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損傷或頸椎及其椎間盤、椎周筋肉退變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調,擠壓頸部血管、交感神經、脊神經根和脊髓等,產生頸、肩、背、上肢、頭、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狀,甚至合併肢體功能喪失等。是一種中年以上年齡的慢性疾病。
正常人有7個頸椎、6個椎間盤(包括頸7與胸1椎體之間的椎間盤)、8對頸神經和一部分胸神經。
枕、環和環、樞椎之間無椎間盤和椎間孔。第1、2對頸神經根不受椎間孔的保護,易受直接外傷。
頸椎的橫突與棘突:頸椎橫突有孔,由維持生命和腦力活動的重要血管—椎動脈、靜脈和交感神經通過,並受其保護。頸椎橫突較小,與頸部肌肉的不發達相一致,有利於頸部的靈活運動。頸椎棘突分叉、由項韌帶附著。
頸椎的關節
頸椎的關節突間關節 頸2以上關節面近乎水準位,頸2以下關節面與水平面呈四十度的前後斜坡。有利於頸部的靈活運動;不利的一面是穩定性較差,當頸部突然受到揮鞭式扭轉外力時,易產生脫位,而壓迫神經根、脊髓或椎動脈,出現臨床症狀。
鉤椎關節 位於椎體兩側偏後(椎間孔的前壁),由下位頸椎向上凸起的鉤突與上位頸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體關節,即為鉤椎關節。此關節從左右增強了頸椎的穩定性,防止頸椎間盤從側方突出。當頸椎間盤因退變而變薄時,該關節間隙變狹窄,上、下椎體緣易發生觸撞或磨損而增生,致椎間孔呈啞鈴形改變,擠壓該處神經根及側方椎動脈,產生臨床症狀。
椎間孔 頸椎的椎間孔正常為卵圓形,其縱徑大於前後徑,神經根僅占椎間孔的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間孔前後徑變狹窄,均可產生神經根受擠壓症狀。如椎體移位、鉤椎關節增生、關節囊和神經根鞘水腫等。
椎管 頸椎的椎管是由頸椎體的後緣、椎弓根的內緣與椎板前內緣組成的一個縱形骨性孔道,內有後縱韌帶和弓間韌帶連結。椎管的前後徑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後、側屈及旋轉活動中可發生2毫米的改變;其長度亦發生改變,頸段脊柱完全前屈時,椎管前緣被拉長一點五釐米,後緣拉長5釐米,其內的脊髓被拉長、變細,而且緊張;後伸時,椎管縮短,脊髓鬆弛而變粗,易受擠壓。脊髓的第一個膨大處位於頸椎2至胸椎2水準處,頸5、6最明顯。
頸椎活動特點 枕環運動,低頭十度,抬仰二十五度;環樞椎的旋轉活動幅度最大,前屈以下頸段為主,後伸以3、4、5頸椎為中心,側屈及旋轉活動,是全部頸椎的協同動作,第5項頸椎是承受旋轉、扭曲最大的一個椎體。正常頸部的活動幅度(以中立位元0度法計算),前屈三十五度,後伸三十五度,側屈四十五度,旋轉四十五度。
反復扭挫傷,風寒濕外邪侵襲、長期慢性勞損和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頸椎的各種先天性畸形這個特殊的潛在性內因,因為頸椎解剖結構的異常,必然導致內平衡的失調和運動點的轉移,而增加了損傷的機會。本病的常見病理變化有以下五個方面。
頸椎移位 由於頸椎關節突間關節面近乎水準位,一旦椎間盤發生退變、椎間隙即變窄,關節囊及韌帶鬆弛,加上頸部活動時重力的影響,即可造成積累性損傷,加速頸椎退變和不穩,導致頸椎關節發生移位,使椎間孔變狹,椎管徑發生改變,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產生臨床症狀與體征。
椎體緣、關節突、鉤椎關節骨贅形成 由於椎間盤的退變,其後果必然導致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破壞了椎體間的平衡。久之,機體為了抵抗疼痛,使神經免受刺激,建立新的平衡,而產生代償性骨贅,來穩定脊柱。當然骨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損傷,骨贅的形態及部位與損傷的性質等有關,骨贅的大小與年齡有關,與症狀的輕重不一定成正比。若骨贅發生于椎間孔或椎管附近,可產生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受壓症狀。
椎間盤與椎間韌帶的退變 椎間盤的退變是發生頸椎病的基礎既是產生本病的內因,又是其較為普遍的病理改變。如頸部的長期過度伸、屈活動可使弓間韌帶(發生相應的改變)變厚、彈力減弱,甚至發生鈣化或骨化,直接壓迫脊髓。長期過伸,可損傷前縱韌帶,突然的猛力後伸活動,可造成前縱韌帶與椎體前緣附著處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後縱韌帶損傷或與椎體後緣附著處的撕裂。由於椎間盤的退變,首先出現韌帶鬆弛,繼而發生肥厚、鈣化或骨化反應。韌帶鈣化部位與椎間盤受損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項韌帶的鈣化是普遍的,可在頸後觸及條索狀物。
脊髓和神經根的變化 因脊髓長期受壓,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而導致難以恢復的損傷。其原因主要有血運障礙,椎管縱徑縮短,骨贅或椎間盤組織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壓迫脊髓。神經根因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反應,出現肢體麻木及運動障礙。
頸椎骨折 由於頸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腫,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間孔或椎管,直接壓迫頸神經根或頸脊髓。骨癡的形成,使椎管、椎間孔發生狹窄性改變,產生脊髓、神經根的受壓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複雜多變,以頸項、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為最常見。病人往往因頸部過勞、扭傷或寒冷刺激使症狀加劇猴誘發。臨床症狀的產生隨病變在頸椎的平面及範圍而有差異、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如下類型。
頸型 頸椎各椎間關節及周圍筋肉損傷,導致頸肩背酸脹、疼痛、僵硬,不能做點頭、仰頭及頭頸部旋轉活動,呈斜頸姿勢。病人回頭時,頸部與軀幹共同旋轉。
神經根型 頸叢和臂叢神經受壓,造成頸項、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無力和肌肉萎縮,感覺異常。病人睡眠時,喜取傷肢在上的屈肘側臥位。
脊髓型 頸脊髓因受壓而缺血、變性,導致脊髓傳導障礙。造成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癱瘓,大小便障礙等。
椎動脈型 鉤椎關節退變,增生而壓迫椎動脈,致使椎動脈,脊髓前動脈、脊髓後動脈供血不足,造成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猝倒(猝倒後因頸部位置改變,而立即清醒、並可起來走路)。頸部側彎及後伸到一定位置,則出現頭暈加重,甚至猝倒。
交感神經型 頸交感神經受壓,造成心率異常,假性心絞痛、胸悶、頑固性頭痛、眼痛、視物模糊、眼窩發脹、流淚、肢體發涼、指端紅腫、出汗障礙等綜合征(即霍納爾氏征)。
混合型 臨床上同時存在上述兩型或兩型以上症狀、體征者,即可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
