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松胫骨前肌,平衡身体重心

新年好!

牛年的第一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胫骨前肌。

1、胫骨前肌的解剖学

胫骨前肌是位于小腿前侧的肌肉,是足踝部重要的旋后肌。

胫骨前肌起于胫骨上部的外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它的收缩能够使得足部背屈、内翻和内收。

不得不提的是胫骨前肌对于足弓的功能的重要性,它支撑足弓的内侧。在走路、跑步、爬山、跳绳等运动中,胫骨前肌和小腿的其它肌肉一起调节足弓的高度和足踝部的排列,维持足踝的稳定。

所以,当你在长时间的步行、跑步和爬山之后,可能会感觉到整个小腿都是紧绷的。

2、胫骨前肌整体观

胫骨前肌的影响不止体现在足踝部,还会通过肌筋膜链,对下肢乃至全身的姿势和动作产生影响。

从肌筋膜链的角度来说,胫骨前肌向上连接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向下连接腓骨长肌,会在多个运动面影响人体的姿势和动作。

首先是在矢状面,即前后方向。

胫骨前肌和股直肌是下肢前表线的一部分。

胫骨前肌和股直肌的紧张,会向前、向下牵拉骨盆,而膝盖则向后移动,导致膝超伸、骨盆前倾或前移。

想象一张弓,胫骨前肌和股直肌构成的肌筋膜链就是弓弦,足、胫骨、股骨和骨盆则是弓。

当弓弦绷紧缩短时,弓弦的两端靠近,即足部和骨盆的前侧;而弓的中间区域则向后移动,即膝盖。

这时,人体的重心向前移动,为了保持稳定,脚趾会很用力地抓地。

在正面视角,我们印证了这一点。

其次是水平面,即旋转方向。

胫骨前肌是下肢螺旋线的一部分,上下分别连接阔筋膜张肌和腓骨长肌。

胫骨前肌和腓骨长肌在足底相连,它们既互相拮抗(分别是旋前肌和旋后肌),又互相协作维持足弓的高度。

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处于平衡的状态,使得足弓能够在运动中动态适应,提供储能和释能,是人类高效行走和跑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它们失衡,则会导致足部出现旋转。当胫骨前肌和阔筋膜张肌较为有力时,足部处于旋后的位置,即高足弓;反之,股二头肌和腓骨肌较为有力时,足部则处于旋前的位置,即扁平足。

不管是哪种情况,足弓的动态稳定功能都会下降,无法在运动中提供储能和释能,也无法进行恰当的旋转运动,从而更多的旋转出现在膝关节或是往上抵达骶髂关节。

下肢螺旋线的失衡,就会导致重量在足部的分布偏向内侧或外侧。

总而言之,胫骨前肌的紧绷会在这两个方向造成影响,而且经常是同时的。比如扁平足,胫骨前肌被向下牵拉,张力沿着前表线抵达骨盆,出现膝超伸和骨盆前倾或前移,同时股二头肌的过度张力会牵拉胫骨外旋。

3、胫骨前肌的扳机点

胫骨前肌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肌肉上产生扳机点。

以下事件或活动可能会导致胫骨前肌上扳机点的产生或重新激活。

长时间的姿势性负荷,包括身体重心前移和下肢旋前变形。

长时间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

反复的跑跳类运动。

长时间开车,脚放在油门或刹车踏板上。

穿着高跟鞋、凉鞋或人字拖长距离行走。

在行走时,不小心绊倒物体,容易导致肌肉超负荷而产生扳机点。

胫骨受到物理损伤,比如不小心踢到茶几、桌腿,也会导致胫骨前肌的扳机点。

胫骨前肌的扳机点的位置在这条肌肉的中上部,而其产生的症状则可能延伸至大拇指。

大脚趾顶部和内侧的疼痛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痛风。

除此之外,以下情况都可能是胫骨前肌扳机点相关的症状。

脚踝前部和内侧的疼痛和压痛。

大脚趾顶部和内侧表面的疼痛和压痛。

足部下垂,走路时无法轻松地将前脚掌抬起,只能拖着走,容易导致绊倒或跌倒。

走路时,脚后跟着地之后,前脚掌过快地下落,会产生啪嗒的响声。

踝关节没有受伤,但却感觉无力。

胫骨前肌的扳机点还会限制踝关节背屈的幅度,从而影响下蹲的幅度,作为代偿,髋关节会过多屈曲,这会增加腰部的负荷。

上图左即为踝关节背屈受限时各关节的角度。

慢性下背痛患者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l/1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