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为什么能断病
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对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没有很好的掌握。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论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内经》中的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独立的经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于躯干头面。经筋大部分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利关节者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作用。它对于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功能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因此,在治疗很多运动系统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经筋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痹证、转筋等,在经筋所循的部位均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反应点,或小的筋结,或大的经筋隆起或陷下,从而在局部采用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正如《灵枢?经筋》所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经筋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一般认为,经筋理论更多地应用于肌肉骨节系统疾病,而很少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对经筋理论认识的一个误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我们应当把经筋理论放到整个的证候框架内去认识和探讨,才能发现它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证候 证候,是以中医理论语言表达的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此,证候是疾病的某一阶段病理变化本质的反映。它是疾病的一个时间切面,它反映的是这一时间人体的病理状态的全部而不是局部,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的人体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中医学的人体观,是内而脏腑,中而经络,外而四肢百骸,并与天地四时相应的大系统。如以肝为核心的系统,在脏为肝,在腑为胆,在经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时为春,等等。它以阴阳五行的理论为核心,以中国哲学思维或用“象术”为纽带,将人体各个层次的结构一线贯穿,并与天地四时相联系。 当人体处于一定的病理状态的时候,就表现为某一个证候,而这一证候在这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也均会有相应的反映。如肝气郁结,不仅仅代表了肝脏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在腑、经、体、窍、声、志、色等多个层面发生变化。肝气郁结的概念,其代表的应当是相应的肝系统的多层面的病变,可以见到胆腑病变、肝经胆经的异常反映、筋的拘挛或松驰、目病等等。 经筋诊断触手可及 经筋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归属于经络系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因此,经络系统在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沟通作用。经筋主要联系的是人体的筋肉、关节与骨骼。 经筋系统布于人体的皮下,病则经筋部位或凸起,或凹陷,或聚而成结,均可以触手可及。