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受慢性疼痛困扰的患者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疼痛科成功为两名慢性疼痛患者行全植入式鞘内镇痛系统植入术,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张阿姨便是其中一位。
年,张阿姨的肛周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疼痛,原以为是痔疮发作,但在做完痔疮手术后疼痛并没有缓解。年开始,张阿姨的疼痛逐渐加重,开始影响日常生活:夜间无法入眠,肛门时而呈火烧样疼痛,时而呈坠胀感痛,坐着和站着都疼痛难忍,只能在家中平躺。口服各种镇痛药,疼痛仅能略微缓解,但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便秘及食欲下降,让她无法继续坚持服用;经过多种微创介入治疗,疼痛缓解都不理想。
这两年来,张阿姨辗转全国多地治疗,收效甚微。因为疼痛的折磨,张阿姨几乎不能外出活动,只能蜷缩在床上,对她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煎熬。长期疼痛让她郁郁寡欢,家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饱受病痛折磨,求医无门。在他人的推荐下,张阿姨得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的许华教授是盆腔痛领域的专家,于是她带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了许主任的专家门诊。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检查和评估后,在各种措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许主任认为患者目前最合适也是最终极的治疗方案是鞘内药物镇痛系统植入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后,他们决定最后一搏。
什么是鞘内药物镇痛系统?
鞘内药物镇痛系统,临床上又俗称为吗啡泵,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领先技术,WHO指南中将其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剧烈癌痛治疗的“第四阶梯”。它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输注泵将泵内吗啡输注到患者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鞘内吗啡持续输注泵自年美国开展植入术以来,该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广泛用于各种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由于药物直接输送到中枢痛觉感受器,非常微小的药物剂量即可起效(临床目前的经验,鞘内药物计量是口服药物计量的1/);同时,由于给药路径区别于口服药物,因此也极大的降低了胃肠道的副反应,避免了恶心、便秘等不适情况。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许华主任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了鞘内镇痛泵,经过术后一周的调节,张阿姨明显感觉轻松了很多,肛周部的疼痛大大减轻,坠胀感也明显缓解,也可以在床边坐一坐,甚至开始下地在病房里走一走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笑容也常挂在脸上。
随着疼痛明显的改善,张阿姨也开始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家人也很欣慰,都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医院前,她们还非常有心的为许华主任及团队送上了锦旗,以感谢许华主任及团队妙手回春,医术高明,为患者解决病痛,点燃生活的希望,相信未来都会越来越好。
我们的诊疗团队:
许华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麻醉及疼痛诊疗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委员、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组长。
疼痛诊疗特色:
1、慢性盆腔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2、脊柱源性疼痛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3、癌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综合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周四上午
秦春晖
副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任培恩e学线上教育项目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疼痛大讲堂负责人,上海中西医结合介入学会青年委员。擅长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解决各种临床疼痛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
季锋
主治医师
长期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
业务擅长:
1、神经调控或毁损治疗各种神经病理性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及下肢血管源性疼痛等;
2、晚期癌痛的规范化治疗,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控制癌痛;
3、微创介入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
4、四肢关节、软组织疼痛的治疗,如:肩周炎、网球肘、髋及膝关节炎、足底筋膜炎等。
在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持上海市疼痛学会青年基金一项,参编参译专著多部。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李彩霞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从事麻醉和疼痛诊治工作多年。年赴泰国皇家Siriraj医院参加IASP临床疼痛培训一年。熟悉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骨骼肌肉疼痛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熟练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及注射治疗如颈交感神经节阻滞、胸椎旁阻滞、腰方肌注射、梨状肌注射,以及X线引导下慢性疼痛介入治疗包括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骶髂关节注射、射频消融、脊髓电刺激等。
施海峰
主治医师
长期从事疼痛诊疗及临床麻醉工作,在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擅长各种急慢性疼痛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利用超声及X线引导下精确注射治疗,如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痛,腰腿痛,腱鞘炎,足跟痛,神经痛等。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