱炎3例,脊髓炎,肌萎缩侧索硬化、股骨干骨折各1例,针刺后20分钟即行排便者占1/3,绝大多数在1小时左右开始排便,15例习惯性便秘患者行针刺一周后,排便恢复正常,总有效率达94.6%。

4刺络法辅以拔罐法的应用

石氏秉《内经》“阴阳相得,合而为痹,内溢于经,外溢于络”辨病机,对气血淤滞或痰湿瘀阻之证,合古代“络刺”与“拔罐”两法为一体,临床用于治疗哮喘、眉棱骨痛、面颊痛(三叉神经痛)、肩臂痛(臂丛神经痛)、肩周炎等顽症固疾多获捷效。

络刺一法,源于《灵枢·官针》,作用特点在于泄“阴阳俱有余”而不伤正气,关键在于掌握出血量。关于络刺的出血量,《灵枢·血络论》云:“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医学源流》又云:“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会变色,见赤为止,否则病必不除而反为害”。均明言血尽方可邪出。然应用传统络刺法为血液自然流出,难求其尽,故思加压之法,于病变部位点刺后置罐拔之,这样医生可透过玻璃罐直接观察出血量,达到预定标准,即行取罐,血尽邪出,故疗效速矣。

甲子孟春出诊,患者为一老媪,但见两手支撑,坐于病榻,面苍雍肿,目如卧蚕,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喉中哮鸣。自言:罹喘促之疾已三十一载,每于冬春辄发,遍延医中髙手,而鲜能根除此恙。石氏认为:哮喘久病,本虚而标实,应针刺以补肺气,刺络以泻其邪。遂予施治:先取大抒至膈俞七对背俞穴,施毫针刺以捻转补法1分钟,再取两侧肺命、膈俞,用三棱针点刺三至五点,见血后复置玻璃罐用闪火法拔之,每罐出血量达10毫升即行取下。但见施术即刻,患者呼吸渐渐平稳,20分钟后,自觉心胸豁然,复听诊,两肺干、湿啰音亦较前明显减轻。只经十次治疗,即告痊愈,至今未发。二十年间,曾先后收治例哮喘患者,其中病程在十五年以上者有78例,合并肺气肿34例,合并肺感染17例,嗜伊红细胞高于正常11例。采用针刺与刺络相结合之法治疗,2/3经一次治疗症状消失,1/3经20?30次治疗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95.6%。

乙丑季冬,病房收一三叉神经痛患者,病程二十五载,曾三次做面神经阻断术均在两年后复发。现症为沿左侧额、颧、下颌三区域呈阵发性剧痛,洗漱食水均废,精神疲怠,面垢身羸,靠支持疗法度日,石氏认为:此病系脾胃实热,郁久化火,循经上炎头面,经脉气血瘀阻,不通则痛。立“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法,先取太阳透地仓、攒竹,施捻转的泻法1分钟;复取太阳、颧膠、颊车三穴刺络拔罐,每罐出血量5毫升为度。施术方毕,患者即告疼势大减,复经七次治疗,患者笑逐颜开:自语为顽痛所累已历25载,几不欲生,石氏针到病除,实为今生之幸。数年来,共治了8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病程在一年之内的13例,一至三年的35例,三至五年的24例,五年以上的21例,采用针刺与刺络拔罐相合之法治疗,90%以上均在一周内痊愈。

庚酉仲夏,课间一学生带其父请石氏救治。但见患者右侧面肌频频惕动,叙述病情时,由于精神紧张,惕动益频,乃由十七年前感受风邪发作厥疾,经埋线、药物注射多法治疗,效果不显,特求根本之治。此乃六淫伏邪闭阻经脉,久而化燥生风。立“活血熄风、通经止痛”之法。石氏当堂示教:先取太阳透地仓,施捻转的泻法1分钟,复于太阳、下关、颧髎三穴刺络拔罐,每罐出血量5毫升即取下。施术后,痉挛停止,3小时后惕动复发而程度减轻,经20次治疗竟根除此疾。近年来,曾收治面肌痉挛患者55例,采用上法,均获佳效。

二、医案选

例1:中风(基底节出血)