如果在辨证论治中辅以经筋的诊断,则证候诊断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而对于经筋的异常反应点,我们可以针之、推之、循之、导之,使之归于正常,这本身也是从经筋的层面对证候进行干预和治疗,又可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民间老大夫王文全先生,师承少林推拿派传人梁钰,在几十年的临床中,将经筋理论与其师传的推拿功夫相结合,通过辨识疾病状态下的经筋系统的变化,并在该层面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仅在一些骨科、外科的疾病诊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在许多内科疾病的诊疗中,也运用自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梓峰先生师承王先生学术,在继承王先生推拿手法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经筋理论,又将其与病证诊疗相结合,使之成为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运用于许多内外妇儿疾病。 如其诊断肾阴亏虚证,将腹部两侧足少阴肾经筋的有无作为重要的诊断指征;诊断胃阳不足证,将胫骨外侧足阳明胃经筋离骨的程度作为诊断指标之一,并用推拿的方法将经筋复位进行治疗,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因此,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基于经筋理论的诊疗技术,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补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加以提高。“扁平臀”是因为筋出槽 谢先生今年35岁,五个多月前因打球后突然腰痛与左腿疼痛,CT、磁共振做了,牵引、封闭、中西药,该治的治了,该吃的也吃了,腰基本不痛了,可是左腿胀痛总断不了根,走路痛得严重时跛着走,好像左腿短了一样。 问了以上病情后,开始临床检查,在检查臀部时,一个左边小、右边又大又扁的臀部出现在眼前。 我告诉谢先生,从目前临床检查来看,他现在的病主要是“梨状肌综合征”。又大又扁的那边臀部叫“扁平臀”。中医名之为“筋出槽”。筋出槽,顾名思义是此筋此肌肉不在原有槽位,出槽了,之所以出槽,是因为筋急,转筋(挛急)。 临床上,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个典型症状。当医者看到患者臀部出现一边扁平,或者一边软绵绵,一边紧紧的有弹性,那基本就可确诊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检查要点: ※直腿抬高试验约50度左右腿或臀部产生疼痛,但抬到70度以上反而疼痛减轻。 ※梨状肌紧张(牵拉)试验呈阳性。 ※臀部梨状肌表面部位有指压疼痛,能摸到“条索状”的筋。 临床主要症状: ※呈阵发性的剧痛,在疼痛严重时患者可自己调整位置稍减轻一点痛苦。 ※走路跛行,自觉患肢偏短。 ※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严重者臀部有“刀割样”,或“跳脓样”剧痛。 可见,“扁平臀”是梨状肌综合征的“金字招牌”,我们在临床检查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影像检查,眼看、口问、手摸,才能明确诊断。如何辨清经筋与筋肉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肌肉、肌腱类的筋肉组织,《内经?灵枢》中曾记载“非皮肉筋骨”,是“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 从大小、长短来说,经筋是经络中最大的部分。经脉分布是“一条线”,经络的皮部是浮在皮上的“一大片”,络脉是散在的,以“结”呈现。经筋的循行在《灵枢?经筋》篇中已做了描述,虽然经筋的宽窄、深浅并没有做说明,但可以理解,经筋是与经脉、筋肉不同的独立体系。 首先,经筋在一些部位是独立循行的。在经筋的一些循行部位,并没有经脉的正经、别络、络脉等经过,在其呈现为“筋”时,就只能是经筋了。 第一次发现经筋是独立体系,是一次向王文全老人学习推拿手法时发现的。一个女患者60多岁了,右小腿酸沉,白天还好,到晚上睡觉时,不管什么姿势都难以入睡,此前医治一年也未见效。我摸她的小腿外侧,从飞扬穴到外踝(即跟腱的外缘处)有一条筋,并有结节。前后治疗了三个月,条索和结节减少了不少,但没有彻底消失,小腿的酸沉感减轻不少,但也还是酸沉。最后请王老一诊。 王老让病人趴在床上,还没上手,只看了一眼,就指出是一条大筋出了毛病。这条大筋从臀部外侧向下,经大腿后外侧到膝盖后腘窝外侧,再向下至小腿后外侧,一直连到脚外踝。而另一条腿则看不出这样一条“筋”。 仔细一看,这条筋从飞扬穴至臀部渐宽,臀部处足有四指宽,而只在小腿下半段才能摸到明显的条索状结节。未指明时,一般看不出来,王老一指明,顿时一目了然。只见王老用推法几掌下去,从臀部到小腿上半段的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腿下半段的筋很硬,王老用大拇指推了几趟,也完全消失了。病人当即下地,症状全无,数年之疾,豁然冰释。送走了病人,我赶紧查书,正如《灵枢?经筋》所言:“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 在没有经脉经过,只有经筋循行的部位,如肩后、肘、足部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此处既没有大的经脉,也没有平行的筋肉,就只可能是经筋了。 第二,筋肉是不连续的,而经筋则是连续的。 