病人以坐勢為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檢查頸項活動幅度是否正常。術者立于病人背後,一手安撫病人肩部,另手扶其頭部,將頭頸部前屈、後伸、側彎及旋轉活動。注意其活動在何角度出現肢體放射痛,或沿何神經分佈區放射。並注意其它症狀的出現,有助於確定頸椎病的類型。
觸診時術者立于病人後方,一手扶其頭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個觸摸頸椎棘突,可發現:一、患椎棘突偏離脊柱中心軸線;二、患椎後方項韌帶剝離、鈍厚、壓痛或有索條狀硬物;三、多數病人向棘突偏歪側轉頭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開一橫指處可有壓痛,並沿一定的神經分佈區放射至傷側上肢。
注意傷側肢體有無發涼、肌萎縮與肌力、肌張力等情況。
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閉氣縮肛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對神經根型和推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具有臨床意義。
神經協同檢查應注意頸神經分佈區的痛覺、觸覺、溫度覺有無改變,肱二頭肌、三頭肌腱反射有否減弱或消失,並注意下肢腱反射情況及有無病理反射。
X線檢查,在治療前,為了協助或明確診斷,一般須拍照正、側、斜位片。重點觀察頸椎生理曲線、鉤椎關節、關節突間關節、椎間開、椎間隙、棘突順列、椎體緣等變化情況。必要時可進行斷層照相,或脊髓、椎間盤、椎動脈造影等。
其它附助檢查均有助於本病的診斷。如肌電圖、心電圖、腦電圖等。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片的提示和其它項目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脊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頸段脊髓腫瘤病人可有頸、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側上肢為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害(出現軟癱),下肢為上運動神經元性損害(出現硬癱)。症狀逐漸發展到對側下肢,最後到達對側上肢。受壓平面以下感覺減退及運動障礙的情況,開始為布郎篩跨氏綜合征的表現(在脊髓半側損害時,傷部以下對側痛覺、溫覺消失),逐漸加重,最後呈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的現象。鑒別點:
X線平片顯示椎間孔擴大,椎體或椎弓破壞;
脊髓碘油造影,可顯示梗阻部造影劑呈倒杯狀,脊椎穿刺奎氏試驗陰性;
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腦脊液呈黃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原發性側索硬化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疾病。當其侵犯皮層脊髓運動束時,表現為雙側椎體束受損,肌張力增高,淺反射顯示,多為其它硬化症的前驅症狀。鑒別點:
無感覺障礙;
腰穿奎氏試驗通暢;
脊髓造影無梗阻現象。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是一種致病因素尚未明確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為腦運動核、皮層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細胞受損害的疾病)。多發生于中年人的頸膨大部,起病緩慢。主要症狀是:鑒別點:
無感覺障礙;
脊髓造影無阻塞現象。
上肢肌肉萎縮性癱瘓,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鷹爪形。這是因為脊髓前角細胞受累所致;
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腱反射活躍或亢進;
病變發展到腦幹時,可發生延髓麻痹而死亡。
2、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風濕病 (包括關節炎與肌肉筋膜炎)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現象。鑒別點:
有多發部位疼痛史;
無放射性疼痛;
.腱反射無改變;
麻木區不按脊神經節段分佈。
服用抗風濕類藥物後症狀可以明顯減輕。
頸肋綜合征 為肩部下垂時,前斜角肌壓迫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脈而產生的症狀。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側手指發麻。鑒別點:
有血管症狀,如手部發涼、發白或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X線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頸肋或第7頸椎橫突過長。
心絞痛 頸椎病有左上肢或雙側上肢尺側疼痛,同時合併有右側胸大肌筋膜炎時,應與心絞痛鑒別,前者在壓痛區局部封閉後可以止痛,後者則無肌肉的壓痛點,發作時多有胸悶、氣短的感覺。心電圖如有變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鑒別美尼爾氏症 又稱發作性眩暈,是由內耳的淋巴代謝失調,淋巴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引起內耳迷路積水,內耳淋巴系統膨脹、壓力升高,致使內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變性所致。症狀有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搏變慢及血壓下降等。鑒別點:發病與大腦機能失調(包括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被動)有關,而不是由於頸部的活動所誘發。
內聽動脈栓塞 突然發生耳鳴、耳聾及眩暈,症狀嚴重而且持續不減。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應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相鑒別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這類病人發作時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且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痛,而沒有頸脊神經根刺激體征。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酸甘油類藥物時、症狀可以緩解或者減輕。
(一)按摩治療原則 活血祛瘀,剝離粘連,整複錯位、解除神經、血管的受壓,恢復頸椎的平衡。
施術部位 頸肩部及是累肢體。
取穴 風府、風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裡(小海穴下二寸處)、手三裡、頸部壓痛點。