孙XX,男,46岁。住院号,年3月11日初诊。

高血压病10年,20天前工作后入睡时突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左偏头痛,五分钟后,右侧肢体全瘫。西医院腰穿“脑脊液血性”,脑CT示“左侧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精神萎靡不振,呼之能应,言语不清,右侧中枢性面瘫,肌力“0”级,舌质红,苔薄白,脉结代。各项检查:脑血流图:枕-乳波幅低平。胸部X光片:主动脉型心脏。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室性期前收缩。神经系统:右霍夫曼氏征(+),双侧巴氏征(+)。辨证此因烦劳而致阳气鸱张,上冲于脑,窍闭神匿,则神志昏瞀,肢体不用。治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治疗经过: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两个月,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完全恢复,脑CT复查报告:“血肿吸收”。

例2:瘛疭(大舞蹈病)

王XX,男,59岁。住院号,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一周前劳后着风,遂觉周身酸楚,继发不自主舞动。左侧肢体无间断地做粗大不规则的屈曲、伸直、扭转动作,精神紧张或外力刺激则辐度加大,舌红,苔薄黄,脉沉滑。各项检査:未见异常。辨证为神窍隐匿,肝风肆起。治以醒脑开窍,潜阳熄风。

处方:内关、人中、合谷、太冲、三阴交、太溪。

治疗经过:采用上法治疗半个月,右侧肢体舞动幅度减少,一个月后不自主运动消失。

治本证以柔肝息风为常法,然石氏据“神主四肢功能”的学术之见,法立“醒脑开窍”,方取大调神之主穴内关、人中,小调神之主穴合谷、太冲治之。由于患者年近六旬,肝肾亏虚而取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足少阴肾经太溪二穴滋阴潜阳,使风熄神复而告痊愈。

例3:喉痹(假性球麻痹)

徐XX,女,70岁。住院号,年4月24日初诊。

年4月4日突发右半身无力,天医院脑CT诊断“左丘脑栓塞”,两天后出现失语,进食饮水发呛,予鼻饲,转入我院。患者吞咽障碍,失语,右半身无力。各项检査:悬壅垂居中,软腭上提无力,咽反射迟纯,舌肌无萎缩,左生理反射迟纯,左巴氏征(+),余未见异常。辨证为元神之府失用,而致喉痹。治以醒神开窍,利咽通痹。

处方:内关、人中、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

治疗经过:上法施治三周,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喉痹主症为吞咽障碍,一般采用鼻饲供给饮食,但患者多消瘦严重。石氏认为:本证可由湿热、痰浊、阴虚阳亢等致病因素蒙闭清窍,其病机仍为窍闭神匿,导致喉舌机关不利,故取内关、人中以醒神开窍,取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以利咽通痹。在手法操作方面:内关、人中同前;其余四穴,石氏特殊要求:风池、完骨、天柱,选32号针,针尖方向对结喉,深2.5?3寸,施捻转的补法。上廉泉,针尖方向对舌骨体,深度2?2.5寸,施检转的补法,每穴施术3分钟,经临床例观察,这一配方和操作对喉痹(假球麻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7%。

例4:胁痛(胆石症)

许XX,女,51岁。住院号,年3月9日初诊。

四个月前因情志不遂诱发右上腹绞痛,服解痉药缓解。此后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时伴呕吐,高热,背部有沉重感。患者精神倦怠,面黄少泽,右上腹绞痛,呕吐一次,高热,舌淡红,边紫暗,脉弦细。各项检査:体温:39.6度,墨非氏征(+),白细胞/mm3,中性89%,血淀粉酶32单位,尿三胆(-),胆襄造影可见八枚圆形结石。辨证为肝胆不舒,湿热蕴结,瘀久成石。治以疏肝利胆。

处方:日月(右)、阳陵泉、丰隆、肝俞(右)、胆俞(右)。

治疗经过:上方治疗一周,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饮食、体温正常,大便间断排出结石碎块,一个月后复查胆囊造影未见结石,痊愈出院。

胆石证多属气滞与湿热蕴结胆腑,致枢机不利,热灼胆汁,瘀久成石。石氏采用俞募配穴法:处方取肝、胆二俞和胆募日月为君,以胆经合穴阳陵泉为佐,以达“合治内腑”,并选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为使,取其宽肠下气而收石出痛解之效。

例5:头痛(血管性头痛)