上文提到的这位病人,可以摸到从臀部到脚踝的连续的经筋,这在筋肉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解剖学上来说,筋肉基本都是在关节处靠肌腱相连,没有一条筋肉可以独立跨越如此多的关节,只有经筋可以。 经筋跨越关节和筋肉的现象多在阳经上见到,也就是人体的侧面和后面以及腿的前面。其中,又以四肢、背部最多。治疗阳经之筋可以解决足跟痛、肾小球肾炎、网球肘等许多常见病的治疗难题。 依据是,经筋不会动,而筋肉会动;经筋经治疗后可以消失,而筋肉是不可能消失的。 第三,经筋只有在身体有症状时才出现,健康状态下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依据,在有经脉而无经筋循行的部位我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经筋。例如,任督两脉没有经筋循行,也没有发现类似组织。 第五,目前发现的经筋循行与《灵枢》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由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出,经筋之学非但切实记载于中医经典中,而且可称为独立的完整体系,辨清经筋,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保健及治疗。我是一名忙碌的上班族,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年放假一天,休假时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以处理突发情况,工作时间黑白颠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出现了体检没问题,看医生没病,人却非常不舒服的状态。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不高糖、不高热、不油腻这些习惯使得我的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我的生活非常健康,但是身体却每况愈下。严重的疲乏、睡眠质量低下、不时的胃痛没有食欲、皮肤过敏、头痛、心慌、耳鸣,我觉得我“病”了。 病是什么?病是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更详细说是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如此说来,我身边的朋友中有“病”的人不在少数。拿这个定义跟朋友们交流,大家都认同,人人都说自己有“病”——身体年年都不舒服,体检哪哪都正常。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在对中医浅显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一种经筋病变检查法。经筋病变,听起来是玄妙深奥的医学术语,其实入门掌握却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只需我们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感触到我们身体真实可见的“亚健康”。 经筋的初步自检简单、易学,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掌握,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检查: ●仰卧,身体放松,最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神。 ●双手按在身体两侧,从锁骨开始,慢慢向下移动,期间一定要集中精神,感受双手与身体结合时,左右两手不同的触感。 ●双手按在身体上,是强调双手要给予身体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使我们可以触摸到身体的骨骼,如肋骨等,同时又不至于因压力过大而使身体无法承受,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身体不健康,按压时会感到局部的肌肉比较硬,甚至有时我们能摸到身体有硬的筋出现,这种情况在腹部很常见。这种筋通常不对称,自我体会像是一条很硬的筋“横”在身体某个地方,按压非常硬,“筋”手感有粗有细,并不以人的胖瘦来决定。在对家人的检查中,有时不仅摸到了“筋”还能明显摸到“筋”上面有大小不等的“疙瘩”。这里要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个体差异,因生长的外部环境不同,导致人的脾气性格不同,因此每个人摸到的“筋”也不同,同性别、同身高、同体重的人也是如此,即使是双胞胎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情况。以笔者本人为例,在下腹部左侧的地方,深按可以摸到一条“较粗”的筋,而右侧就完全没有。 在实际操作中,最重要的是体会手感,因此,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用拇指或者四指进行诊断检测。腹部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肚子,这地方相对“肉多”,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里是脂肪堆积的“重灾区”,在这里检查有时需要双手叠加四指用力,深按才能感到经筋所在。 