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一.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出现的时间各有不同:有的在腰损伤后的同时出现;也有当时只感腰痛,一两天后才感到下肢有放射性疼痛;也可数周数月后,才出现坐骨神经痛。下肢痛常伴有大腿、小腿及足部感觉异常。腰痛、下肢串痛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腰痛多在下腰部、腰骶部或局限于一侧。并因疼痛和肌肉痉挛而影响腰部伸屈活动。根据材料统计,先腰痛而后腿痛者最多,占53.3%;先腿痛后腰痛者为20.8%;同时发生者占8.3%;只有腿痛者15%;只有腰痛为2.5%。   下腰痛来源于腰部受伤的组织,下肢串痛是因神经根受压所致,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但多经过充分卧床休息后能够缓解。以后又因劳累、扭腰、着凉等因素而复发。如此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可延续多年而不愈,但也有的经休息和治疗后,多年内不再复发。   坐骨神经痛的表现:疼痛沿下肢坐骨神经或某个神经根的分布区向下放射,一般由臀部开始向下肢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的外侧,以至足背、趾,疼痛区域较固定,患者多能指出其具体的部位。   放射性疼痛多因站立、用力、咳嗽、喷嚏或运动而加剧,休息后可减轻;但个别在站立、行走时疼痛减轻,也有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但经过充分休息后疼痛多能减轻;病程较久或神经根受压较重者,常有下肢麻木感觉,麻木区与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域是一致的,限于小腿的外侧或足部,中央型突出可发生鞍区麻木;有的患者感到下肢发凉,从无温暖的感觉,客观检查患肢温度较健侧为低;有的足背动脉搏动亦弱,此为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   二、体征   本病体征可分为两大类:即腰部及脊柱体征;神经根受压体征。   (一)腰部及脊柱体征   1.姿势的异常患者为了避免神经根受压,多自然地将腰固定于某适当的姿势。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自动调节能力,腰部可发生过度前凸、变平或侧弯。   (1)腰椎前凸增大:多是后外侧的小型突出所致。由于腰椎过度前凸,可使马尾移位于椎管的后部,因而避开了突出物的刺激和压迫,前凸增大,可使腰椎间隙前窄后宽,有力地阻止小型突出物继续向后移,使破裂的纤维环变得松弛,有利于修复,同时也保护了后纵韧带。患者站立时,躯干多稍向前倾,腰部可以伸直、侧弯,但前屈受限。   (2)腰椎曲线变平或倒转:此种姿势,是由于较大的、足以阻止腰部后伸的后外侧或后方突出物所致,常伴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侧凸,任何使腰伸直的动作,都可加重下肢放射痛。   (3)脊柱侧弯发生率较高,约占椎间盘突出患者的80%以上。侧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侧弯是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的保护性反应;侧凸的方向可以表明突出物的位置和与神经根的关系。一般地说: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前内侧(腋部),脊柱为了使突出物躲开神经根,则凸向健侧;如果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前外侧(即神经根肩上),则脊柱必凸向患侧。但临床上也不尽然,如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前外方,脊柱早期是凸向患侧,使神经根远离突出物,减少压迫;同时凸侧间隙增宽,便于突出物部分吸回间盘内。晚期突出物巳固定粘连无吸回可能,脊柱即凸向健侧,使神经根松弛,减少对神经根的挤压。有人认为:侧弯的有无,其方向及程度与黄韧带肥厚程度突出大小有关,突出越大,黄韧带越厚,神经根所受压力及张力越大,疼痛越严重。突出物位于神经根正前方时,神经根有时滑至突出物之前外方或前内方;因两者相对位置常有变化,侧弯方向即不恒定,有时凸向健侧,有时凸向患侧,也有时不显侧凸。