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自:NewStudiesinAthletics)
作者:黄佳敏译
研究方向:中长跑,中长跑体能/康复训练
案例2:成年男子标枪运动员
一位标枪运动员在出手前的助跑阶段伤了右脚踝。他的右踝已脱位了八周。复原后,他开始了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稍许负重骑自行车练习,从而为日后的负重训练过渡。训练持续到他能够在跑步机并进而在跑道上跑的阶段。整个阶段他进行的是主动性的静力牵拉。在他的右髋关节前部感到疼痛以前,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他进行了岔气和运动性岔气检查。CAT扫描仪和超声波得出的结果都为阴性。久坐或在做了弓步及其他涉及到屈髋动作的练习后,疼痛更为明显。事实上,这一症状似乎伴有屈髋肌的拉伤。髋关节的关节活动度相当受限,同时下肢髂胫束、臀肌、股后肌群、旋外肌明显紧张。
在研究了针对牵拉和核心稳定性所建议采取的练习后,发现这些可能是导致长期疼痛的原因。一些练习要求运动员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刺激到核心区。其中一种针对腰部的牵拉——仰卧位平躺,将膝盖压向胸部——会使核心区产生疼痛及不适。
检查还发现对屈髋肌区域存在持续刺激。右侧屈髋肌的问题与该练习仅仅针对屈髋肌,没有其他肌群参与有关。其中一些所建议的练习似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对这个练习最大的顾虑在于:运动员仰卧在治疗台上,他的右脚悬在治疗台边缘。左腿屈膝,双手抱在后肌的肌腹上,并将大腿压向胸部。这一牵拉的问题在于,为了使右腿腾空,屈髋肌需要持续收缩。这样对屈髋肌的持续刺激可能会在以后导致炎症。
在我们研究运动员如何对他的伤病做出代偿反应时,我们发现其他肌群的紧张度增加,尤其是髂胫束、臀肌、股后肌群、内收肌、旋外肌以及股四头肌。另外,腰部肌肉(腰方肌、竖脊肌)以及小腿肌肉的紧张度也有所增加。左髋以及下肢同样因为伤病紧张度有所增加。
我们对运动员的康复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限制核心区的活动,去掉涉及到屈髋肌的牵拉练习。运动员接受了微牵拉治疗并进行所指定的微牵拉练习(表6)。这些牵拉练习的顺序非常重要,目的在于缓和肌群中普遍存在的炎症。同样重要的是两侧都要进行牵拉。换句话说,左右侧的肌群都需要进行牵拉,为的是消除由于伤病导致的身体内部代偿。在执行了几周计划后,发现运动员右腿屈髋肌的关节活动度有所增加,而慢性疼痛得到了缓解。此时,针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提高,我们先变更计划(表7),然后再增大他的训练强度、量和密度。
表6:针对一名成年男子标枪运动员采取的微牵拉计划
所建议的微牵拉练习
强度
训练量
密度
练习7—屈髋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3—臀肌—梨状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4—股后肌群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6—髂胫束、梨状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7—屈髋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表7:针对一名右屈髋肌损伤但目前工作能力已经提高了的标枪运动员采取的一般性微牵拉计划
所建议的微牵拉练习
强度
训练量
密度
练习2—腓肠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3—臀肌—梨状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4—股后肌群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5—腹股沟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6—髂胫束、梨状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练习7—屈髋肌牵拉
最大牵拉强度的30-40%
60秒
每天每个肌肉群重复3次
结论
“能量”的形成和转化对于运动员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的每一个神经生物学步骤都是为达到最佳运动表现所做的努力提供的服务。既然训练可被定义为是“形成损伤的过程”,那么我们就理应需要帮助运动员从训练中充分恢复。因此就需要向运动员推荐合理的恢复和再生计划,最好是在运动员成长期就进行。
恢复计划不应造成运动员的疼痛和不适,因为这会对组织造成破坏,并进而形成疤痕组织。疤痕组织会影响对结缔组织的正常动员以及运动员在整个关节活动度内的移动。这会影响肌肉的加速能力。疼痛是交感神经系统为了使身体应对导致结缔组织紧张的动作所产生的反应,也是结缔组织的恢复和再生完全不需要的反应。
教练和运动员可在训练和比赛前后运用微牵拉及进行合理的准备,作为完善结缔组织的恢复再生方法。组织快速地恢复再生可使教练员更有把握增加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如果运动员存在着可能会对肌肉骨骼系统造成损害的伤病,那就需要设法解决,重新找回“平衡”。运动员在开始力量训练以前需专注于提高关节活动度。在这一平衡状态之下,运动员能够产生更大的力量,因为他们能够在整个关节活动度内移动,从而增加关节的相关肌肉的加速度。最终,转化为最佳的运动能力。
作者联系方式:
NikosApostolopoulos
邮箱:microstretching
telus.net译者注:本文发表已征得作者本人及原杂志《田径运动新研究》同意。
FOOTNOTE:PublishedwithpermissionofNewStudiesinAthleticsandNikosApostolopoulos,theauthorofthisarticle.
黄佳敏全文字,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