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impingementsyndrome,SIS)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是指肩关节上举或外展,特别是到一定角度(60°-°)时,肩峰下间隙内的软组织与肩峰下表面及喙肩韧带发生撞击,导致相应软组织的慢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SIS的发生是由于肩峰下间隙变小引起肩峰下间隙内组织磨损引起。肩部外侧的由肩峰、喙肩韧带、喙突组成的喙肩弓,喙肩弓与肱骨头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内容物体积增大,均可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

MR检查有无创性、非放射性、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的优势,是评价肩袖病变的最佳方法。临床上常规应用MR多平面成像对肩袖疾病诊断,主要扫描平面为轴位、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轴位MRI可清晰显示肩关节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关节盂唇;斜冠状位MRI可清晰显示肩袖及其肌群、肩峰下滑囊,对显示冈上肌肌腱损伤及其周围滑囊、脂肪层病变较敏感;斜矢状位MRI能同层面显示肩袖结构,直观显示肩峰下通道内组织结构,提高肩袖损伤的诊断准确性,是显示肩峰形态的最佳平面。

正常的冈上肌肌腱形态为椭圆形或扁平形,边缘光整,厚度约1.0-1.2cm[2],于肱骨头12点钟上方续于冈上肌[3],向前外方走行,逐渐变薄,止于肱骨大结节外上方,MRI表现T1WI稍低信号、T2WI低信号,肌腱附着处可变得宽大、信号不均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引起肩袖的病变主要是冈上肌肌腱水肿、出血直至撕裂[4],Neer将SIS病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

I期:主要表现为肩袖及肩峰下滑囊水肿和出血;

II期:肩袖纤维化和肌腱炎;

III期:病变发展为不可逆改变,表现为肩袖撕裂。

早期肩袖损伤MRI表现T1WI及PDWI肌腱内条片状信号增高影,肌腱增粗,轮廓模糊;进一步发展为T1WI、T2WI均出现高信号影,T2WI信号强度低于水;如果T2WI信号等于水或者虽然信号低于水,但异常信号达肌腱外表面则提示肌腱断裂。

肌腱撕裂有完全性(全层撕裂)和部分撕裂。其MRI直接征象分别为:肌腱连续性中断,断端回缩,信号增高,诊断为完全撕裂;肌腱信号增高、形态改变、边缘毛糙,诊断为不完全撕裂[5]。

[1]UchiyamaY,HamadaK,KhruekarnchanaP,etal.Surgicaltreat-mentofconfirmedintratendinousrotatorcufftears:retrospectivea-nalysisafteranaverageofeightyearsoffollow-up.ShoulderElbowSurg,,19(6):-.

[2]MoragY,JacobsonJA,MillerB,etal.MRimagingofrotatorcuffinjury:whattheclinicianneedstoknow[J].Radiographics,,26(4):-.

[3]王丰哲,潘诗农,崔健君,等.3.0TMRI肩撞击综合征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5(11):-.

[4]邓霞,许建荣.肩撞击综合征(SIS)影像诊断的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75.

[5]汪琦,鄢用美,张蕃昌.MRI检查对肩袖损伤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44(7):-.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d/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