如突出物完全在马尾部中央,也可以不发生侧弯。   2.脊柱运动受限脊柱屈曲、伸展、侧弯及旋转等均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后伸受限最大,其理由:脊柱屈曲时,间盘前部挤压较多,后侧间隙加宽,髓核向后移位,使成熟型突出物的张力加大;同时脊髓上移,牵拉神经根,疼痛增加使运动受限;当伸展时。突出物加大,黄韧带向前突出,直接挤压突出物和神经根,使疼痛加重而限制了伸展运动。患者在站立时,脊柱稍后倾时,即感腰及下肢痛加重。   3.压痛点及放射痛压痛点多在下腰椎棘突间及椎旁1~2厘米处,相当突出物的平面,用力下压时.压力至于黄韧带、神经根和突出物,可引起下肢放射瘸,疼痛的部位符合受累神经根所分布的区域,此为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此种放射疼痛,不同于一般扭伤或劳损引起的牵扯痛,借以鉴别扭伤和劳损。   如果压痛点不易找出,可令患者下床站立,并使脊柱略向后伸,使患者背部靠于检查者的左肩前部,使骶棘肌放松,检查者左手按于患者的髂前上棘处,右手拇指寻找压痛点,此法较卧位更易查出压痛点。   (二)神经根受压或牵扯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过度背屈试验阳性、起坐伸膝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   2.神经肌肉系统检查突出的椎间盘压在神经根上,可使其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这对进一步证实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1)腱反射:有70~80%的患者有膝、跟腱反射异常表现。检查时应两侧对比,反射可减低、亢进或消失。神经根仅受刺激时,反射可显示亢进;有压迫而不严重者显示减低;压迫严重者则反射消失。反射的改变与突出部位高低有关系,腰4~5突出多使膝反射改变;腰5骶l间盘突出多使跟腱反射改变。   (2)肌力检查:临床常进行下肢的股四头肌,裹绳肌、腓肠肌、胫前肌、伸拇长短肌的肌力检查。与健侧比较,股四头肌由第3腰神经支配;胫前肌、伸拇长肌为第5腰神经支配;蝈绳肌、腓肠肌由第l骶神经支配,当这些肌肉的肌力减弱时,说明支配该肌的相应神经受累。足背伸和伸拇肌力减弱,是腰4~5间盘突出;足趾屈或立位单腿跷起肌力减弱,则为腰5骶l间盘突出。   (3)感觉检查:感觉检查应包括痛觉、温度觉及触觉的检。神经根被突出的间盘挤压时,其支配区有感觉的改变。其感觉的改变随神经根受累的程度而不同,轻微的刺激可使感觉过敏;较重的刺激或压迫则可使感觉减退。如隐藏型突出,一般不引起感觉障碍;突出物较小者,可使神经根受刺激而致感觉过敏;较大的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粘连者.多有明显感觉减退。感觉障碍区与神经分布区是一致的,并与主观麻木区亦一致。如腰4,5间盘突出感觉障碍常在小腿的外侧及足背;腰5骶l间盘突出则显示小趾、足外侧及小腿后侧。检查后应画图表示其感觉障碍区。   (4)肌肉萎缩:下肢肌肉萎缩是由神经营养障碍或因疼痛而废用引起的,表现在大腿、小腿的肌肉萎缩,两侧比较,肌肉萎缩程度与神经根受压和病程长短成正比。   三、化验检查   一般血、尿检查皆属正常,如诊断难以肯定,需与其他病相鉴别时,应做其他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类风湿因子等。必要时进行腰穿,测定脑积液压力,做奎根试验,进行脑积液常规检查。以除外结核、类风湿和脊髓瘤等。   四、X线检查   患者应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在侧位片可显示受累椎间隙变窄,有时前窄后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或腰椎前凸消失;正位片可见脊柱侧凸。X线检查对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作参考,其重要性在于排除腰椎其他病变。如结核、肿瘤、类风湿性脊柱炎和腰骶先天畸形。   五、特殊检查   经以上检查,绝大多数椎间盘突出可以诊断,特殊检查,只是在个别诊断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一般不主张常规应用。   (一)脊髓造影其诊断可靠率为29~40%,目前常用的造影剂为碘苯酯,比较稀薄,反应小,容易抽出,也可短时间内自行吸收。脊髓造影的优点,能看到整个椎管情况,可以鉴别肿瘤和椎管狭窄症。