施術手法 點揉、彈撥、理筋、牽引旋轉、推滾。
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1到2日1次。刺激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手法操作常規手法(分四個步驟)
推摩滾揉項部法病人取座位。術者立於側後方,一手扶其頭部,另手推、摩項部數遍;而後,用小魚際部滾、多指揉頸項部數分鐘,同時活動頭頸部。
按摩經絡俞穴法病人取坐位,頭頸前屈,將頸部充分顯露(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其後方,先用雙受手大魚際部推撫頸肩部數遍。繼之,拇指沿督脈的的風府、啞門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脹點反復點揉;拇、食、中三指或雙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酸痛區或結索狀硬物上點揉、彈撥(輕快柔和)數遍;拇指揉壓小腸經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撥伸搖頸理筋法緊接上法。術者雙手托包病人頭部向前上方撥伸,在輕度牽引下先向健側、後向傷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再轉回中立位,將頭頸前屈後伸數次;繼之,用一手扶病人顳頂部,另一手托扶下頜,前臂壓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離動作(以牽拉頸側部肌肉)左右各1次;雙拇指相對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擠頸夾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數遍。
疏通傷滯拿肩法拇指壓傷側天鼎、缺盆,中指彈腋部大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上肢症狀區數遍,拇指撥手三裡,中指撥尺三裡,雙手握傷肢手腕部牽引、抖動數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結束。
除常規手法外,尚有復位手法:
旋轉扳提頂推法用頸椎小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神經根症狀典型者用之。椎動脈或脊髓症狀明顯者應慎用。以棘突向後偏歪為例,病人坐于約距地面40釐米高的低登輸送術者立其背後,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右肘窩部夾住病人下頜部、手掌托扶健側頭部,使頸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後將頭頸部向右側後上方旋轉扳提,同時左手拇指用力頂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時,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響聲(多為復位成功)。頭頸部恢復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結束。做此手法,動作應輕柔,嚴緊暴力。對於椎體緣增生已形成骨橋,或椎間孔因增生明顯狹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壓迫症狀者,均慎用此手法復位。有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術。
仰臥撥伸旋轉法病人仰臥于治療床施。術者坐於床頭低凳上,用雙膝抵緊病人兩肩部固定;兩手分別托其枕頜部,用力向上撥伸並緩穩的左、右旋轉數次,恢復中立位放鬆牽引。繼之,一手把病人頭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頸部筋肉數遍。
枕頜布帶牽引法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病人可採用坐位或臥位兩姿勢(具體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牽引1次,每次牽引20到30分鐘為宜,牽引重量應根據病人的傷情、體質、耐受力酌情而定。牽引目的是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平衡。牽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衝椎間盤向周緣的外突力,有利於已外突的纖維環組織重定;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受壓得以緩和,神經根和關節囊之粘連得以鬆懈;使水腫的神經根制動休息,促使水腫吸收,改善鉤椎關節與神經根間的位置關係,對神經根起減壓作用;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整複小關節移位;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改善腦的血液迴圈;將椎管縱軸拉長,頸脊髓伸展,改善腦脊液迴圈和頸脊髓的血液迴圈;緊張縱韌帶,有利於椎間盤組織重定。
(二)藥物治療中藥治療可用宜散風祛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藥有:木瓜丸、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劑有:四物止痛湯,獨活寄生湯、伸筋活血湯等。
腰部病症脊柱的解剖生理脊柱脊柱是人體軀幹的中軸,起著支持頭顱和構成支持胸、腹、盆腔臟器的骨幹,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並有負重、運動、緩震和平衡身體的作用。人體的正常脊柱是由二十六個椎骨、二十三個椎間盤,三十一對脊神經和很多方向不一、活動範圍各異的小關節及許多堅強的韌帶所組成。除第1、2頸椎和骶、尾椎外,其餘椎骨的形態結構基本相似,由1個椎體、2個椎弓根、2個椎板、2個橫突、2對關節突和1個棘突組成。此外,椎體的前、後部和棘突上分別有縱貫脊柱全長的韌帶把每個脊柱骨牢固的連結在一起。從前面觀,椎體由上而下逐漸增大,以適應生理機能的需要;但在骶骨底部,由於體重沿骨盆傳至下肢,故骶部自上而下逐漸變大。側面觀,成人脊柱有四個生理性自然彎曲,即頸、胸、腰、骶曲。生理彎曲的出現,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和支援能力。脊柱各部椎骨關節面的方向和椎間盤的大小、厚度與該段脊柱運動方向及活動範圍有關。正常脊柱可前屈九十度、側屈三十度、旋轉三十度。脊柱運動的基礎是椎間盤和後關節。這些結構的任何部分受損,均可導致臨床症狀與體征。
椎骨間的連接椎體間的連接 椎間盤。除第2頸椎以上(1、2頸椎之間)而第1骶椎以起無椎間盤外(指正常成人),其餘每2個椎體之間夾有一層和椎體緊密結合狀和椎體一致的纖維軟骨墊即椎間盤。成人的椎間盤比其所連結的椎體稍大,其厚度約等於所連接椎體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椎間盤是一個無血管的組織,由纖維環、髓核和軟骨板組成,與椎體和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在脊柱起著彈性墊的作用。