我们检查时,不要和别人进行比较,所谓“经筋病变”,有“病”才“变”,一定不要用“人有我也得有”的观点去衡量。手摸“伏梁”断心脏病心脏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如果能及早预知,准确诊断,则会挽救不少人的生命。那么,有没有自我诊断的方法呢?其实,在中医经典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难经?五十六难》云:“心之积,名曰伏梁。”那么,“伏梁”到底是什么?与心脏病有什么关系呢? 伏梁是筋,但不是筋肉之筋,而是经筋之筋。《灵枢?经筋篇》载:“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其成伏梁”。如何摸到伏梁呢? ●位置。我们顺着心口窝摸,在胸正中的胸骨下有个尖骨头,即剑突,剑突向下至脐即是伏梁的位置。 ●指法。四指并拢,不用拇指。 ●手法。指尖向上,即向着头部的方向,按在剑突下,手与皮肤之间不要滑动。 ●摸法。左右按寻1~3厘米,深浅度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一般胖人须按下1~2厘米,瘦人按下0.5~1厘米。 慢慢摸索,心脏病人此处可摸到细如筷子,粗如杯口的“筋”,病轻则细,病重则粗。一般急性心脏病人一周后即会出现,足以证明脏腑之病传至经络的说法并非虚谈,祖国医学强调的经络是可以摸出来的。 那么,找到伏梁这根经筋,就能够治好心脏病吗? 首先,摸“伏梁”,可以在心脏病初起时发现其端倪,有助于我们做出准确诊断。 其次,因为心的经筋在肋骨间分布最多,筋结大部位在左胸肋骨间,同时,还须兼顾心经的正经,即从手到胸的手少阴心经。因此,治疗心脏病,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摸”横梁就能解决。 再次,实践证明,从疏通手少阴心经及经筋来入手治疗,很多心脏病人可以治愈,有不少人至今未再复发,足以证明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 所以说,“摸”横梁可做为判断心脏病的重要依据,而治疗心脏病,则需多方入手。推长寿筋享天年古有民谚云“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足可见足三里穴灸法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内经》强调“气脉常通”,“脾胃乃后天之本”,可见,要想长寿,保持足阳明胃经的通畅相当重要,常推长寿筋,则有延年保健之效。 在推筋导络的学说中,将足阳明经筋在小腿循行的区域称做“长寿筋”。小腿前面的骨头就是我们俗称的“迎面骨”,在迎面骨的外侧是胫骨前肌,这条肌肉与长寿筋大部分重合。 在胃有病时,筋肉会发生“离股”,就是迎面骨与肌肉之间有了一条缝,宽几毫米至一厘米,长从几厘米到数寸,轻则短、窄,重则宽、长。此时我们将筋肉推回原位,胃病可以应手而愈。以下是推长寿筋治疗胃病的方法,平时我们也可以自己摸一摸,按一按,如果发现有筋变硬的情况,就可以自己推一推,推到不痛不酸,放松后筋肉柔软就可以了。 推长筹筋法: ●以掌根着力,接触皮肤的面积尽量大。 ●推筋时力量向下,同时偏向里,就是向骨头方向推。 ●速度不应过快,以3~4秒钟从上至下推一遍为度。 ●每天推三到五次。 按推筋方法的讲究,从小腿到脚趾都可以推筋,是一种古老而不为人知的方法。若能把筋都推顺,经脉自然都是通畅的,不但可以活到天年,而且应该是健康的天年,可谓“常推长寿筋,健康享天年”。疏通身体的“河道”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筋结则是气聚不散的“包”、“块”、“硬疙瘩”,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络。 刚出生的小孩子是最健康的状态,身体柔软,没有筋结。各种损伤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经筋上也逐渐出现了不畅,导致经筋柔性、韧性变差,经筋出现障碍。这些现象可以看作是人体的小“疾”,虽然不是“病”,但是也为人体的健康埋下很大隐患。如果没有加以注意和防范,那么小“疾”最终也可能导致脏器方面大的病患。 经筋就好像人体的一条小河,当它自然顺畅地流淌时,人会感到舒服,同时也能灵便地控制经筋到达的部位。当人气虚时,这条小河能量就减小,水的速度也会变慢,局部的沉积、拥堵现象就会产生。如同真正的河流一样,当水流没有能力带走淤泥和杂质,它们便会在一个浅滩形成一段堵塞。这段“堵塞”在人体的经筋薄弱部位,就是可见、可摸的。 看清筋结的形成,也就找到了去除它的方法。其实,人体本身也在自我修复,当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小的筋结可能通过情绪、身体的自我调节,自动消失。而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身体向好的方向调节,岂不更好? 按摩、扎针都是好方法。按摩时,要顺着经筋找到筋结,缓缓揉开。按筋结时会感到疼痛,这正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啊!扎针时,要用泄法,因为筋结属于阴实,实则泄之。 经筋通畅,没有筋结阻碍,人也自然神清气爽。