如是间盘突出,多在椎管一侧,硬膜的外前方形成小而规则的充盈缺损或压迹,压迹的位置对着椎间隙,脊髓马尾肿瘤,可随肿瘤。   5.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病例较易诊断。但临床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腰肌筋膜、韧带扭伤和小关节滑膜嵌顿症   这些病都有腰痛剧烈,活动受限以及腰肌痉挛等,同时可有臀及下肢牵扯性疼痛。这种牵扯性疼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坐骨神经痛有实质不同。椎间盘突出是因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根性神经痛,具有典型阳性体征。而本病是因分布于腰部软组织的神经与坐骨神经有牵连关系,故引起的是牵扯性疼痛,临床上缺乏阳性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感觉和反射改变,局部压痛点封闭可使疼痛消失。   二、慢性腰肌劳损   该病病程较长,症状较轻,压痛点广泛,腰痛与劳累、休息、风寒湿关系密切。可有骶棘肌板硬和下肢反射性疼痛,经休息、理疗、推拿可以治愈。   三、腰椎结核   也可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特别是腰椎后缘和关节突结核、干酪样物可以突向椎管或直接压迫神经根。有时难以鉴别,但结核一般有午后低热.腰部强直,体重逐渐减轻,乏力,血沉加快,肺部多有原发性病灶。腰椎拍片可以发现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骨质破坏、寒性脓肿,也可发现腰椎小关节破坏。   四、马尾神经肿瘤   初期可累及一个神经根,表现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但腰痛不明显;后期因肿瘤增大累及多数神经根时,则两侧下肢均有疼痛,马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力减弱,卧床休息可疼痛加重,下地行走可减轻,腱反射早期亢进、减弱,晚期则完全消失,并有尿潴留现象。所显示症状多为缓发持续加重。腰椎穿刺显示不完或完全梗塞。脑积液呈黄色,蛋白、细胞含量均增高,脊髓造影可明确诊断。   五、脊柱肿瘤   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临床所表现症状与肿瘤所在的部位及性质不同而异,一般肿瘤多有破坏,凡属恶性者其疼痛严重,由于肿瘤持续性破坏骨质,则显示进行性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也是进行性加重,病人日趋消瘦。X线拍片显示骨质破坏和病理骨折。   六、椎管狭窄症   本病可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马尾神经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下蹲时症状减轻。X线拍片可发现:椎板间隙减小,关节突肥大而靠近中线,椎管的矢状径和冠状径缩短,必要时行椎管内造影。   七、增生性脊柱炎   患者年龄较大,起病缓慢,腰腿酸痛,劳累或阴雨天加重,晨起腰板硬,活动后稍减轻,腰部活动受限,有时伴有坐骨神经痛,腰部压痛点不集中,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腱反射无变化。X线拍片显示:椎间隙变窄,且椎体之前、后缘有增生。   八、腰骶部先天性畸形   可有下腰痛、多为隐隐做痛,活动后加剧,轻微外力可引起腰扭伤,X线有助于诊断。   九、强直性脊柱炎   有受寒湿历史,腰背及骶髂关节疼痛,脊柱强硬,脊柱各方面活动受限制,症状与天气变化有关系。X线拍片,早期骶髂关节和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可呈现竹节样变。   十、梨状肌综合征   本病主要是由于梨状肌损伤所致该肌的痉挛、充血和水肿等,压迫坐骨神经,或由坐骨神经解剖上的变异而引起,但患者无腰痛或腰部阳性体征。主要在梨状肌局部有明显压痛或放射痛,而且可扪及该肌肿胀和痉挛。局部封闭后,症状和体征立即减消失。









































刘云涛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d/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