關節突間的連接 椎間關節,又稱後關節、關節突間關節、脊柱骨突關節。由相鄰兩椎體的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相對應構成的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屬於摩動關節,稱微動關節。主要功能是穩定脊柱,阻止脊柱的滑脫和防止脊柱過伸。椎間關節關節面排列的方式在脊柱各段均不相同,頸椎近水準位,胸椎近冠狀(前、後)位,腰椎近矢狀(左、右)位。關節面排列方向決定了脊柱的活動方向和活動範圍。
椎弓間的連接 弓間韌帶(又稱黃韌帶),兩個椎弓之間除椎間孔和正中線上的狹窄裂隙外,全部被弓間韌帶封閉。橫突間的連接-橫突間韌帶。棘突間的連接-棘間韌帶。
脊柱的長韌帶-棘上韌帶、前縱韌帶、後縱韌帶。①.棘上韌帶-架在各椎骨棘突上,表面與皮膚愈著,保持軀幹直立和限制脊柱過度前屈;②.前縱韌帶-附著於各脊椎椎體、椎間盤的前面和側面,是一堅固寬闊的膜狀韌帶;③.後縱韌帶-附著於各椎體及椎間盤的後部,構成椎管的前壁。
椎間孔椎間孔是由相鄰兩個椎弓根的上、下切跡構成上下壁,椎體、椎間盤構成前壁,後關節及其突起構成後壁,由脊神經通過,故又稱脊神經管。
腰、骶部脊神經分佈腰骶部的脊神經,從椎間孔發出後即分成前、後兩支。前支與相鄰諸神經的前滯聯合形成腰、骶神經叢,主要構成股神經和坐骨神經,而分佈於下肢;後支轉向背側,又分成內側支和外側支,穿過1到2或更多椎骨,分佈於腰臀部的骨、關節、韌帶、肌肉和皮膚。此外神經根從椎間孔出來不久,在脊神經節的遠側分出腦膜返支,穿過椎間孔和返回椎管,分佈於後縱韌帶、硬脊膜和椎管骨膜、硬膜處血管等部位。
腰部肌肉及腰背筋膜腰部的功能活動有五組肌肉參加,每個方向的活動都有二組肌肉參與,即協同肌的收縮與拮抗肌的鬆弛來完成。腰部肌肉的功能:前屈—腹直肌、髂腰肌;後伸—骶棘肌;側屈—骶棘肌、腰大肌和腰方肌;旋轉—橫突棘肌(又稱多裂肌)。
腰背筋膜位於背部居於淺、深肌之間,較薄,到腰部緻密增厚,分深、淺兩層,分別包被於骶棘肌的前、後面,形成骶棘肌之間附著於橫突;淺層通過骶棘肌的背面附著於棘突;向外深、淺兩層在骶棘肌外緣匯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腱膜;向上附著於十二肋下緣;向下附著於髂脊。
腰部是支援和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許多骨、關節、椎間盤、韌帶、肌肉、筋膜和神經等組織構成。腰部運動靈活,能適應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要求,但也會因上述各種組織器官的器質性改變,或附近臟器的疾病而引起疼痛。腰部傷筋的表現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腰痛或腰伴腿痛 疼痛的程度差別很大,從輕微的鈍痛到刀割樣劇痛不等;有的比較局限,病人能清楚而準確地指出疼痛部位,有的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有的僅限於腰部,有的可向下肢擴散。多數晝夜均有疼痛,但有的病例白天腰痛重,夜間休息減輕,有的病例白天輕微活動後腰痛減輕,夜間常因腰部疼痛、僵硬而不能入睡,或在睡眠中痛醒,起床時更感困難。
腰部僵硬或無力 急性腰痛多伴有單側或雙側腰背肌痙攣,不能前曲。有的病例因腰背肌長期廢用而萎縮,導致腰部無力或空虛感,肩不能負重,走路也感困難。一部分慢性腰痛病人,因腰部肌損傷後,血腫機化、韌帶攣縮、骨質增生、後關節炎等均可導致腰部強硬,觸之程板樣感覺。
功能障礙與姿勢畸形 其程度與傷病種類、損傷輕重、病程長短等各有不同。輕者彎腰不便,能做一般勞動或輕微活動;重者則不能勞動而被迫臥床,甚至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
喜暖怕冷、遇寒則痛劇 腰痛病人每遇風寒、潮濕、氣候變化時疼痛增劇,在陰雨天之前疼痛明顯。尤其是韌帶損傷所引起的疼痛,遇到寒冷刺激時,更為敏感。
外科腰痛 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腰部的骨骼、筋肉損傷而導致的腰痛。又可分為急、慢性腰痛兩大類。
急性腰痛有關脊柱損傷 腰椎間盤突出症、後關節紊亂症、韌帶損傷、脊柱骨折、錯位等。腰臀部筋肉損傷 腰背筋膜撕裂、骶棘肌、臀上皮神經、梨狀肌損傷、骶髂關節扭傷等。
慢性腰痛姿勢性腰痛 ①.脊柱姿勢不良;②.骨盆過度傾斜;③.下肢姿勢不良(髖、膝內外翻,扁平足,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棘上韌帶損傷棘上韌帶,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狀纖維軟骨組織。起自第7頸椎棘突,止於骶中脊。棘上韌帶在頸部特別發達,構成頸部兩側肌肉之間的中膈,故稱項中膈或項韌帶(據近年解剖學發現,該韌帶止於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於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於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從未發現骶椎上韌帶附著)。棘上韌帶是由腰背筋膜、背闊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組成。分3層,深層連接相鄰2個棘突,且與棘間韌帶交織在一起;中層跨越2到3個棘突;淺層跨越3到4個棘突。作用是與弓間韌帶一起在棘間韌帶幫助下限制脊柱過度前屈。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由脊神經後支的神經末梢分佈,是極敏感的組織,一旦受到損傷,可通過脊神經後支傳入中樞,引起腰痛或牽涉性下肢痛。
在充分彎腰搬移重物時,骶棘肌處於鬆弛狀態,臀部肌肉與大腿後側肌肉收縮,以腰椎為杠杆將物提起,支點常位於腰骶部,此刻韌帶無骶棘肌保護,作用力全部落在腰部韌帶上,棘上韌帶在最外層,其承受的張力最大,故易損傷。當韌帶纖維發生退變,彈力減小,彎腰提物用力過猛,或軀幹突然用力旋轉,或長期彎腰負重等,極易造成棘上韌帶從個別棘突上撕脫或剝離,而出現腰與下肢症狀。
急性損傷,常在彎腰負重下突然直腰時發生,或搬取重物與工作不慎身體扭轉而引起。慢性者有腰部勞損或久病不愈的病史。傷後脊柱部疼痛,痛點多局限於1到2個棘突,彎腰時痛劇。偶伴有腰背部及下肢酸痛,勞累後症狀加重,休息後症狀減輕。腰部無側彎畸形。檢查時,可觸及棘上韌帶鈍厚、稍隆起、壓痛明顯。拇指左右撥動時,可有緊縮感或韌帶與下方剝離而浮起(範圍常在1釐米左右)。慢性損傷,剝離面多見1到4釐米,但無明顯觸壓痛,僅有酸脹感。如伴有棘間韌帶損傷,常在患處(兩棘突間)觸及一高起的軟塊,壓痛明顯。
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祛瘀。
施術部位 損傷段棘上韌帶處及兩側。
取穴 身柱、命門、陽關、腰俞、委中、扭傷、人中。
施術手法 撥、按、揉、擦、抹。
時間與刺激量 視傷情而定。
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彈撥按抹韌帶法 病人取俯臥位,腹部墊枕(亦可坐位)。術者立於其左側,一手拇指按壓(固定)損傷段韌帶上方,另手拇指在患部左右彈撥棘上韌帶(急性彈撥數次,慢性可增加彈撥次數)繼之,拇指順韌帶方向滑動按壓數遍,再用拇指自上而下抹數遍。
按揉兩側擦棘法 接上法。兩手拇指沉穩地按揉損傷段棘上韌帶兩側數分鐘;繼之,一手掌在腰背部直擦督脈,至熱為度。