自己推经筋,治疗足跟痛足跟痛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骨跟骨刺,一种是足跟内外两侧的筋翻。前者很多人都听说过,而后一种,知道的人不多,尽管用过很多方法,也只是短期内缓解疼痛,仍解决不了复发的问题。其实,筋翻时需要将筋合槽,这不但是解决疼痛的根本,也是避免复发的条件之一。 足跟内外两侧的筋是以脚踝为圆心向后、向下,成面状分布的。这片区域没有与经筋类似的经脉、筋肉、血管,摸经筋比较方便。足部健康的人推这片区域的经筋是不疼的,筋翻后稍用力推就疼痛难忍。 那么,找到经筋后怎么来推呢? 一般情况下,足跟痛是经筋向足踝的方向翻了。治疗时,是以足踝为圆心,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以画圈的方式向外推,把筋推“回槽”,只要摸不到条索,就证明筋“回槽”了。筋翻的问题就解决了,疼痛也就消失了。 由于足跟部的经筋比较硬,治疗时也很疼,可以分次治疗。若疼痛较重,可用克白醋与克白术同煮,取药汁泡脚半小时。但此方只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并不能改变经筋走向,所以仍须坚持推筋至不痛为止,方能解决复发问题。 当然,根治足跟痛非常难,随着年龄的增大,筋缩、骨髓空虚很容易引起再次筋翻,复发足跟痛。因此,强筋强骨,适量活动,多方配合才是根本。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推筋导络治疗网球肘网球肘虽然不是大病,可犯起病来,干不了活,甚至连觉都睡不好。医院里的一些方法虽可止痛,但很难保证不复发,相对来说,穴位封闭好一些,可以止痛一两年,但也跳不出复发的结果,尤其是复发过一两次后,就很难去根了。那么,网球肘为什么这么难治呢?因为这个病横跨中医针灸、按摩、骨科三个科,尤其筋翻是重要病因,不把经筋治疗好,病当然不会去根。 用理筋的手法治疗,首先要找到结节,然后把指尖放在结节的后边,向病人的离心方向推。此时肘外髁会很痛,病情轻的病人会感到痛感渐推渐轻,直至消失。同时施术者手下会感觉结节的消失,起手即愈。轻者治疗前后仅需一两分钟。重者一次推不开,可多推几次。有的病人推开结节后不久,又会长出结节,可以兼用膏药等外用药一起调理。 临床上,笔者发现有的患者用上面的方法治疗并不理想。仔细观察后发现,网球肘导致的长期病痛会把肘关节拉歪,造成肘关节错缝,所以,此时把错缝打开应该就可以了。操作时,病人上肢伸直,施术者一手握住病人的手腕,一手握肘关节,有力而短促地晃几下,疼痛立即减轻。但是有的病人仍旧感觉上肢恢复不彻底。 后来向我的老师请教,他说是小臂从肘外髁到手腕的筋翻了,且大多向里翻,向外推开就好了。老师所说的这条筋,其部位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筋。三阳经病很容易表现为经筋病,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所言:“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用手摸这条筋,有紧的感觉,正筋后,症状就相应消失了。正如《灵枢》经所言:“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推筋时,手满放在前臂上,掌根着力,自肘向手的方向推,稍向肘外侧偏一点,力量平均,一般有经验的大夫几掌就可以把筋推正,病就不易复发了。 这套方法比较简单,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轻者一次,重者三五次便可痊愈。推开横络治痔疮笔者身体一向强健,但痔疮小恙于身,先是外痔,后转为内痔。前后二十余年试遍了各种方法,因为病在自己身上,试治也方便。除明显不合理的方法未试用外,用药配方不下百种。应用的情况是一治就好,过些日子又犯,反反复复未能除根。 按目前标准的说法,痔疮不为病,是肛管受压的一种表现,这种被认为是科学的认识笔者当然不能认同,因为一部分人终生无痔疮之苦,既然他们能解除肛管压力,那么痔疮患者也应可以解除肛管压力,没有根除痔疮是未得其法。 小手法门人马先生曾对我说过:“从易理上讲,有一病必有一法,没有治好病必是法不对,法对了没有看不好的病。世上只有绝症,没有绝病。”《灵枢》也有明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每次痔疮发作必变法求术,我顽固地认为必有其法。可二十多年过去了,终未能去根。 一日见到老师,正巧痔疮发作便血。老师给我做了示范,在骶骨和尾骨关节处向下推至尾骨尖,再向上推。上下推个五六下,再扒一扒肛门。嘱咐我每天治一次,一周后两天一次,三四周后三四天治一次,方法甚为简便。 按老师的说法,第二天微见血丝,第三天已不见血。至今几个月未见复发。笔者在第三次治疗时发现骶尾骨之间有几根横着的条索,于是重点推它,三五日后就不见条索了。于是见有痔疮史的人就摸一摸,果然都可见到此条索,而且都是横在督脉上,这不正是《灵枢》所说的横络吗?经言:“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由此可见,痔疮未见中气下陷的病人必见督脉横络。如果你也有痔疮,不妨按照此法,推开横络,痔疮不但治得快,而且即使复发,也能较快痊愈。 当然,痔疮不只是这一个因素造成的,“横络”造成督脉不通是其主要因素。
以下附带中推10月全课程如有需要请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