张XX,男,29岁。住院号,年4月18日初诊。

素嗜饮酒,日半斤。一周前狂饮八两,次日突发头部剧痛,医院做腰穿,脑脊液化验正常,服镇静药无效,来我院求治。患者神清,头痛呈阵发性,发作时以两侧太阳,耳后完骨及后枕部尤甚,如冲如拔,不可忍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紧。各项检查:眼底(-),脑血流:额-乳导联波幅极低,枕-乳导联波形极不规则。提示:脑动脉供血差。辨证为湿热相博,上扰清空。治以清热利湿,通经止痛。

处方:风池、完骨、天柱、太阳、印堂、三阴交、人中。

治疗经辻:上方施治两次,痛势基本缓解,一周后头目清爽,复査脑血流,额-乳、枕-乳波幅均较前增高。巩固治疗一周,痊愈出院。

对此证立法,右氏根据经络学说,认为疼痛部位乃为手、足少阳和足太阳经脉之所过,故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处方取发病之经俞穴风池、完骨、天柱为君,配人中、印堂以调神,伍三阴交、太阳以清利头目湿热,法度精当,剧痛得止。

例6:肩臂痛(臂丛神经痛)

苏X,女,49岁。住院号,年7月31日初诊。

三年前因劳累诱发右肩臂痛,活动加重,一周前用力擦黑板疼痛加剧,患者右肩臂痛如拔似折,上臂旋转及外展时疼痛加重,不能作梳头、脱衣动作,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各项检查:右上肢外展、前旋、后旋45度受限,臂丛牵拉试验(+),余未见异常。证属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治以去瘀活血,通经止痛。

处方:肩髃、臑俞,刺络拔罐,每六出血5?10ml/次。肩髁、肩贞、腕骨,针刺用提插的泻法。

治疗经过:上法治疗3次,疼痛消失,至今追访未复发。

该患者平素体虚,右臂偏劳,其本为虚;然气不帅血,至血瘀肩臂,经络搏痛,则其标为实。故石氏本“急则治标”之法,合刺络拔罐与针刺两法为一体,只经3次治疗,疼痛即告消失。

例7:慢性结肠炎

张XX,男,31岁。住院号,年6月25日初诊。

五年前因屡犯寒凉而患肠疾,间断发作,近一周左腹痛甚,日便4?7次。患者神疲倦怠,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大便水谷不化,间有粘液,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缓弱。各项检査:便常规化验为“粘液便”,余未见异常。辨证为寒滞肠腑,中州失运。治以健运中焦。

处方:章门、天枢、关元、水道、脾俞、足三里。

治疗经过:上方治疗二周,诸证悉减,日便一次,便常规正常,追访至今未复发。

石氏认为本病缘寒邪为患,日久元气亏伐,肠失固涩,而罹泻五载。故本《灵枢·经脉》“大肠主津”、“小肠主液”病候,方选手阳明大肠之募天枢、手太阳小肠之募关元为君以通调肠腑,佐脾俞、脏会与足阳明胃之合穴足三里三穴为臣以培补正气,复以水道为使利小水而实大便,则病告痊愈。

例8: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林XX,女,66岁。住院号3,年3月I8日初诊。

因中风病入院,一天前连吃二餐鱼虾(无变质及异味),次日疹出遍于腰胁。患者右腰胁布满米粒样大小红色丘疹,有少量丘疹含脓性分泌物,累累如串,呈带状密集排列,触之微热,烧灼刺痛,舌红苔黄脉弦。各项检査未见异常。辨证:高梁之变,溢肤发丹。治以清热利湿广去瘀通络。

处方:在丘疹聚集处用三棱针点刺微见出血后,用闪火法加拔罐,沿疱疹分布区将罐作带状排列,每一罐令出血5?10ml。

治疗经过:只经两次,拔罐十二枚疹消热退,病吿痊愈。

患者缘恣食鱼腥厚味,脾胃蕴热,外溢肌肤,发为疱疹。此证谓“阴阳相得,内溢于结,外溢于络”之候,故石氏取刺络拔罐疗法,使血泻邪出而愈。

读而思

duersi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程莘农丨贺普仁丨周德安丨马石铭丨王乐亭丨王雪苔丨王凤仪丨王岱丨赵方丨金伯华丨于书庄丨高立山丨郑毓琳丨承淡安丨王居易丨郭诚杰丨陆瘦燕丨头皮针及操作方法丨腕踝针疗法等

新增篇针灸临床治疗病例已录入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