按壓俞穴通絡法 接上法。用拇指端或偏峰按壓身柱、命門、腰俞、委中穴,各半分鐘;繼之,囑病人坐位,術者立其前方,兩拇指同時按壓兩側扭傷穴。有得氣感時再令病人活動腰部。如伴有棘間韌帶損傷,可在病人坐位施術“屈伸脊柱按揉法”數分鐘。操作如下:病人取坐位。術者坐其後方,一手固定肩部,根據需要將脊柱緩慢的前屈與伸直,同時另手拇指按揉數分鐘,按揉時注意痛重用力輕,痛輕用力重。而後,掌擦督脈與兩側數分鐘,或以熱為度。
急性腰扭傷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承擔著人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力,並從事著複雜的運動。其前方只有鬆軟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無骨性結構的保護。故在負重或不協調的運動中,椎體間關節、後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韌帶及周圍的肌肉、筋膜等極易受到損傷。急性期若未能給予有效治療,容易轉變為慢性,成為頑固的腰背痛。
病因 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不少人有過腰部扭閃的經歷。導致腰部扭傷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彎腰提取重物或挑擔、舉重時,由於身體兩側用力不平衡,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的單獨損傷,或兩重以上的組織同時扭傷。正如《金匱翼》記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
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過屈或過伸動作均可引起腰扭傷。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動,使腰部筋肉扭傷或撕裂,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
站立姿勢不正確,突然扭轉腰部或呵欠、劇咳等,均可引起腰部扭傷或岔氣。
病理 由於外力的作用,脊柱關節發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動範圍的一過性過度牽扯及扭轉後,其小關節或周圍筋肉組織發生移位元、扭轉或撕裂,致組織充血或腫脹,日久瘀坑機化形成粘連。關節囊破裂時,伴有關節內出血、腫脹,機化後形成索狀結締阻織,造成關節內粘連。偶有韌帶的過牽而把其附著的骨組織撕下,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引起腰背筋膜及神經組織損傷。《金匱翼》記載“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說明了氣滯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傷的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腰背痛 發病驟然,傷後即感腰部一側或兩側局限性疼痛。病人常能指出準確的疼痛部位(這一點在診斷上極為重要)。有些病人在受傷時感到有清脆的響聲或韌帶撕裂樣感覺,隨後疼痛為持續性。疼痛輕者可勉強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動。在大聲說話、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時均感疼痛加重。
局部壓痛點 在扭傷早期,受傷局部多有固定壓痛點,並與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為了確定痛點,用拇指在腰部反復觸壓,可在下列部位找出最敏感的痛點。如肌肉和筋膜損傷,壓痛點多位於骶棘肌處、第3腰椎橫突部和髂骨脊後部;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脊柱中線棘突之間,屬深壓痛;棘上韌帶損傷壓痛點在中線棘突上,屬淺壓痛;椎間小關節損傷,壓痛點在椎旁深處;腰骶關節損傷,則在腰骶關節處壓痛。
腰背肌痙攣 多數病例受傷側腰肌緊張或痙攣,病人站立或向前彎腰時更加明顯,並使疼痛增劇,長時間臥床休息,緊張的肌肉可變鬆軟,但用手觸壓後又可緊張。腰部一側受傷時,向對側彎曲肌肉痙攣明顯且劇痛。
脊柱側彎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傷、撕裂引起的疼痛,必然導致肌肉發生痙攣,不對稱的肌痙攣,可引起脊柱向傷側的側彎改變。脊柱的側彎是為了照顧受傷組織,使病變周圍組織免受擠壓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性自動調節。疼痛與痙攣解除後,側攣的脊柱即可正直。
牽扯性下肢痛 牽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韌帶扭傷、撕裂後刺激了有關神經所致牽扯(涉)的部位,多為臀部、大腿後部和大腿前內側等處。在咳嗽、大便用力與活動時牽扯痛加重。
診斷要點
有明顯外傷史。應詳細詢問腰部受傷時的具體細節,對診斷有重要幫助。
腰部有明顯的疼痛部位及局限性壓痛點。注意壓痛的程度和部位的深、淺及範圍。
腰背痛伴有腰肌緊張與脊柱側彎,或牽扯性下肢疼痛。
韌帶損傷,在腰前屈時疼痛明顯或加重、伸腰時無顯著改變。肌肉和筋膜損傷,轉動伸屈腰部時均可使疼痛加重。在前屈姿勢下旋轉腰部,若活動受限或疼痛增劇,則系腰椎小關節的損傷。
X線拍片檢查,多無明顯異常提示。除疑有骨折外,多數病例不必拍片。
原則 舒筋跳絡、活血散瘀,解痙鎮痛。
施術部位 病變局部(腰部)及其壓痛點。
主要手法 推、揉、振、動。
取穴 扭傷、人中、腎俞、痛點、大腸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昆侖等穴。
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五到二十分鐘為宜,手法刺激宜輕,穴位刺激宜重。
手法操作(分以下七個步驟)
按摩扭傷人中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用拇指點、揉、推、按對側扭傷穴(陽池與曲池穴連線上四分之一處)1到2分鐘;拇指或中指端壓撥人中穴1分鐘左右。肌肉和筋膜損傷,應側重刺激扭傷穴,韌帶及小關節損傷,應側重刺激人中穴。
推揉分撥理筋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於側旁,用雙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從內上向外下)做“八”字形分推數遍,雙手掌自上而下揉脊柱兩側腰肌(以骶棘肌為主)3到5遍,拇指在最痛點處揉、撥(每個痛點2分鐘)並順其纖維方向推理筋肉數遍。
壓振腰部痛點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掌重疊放於痛點部位、隨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壓振5到7次(呼氣時壓振、吸氣時抬起)。
捏擠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多指或手掌由下腰部至中胸部捏、擠脊柱兩側背肌3到5遍。
按壓俞穴動腰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分別按壓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同時囑病人主動活動腰部。
?
屈膝屈髖動腰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雙手拇指揉壓陽陵泉、足三裡穴零點五到1分鐘。而後做屈膝屈髖或迴旋活動腰部。
若有後關節錯位,可在側臥位施“推肩扳髖復位法”,坐位施“握腕拉臂推棘法”。急性腰扭傷亦可在俯臥位施“托腿按腰晃伸法”。
治療期間,病人應臥硬板床休息,限制腰部晃動3到5日。
慢性腰部勞損無典型外傷口的腰部慢性筋肉損傷,稱為腰部勞損。如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韌帶、小關節等組織的慢性損傷。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部勞損佔有相當比重。本病多發生於體力勞動者。
中醫學認為“久勞”和“勞傷久不復原”是形成勞損的主要原因。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也。”清代葉桂說:“勞傷久不復原為損。”所以,腰部困久勞致傷引起的疼痛稱勞損腰痛。
根據發病情況,腰部慢性勞損的病因病理可分為以下幾點:
腰部筋肉急性損傷後,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休息不充分,遷延日久所致。
由於多次扭傷腰部,損傷組織撕裂出血,瘀腫吸收不好,久之產生纖維變性或瘢痕組織,使筋肉發生粘連,壓迫腰骶神經後支,是產生腰痛長期不愈的主要原因。
多數病例是由於工作繁重,或單一姿勢的長時間彎腰勞動、持續性負重,使腰部組織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而容易發生疲勞,天長日久形成慢性勞損,局部組織水腫、缺血、纖維變性、增厚或攣縮等。
在劇烈活動或勞動後,不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或立即吹風,冷水沖洗,風寒濕侵入機體,使經絡阻滯、氣血運動不暢。由於驟然受涼或外邪所感,致肌肉緊張、小血管收縮、嚴重地影響腰部筋肉組織的營養與代謝。長期營養障礙,使筋肉發生纖維變性,而導致慢性腰痛。
腰骶椎先天變異(畸形)及體弱或退變等,亦是形成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
1臨床表現病史 部分病例既往有明顯的腰部急性扭傷史,或經多次扭傷,也有無明顯外傷史者,但與其工作性質和不正確的姿勢有關。
腰背痛 單或雙側腰部大面積隱痛,或酸痛不舒、腰部發緊、沉重、乏力,病人不能明確地指出疼痛部位。疼痛在過量勞動後加重,休息減輕,病人可參加一般的體力勞動。腰部運動一般明顯障礙,但活動時可能有牽掣感。在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狀均明顯加重,並可伴有下肢的牽涉性疼痛。
壓痛點 根據損傷的部位不同,可出現較廣泛的壓痛點,但不固定,經反復觸壓,痛點可有變化。本病壓痛點一般位於腰骶關節,第3腰椎橫突尖部,髂脊後四分之一處,腰3、4、5棘突間,腰4到骶1棘突與橫突之間的椎板處,髂後上棘內側緣及外方二橫指等處。
腰肌痙攣或萎縮 腰肌痙攣常發生于嚴重勞損的病例或急性發作時,並可出現脊柱側彎及疼痛的加重,常見於一側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勞損,按之較硬,並有結索狀物觸及。少數病例,腰部活動正常,無畸形和其它改變,僅為骶棘肌萎縮、無力、壓之敏感,棘間隙可找到壓痛點,亦為腰部勞損所致,對此類病例應注意有否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兼受風濕者,患部喜熱怕冷,局部皮膚粗糙或僵硬,感覺較遲鈍。
2診斷要點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
腰部酸痛不舒,在勞累後或陰雨天加重。
直腿抬高試驗多接近正長,腰部運動受限制不明顯。
壓痛點處用百分之一普魯卡因2到3毫升封閉,症狀常可緩解或消失。
X線檢查,僅提示腰骶椎先天變異或骨質增生,餘無異常發現。
等於腰部勞損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症狀、體征、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如陳舊性脊椎骨折、腰椎結核、腎臟疾病、前列腺炎、婦科病等,即可做出診斷。
原則 溫經通絡、活血三瘀,剝粘連、舒筋止痛。
施術部位 以傷側腰骶部為主,下肢為輔。
主要手法 推、揉、滾、拿、撥。
取穴 命門、腎俞、環跳、委中陽陵泉,腰臀部痛點。
刺激量及時間 以中等刺激量為宜,,每次治療時間二十五分鐘為宜。
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推揉滾擠腰部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於左側,雙手掌交叉分放於脊柱及其兩側,作上下縱行分推5到7遍。繼之,用雙手大魚際或掌根部由下而上揉、掌根關節滾、兩掌根對擠兩側骶棘肌數遍(擠壓用力方向,應向脊柱中線)。
推按分撥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撥骶棘肌數遍;而後,用拇指端重點推按撥結索之痛點,每點2分鐘左右。
捏拿脊柱兩側法 結上法。用多指縱、橫捏拿脊柱及其兩側背伸肌數遍;(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疊掌搖擺推按法 接上法。以雙手掌重疊放於腰4、5椎(脊柱)背側,用力左右搖擺、並上下推按2到3分鐘。
脊柱背伸滾打 接上法,囑病人將脊柱盡力背伸。術者用一手小魚際部滾打腰骶部及臀部兩側數分鐘,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按摩俞穴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輕力揉壓兩側腎俞,重揉壓腰臀部的痛點及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環跳、委中等穴(腎俞穴1分鐘,其餘各穴半分鐘即可)。病人取仰臥位,可施“屈膝屈髖動腰法”和“直腿屈髖動腰法”,而後揉撥陽陵泉,壓放氣沖穴。
病人取坐位,施術“推搓腰背拿肩法”,術者立於側後方,一手扶肩,另一手由上而下推撫背腰部數遍;繼之,一手掌緊貼腰部脊柱橫搓1到2分鐘;多指捏肩部結束。
腰背肌功能鍛煉對勞損腰痛的恢復極為重要,是非急性綜合治療措施中很重要的一環。常用練習方法有:“魚躍式及拱橋式”兩種。
局部熱療及痛點封閉。有助手鞏固和提高療效。
病人平時應睡板床,用寬皮帶束腰,注意腰部保暖,防寒。
如系腰背筋膜損傷,可于病人側臥位加施“按壓腰部痛點頓拉下肢法”數次,並施推、滾手法數分鐘。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本病的發生是由於腰椎間盤發生退變與外力損傷等因素,使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缺損處向外膨出,壓迫脊神經根,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是一種臨床見病。多發生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影響病人參加體力勞動和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腰椎間盤突出的內因是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及解剖學上的弱點;外因則是進行損傷、慢性勞損,或受寒冷(涼)、潮濕的刺激等。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纖維環破裂、髓核膨出和患椎骨凸關節錯位、椎間韌帶損傷、椎體旋轉、椎間孔的前後徑變狹,產生脊神經根受壓症狀。如神經受壓長期得不到解除,則可出現損傷處的神經根變性,與周圍組織粘連在一起,同時可伴有腰臀部筋肉的代償性損傷。
(分類) 根據椎間盤突出的方向、病理和臨床表現,可作如下分類:
1.根據突出的方向,可分為椎體內突出與椎體外突出兩大類:
椎體內突出(又稱縱向突出) 僅覺腰背部疼痛,無神經根受壓症狀。造成椎體內突出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髓核內壓力增高;二是軟骨板或椎體因受損傷或疾病而變薄弱,使髓核有穿過軟骨板凸入椎體內的可能。一但發生椎體內凸出,髓核即在椎體內占居一定的位置。此類突出的發生率,據施莫爾氏在三千具屍檢中,發現此種改變者占百分之三十八.故後人有把椎體內凸出稱為施莫爾氏節的命名。
椎體外突出 即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外膨出。由於椎間盤和後縱韌帶(下腰段)在解剖學上的弱點,髓核易從椎體後緣、後縱韌帶兩側向椎管內凸出,壓迫脊神經根,產生臨床症狀。形成這種改變的因素,常是纖維環先有退變,而髓核的膨張力正常加上某種外在因素造成的損傷,肌肉和韌帶的緊張,使髓核從裂隙處向椎體外凸出。這種改變多發生於負重及活動量較大的腰4、5和腰5骶1椎體之間,腰3、4椎體之間較少見。
2.根據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及臨床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
幼弱型(又可稱隱藏型) 為纖維環不完全破裂,僅纖維環的內層破裂,外層尚保持完整。纖維破裂的軟弱部,可因椎體之間壓力的排擠作用,使髓核及纖維環組織向軟弱部的週邊膨出。突出物的大、小與纖維破裂程度和椎體間壓力的高低成正比,與外界阻力的大小成反比。即纖維環破裂嚴重、椎間隙壓力大、外界阻力小,突出物就大;反之,纖維環損害輕、椎間隙壓力小,外界阻力大,則突出物必然縮小,甚至消失。因突出物大小不一,其症狀可輕可重。
成熟型 即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自斷端向外移出。若突出物上被一薄膜,而與鄰近組織隔絕,可不發生粘連;若突出物表現無被膜,則可與鄰近組織形成粘連。其臨床症狀為持續性的,而且逐漸加重。也有突出物以蒂相連,游離于椎管內神經根之前內側或外側,可造成脊柱側彎時左時右的變換。有時破裂的纖維環組織大塊向後突出,排擠或穿破後縱韌帶,壓迫馬尾神經根的前側,成為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症,出現鞍區麻木、雙側坐骨神經痛與大、小便功能障礙的等。
移行型 介乎前兩型之間,纖維環接近完全破裂,如繼續發展,纖維環可完全破裂,若處理得當,膨出的髓核可縮回椎間隙而愈。
發病年齡與病史 本病常發生於二十到四十五歲之間的體力勞動者,男性多於女性。多數病例有明顯的腰部外傷史,少數僅有過勞、受涼史。
症狀 本病主要症狀是腰部疼痛和單雙側下肢沿一定的神經路線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咳嗽、噴嚏或大便用力時疼痛加重,屈膝屈髖或臥床休息,可使疼痛減輕。本病引起腰伴腿痛的類型有下列幾種:
傷後突然腰痛,隨即出現一側下肢沿坐骨神經徑路的疼痛。是突出物壓迫一側神經根所致。
傷後僅感下腰部空虛,或暫時疼痛,次日起床後方感腰伴坐骨神經痛。
傷後橫貫性腰區疼痛、僵硬,隔數日或數月後腰痛緩解,始出現坐骨神經痛。
偶有傷後腰伴雙下肢疼痛,或交替性坐骨神經痛者,為突出物位於椎體後方,或突出物在椎管內左右移動所致。
體征
脊柱畸形 包括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減小、平直或後凸。畸形的產生均系為了擴大椎間隙,使突出物變小,減輕對神經根的擠壓所致。若突出物位於神經根的外上方,脊柱為了使突出物躲開神經根,則上身倒向健側,局部凸向傷側;反之,突出物在神經根的內下方(即神經根與馬尾的成角處),則上身傾向傷側,局部凸向健側。若突出物在神經根的前方左右移動,則可出現交替性側凸,即在一次檢查時腰凸向健側。若突出一次檢查時又凸向健側。平腰或後凸是由於較大的突出物位於椎體後方,阻止腰部的後伸活動所致。
脊柱移動障礙 脊柱移動受限的方向、程度,取決於椎間盤的病理改變與突出物和神經根的關係,一個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多半為腰後伸受限明顯,前屈或側彎受限較輕。如輕度椎間盤突出,突出物將接觸到尚未擠壓神經根時,病人臥位休息則無腿痛,坐起或站立則產生腿痛,腰不能前屈,否則神經根被拉緊而腿痛,腰後伸時神經根離開突出物則腿痛減輕或消失;如突出物過大或椎管前後徑較小,則把神經根推擠到椎管後壁與黃韌帶靠緊,這時腰反而不能後伸,因腰部越後伸,黃韌帶形成的皺褶越嚴重(增厚),越加重對神經根的擠壓。
腰區觸診可發現 患椎棘突旁壓痛並沿相應的神經徑路向下肢放射痛,該棘突常出現偏歪;偏歪棘突上、下間隙寬窄不等;傷處棘上韌帶條索樣縱行剝離、鈍厚、壓痛;棘間隙可有隆起的軟塊、壓痛;或單雙側腰肌緊張。
腱反射異常 多數病例可表現為腱反射的異常。腰3、4椎間盤突出,表現為髕腱反射異常;腰5骶1椎間突出,為跟腱反射異常;若腰4、5椎間盤的突出物過大,亦可壓迫骶1神經根,出現跟腱反射的改變。檢查時應注意雙側對比,有無亢進、減弱或消失,有助於判定椎間盤突出的部位。
神經根牽張試驗陽性 包括直腿抬高試驗”在四十五度以下出現疼痛;“扳頸壓胸試驗”突出物位於神經根外上方時,出現腰伴腿痛;“屈區試驗”出現腰伴腿痛時,則有利於確定病變部位。
神經根擠壓試驗陽性 包括“挺腹閉氣試驗、挺腹咳嗽征和隔掌擊頂試驗”,出現腰伴腿痛,對確定是否有椎間盤突出症有重要臨床意義。
肌力與肌張力改變 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時,可出現足背伸、或蹠屈力減弱;有明顯坐骨神經痛的病例,因長期行走不便,可出現小腿肌肉萎縮,其張力明顯降低。
小腿感覺異常 多數病例有小腿外側、或後側酸脹、麻木及痛覺減退。感覺減退區在小腿前外側及拇趾根部,為腰5神經根受壓;外踝部與足背外側感覺減退,則為骶1神經根受壓。
壓痛點 本病壓痛點多位於腰4、5和腰5骶1之間棘突旁開2釐米處(按壓時,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居繆、環跳、委中、陽陵泉、絕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壓痛。
X線檢查 腰骶椎X線檢查的目的在於排除其它疾病(如結核、腫瘤、骨折等),並有利於發現椎間盤突出的一些線索。本病常見的X線徵象有如下幾個方面:
正位片 可同時脊柱側彎,椎間隙兩側不等寬,棘突偏斜與棘突過線失常。
側位元片可顯示 腰脊柱生理前凸減小或平直。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生理前凸的存在,任何兩個腰椎體上下四個緣不能在一條直線上。用直尺放於相鄰兩椎體的後緣(上位椎體後上緣及下位椎體的後下緣),若出現上位椎體下緣和下位椎體的後上緣,也通過直尺,即說明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平直。椎間隙等寬或前窄後寬。正常情況下,由於生理前凸的存在,腰部椎間隙呈前寬後窄現象。若出現前後等寬後前窄後寬徵象,應視為突出間隙。測量方法:沿兩椎體相等緣(上位椎體下緣與下位椎體上緣)各劃一條延長線,觀察其椎間隙有無寬窄的改變。椎間隙變窄。是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結果、若有下肢神經受累症狀,可視為突出間隙。若有相鄰椎體緣骨質緻密硬化,而無坐骨神經症狀者,可視為椎間盤退變,而不作為椎間盤突出的徵象。椎體緣硬化與唇狀或刺狀骨贅。該現象多見於椎體兩側或前緣,後緣較少見。如臨床症狀典型、X線片具備下列一種情況者,可有診斷意義。1.局限性某相鄰椎體角增生、硬化;2.某相鄰椎體後緣增生者。 椎管內游離骨塊 此頗少見,但有時較大,向後游離在椎管內。此徵象對該病診斷有肯定意義。但其發生機制不明確。腰骶角變直多見於腰5骶1椎間盤突出或變性。因腰骶角變異較大,所以,只有腰骶角明顯變直,才有其臨床意義。測量方法:沿腰椎、骶椎中軸各劃一條直線,測量其交角,正常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間;或以骶骨上面與水平面所呈角度亂表示,正常腰骶角為三十度到四十度。
斜位元片 顯示病變間隙變窄,或前窄後寬徵象。總之,本病從生理到病理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它在臨床症狀和體征上有許多特點,決不能單獨地去研究X線檢查的徵象,更不能企圖找出本病的絕對特徵,必須緊密結合臨床,畸形全面分析,找出規律,做出正確判斷。椎間盤突出定位診斷。
原則 拉寬椎間隙,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增加縱韌帶的張力,使突出物還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係,解除突出物對椎間韌帶、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恢復椎間力的平衡。
施術部位 腰臀部及傷側下肢,以腰部為主。
取穴 腰部壓痛點,大腸俞、腎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人中、扭傷、風府及耳部的腰點、臀點、坐骨點、神門穴等。
施術手法 按、揉、推、抖、動、牽。
刺激量及時間 應根據病人耐受程度和傷情,適宜選擇、中、重度刺激量;每次治療時間,約二十五分鐘為宜。
手法操作(分為常規手法與重定矯形手法兩個部分)
1常規手法(分以下四個體位)病人俯臥位 術者立于病人左側,用手掌或掌根部由輕到重,自下向上推、揉骶、腰部兩側5到7遍;疊掌或前臂揉壓腰骶部脊柱兩側數遍。拇指或肘尖撥、壓傷側大腸俞穴,同時用另手或前臂托起傷肢股部、將其向後過伸;(可加用“托腿按腰晃伸法”,見後)數次;雙手大魚際向前上方推抖大腸俞穴2到3分鐘;小魚際或掌指關節部滾腰骶部脊柱兩側3到5分鐘(肉腰部肌肉放鬆,可讓病人坐位,施術“腰椎旋轉復位法”,見後)。拇指或肘尖撥梨狀肌及臀部索條,揉壓環跳、承扶、委中、承筋或大腸俞、殷門、承山、昆侖等穴(交替選用),掌指關節滾傷側下肢坐骨神經路線數分鐘。
病人健側臥位 術者立其背後,雙手拇指緊貼腰段病變部位的棘突與橫突之間,在一助手牽引下肢時快速按抖5到7次(可用腰胯引伸推按法,或側臥復位手法),手掌推、前臂揉、壓下肢膽經路線5到7遍,拇指揉撥陽陵泉、絕骨、昆侖等穴。
病人取仰臥位 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掌根揉壓髀關至粱丘穴一段5到7遍;拇指揉撥小腿前外側段,重壓陽陵泉、足三裡、解溪穴。一手拇指重壓健側扭傷、後溪或手部腰痛點、同時囑病人抬高或屈伸傷肢髖、膝關節數次。用一手大魚際部壓放沖門穴,另手拇指壓、撥照海穴。病人取正坐位 術者立於後方,一手扶病人肩部,另手掌部由上而下推撫、橫搓腰骶部,以溫熱感為度;雙手捏肩井、拿肩部結束。
若病人腰痛難忍,不能配合治療,可先用拇指重壓人中穴,對壓印堂、風府穴,或拇、食二指揉捏耳部的俞穴(腰、臀、坐骨點),強刺激對側扭傷穴,或點揉同側第2掌骨橈側敏感點數分鐘,待腰腿痛有所緩解,再施術上述手法。
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完记得分享哦
更多精彩内容请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