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68例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19~73岁;病程最长2年3个月,最短3d;左侧27例,右侧41例;感受风寒湿邪43例,劳累扭挫伤者25例。临床表现为臀部有深在性酸胀、疼痛,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放射性疼痛,夜间尤甚,遇寒则重,得热则轻;阴雨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偏于寒者如锥刺刀割样疼痛,偏于湿者患肢沉重麻木,偏于风者双下肢窜痛,其中一侧偏重。查体腰部无压痛及畸形,活动不受限,梨状肌部位有压痛和放射痛,直腿抬高40~50°阳性,但抬到70°以上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张力实验,下肢在内旋内收时局部及坐骨神经疼痛加剧。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自然放松,术者立于患侧,先用拇指或示指点揉环跳、承扶穴,次用手背近小指侧沿梨状肌纤维走向行揿法2~3min,再用双拇指重叠,按后在梨状肌肌腹部位,用分筋手法在与梨状肌纤维垂直的方向来回拨动,力量要均匀,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最后在梨状肌部位用肘尖按压3~5min,手掌快速揉捻3~5min,放松肌肉。以上手法约15~20min,隔日1次,10d为1疗程。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10g,细辛g,牛膝15g,红花15g,鸡血藤20g,当归20g,防己15g,木瓜20g,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6剂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 治愈:臀部和下肢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痛消失,无压痛,活动自如,直腿抬高和梨状肌张力实验均阴性,劳累和气候变化无症状,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臀部和下肢放射痛基本消失,但劳累或受累后仍有轻度疼痛,无压痛,行走自如;有效:臀部和下肢疼痛部分消失,压痛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68例,手法治疗最多30次,最少5次;服药最多18剂,最少6剂。结果痊愈50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5 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中医六经辨证属足少阴经阳气虚,足太阳经感受风寒湿邪所致,以寒邪为主,兼有风邪、湿邪,属本虚标实之证。本组68例,以手法推拿为主,配合药物治疗,推拿以分筋、按揉等手法,可使气血贯通,粘连分离,损伤肌纤维得以回复,痉挛的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手法用力适度,切忌暴力;早期治疗手法宜轻,病程长则手法宜重,并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药物治疗,中医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为本。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解足太阳经之表寒,以温补足少阳经之里。麻黄温散寒邪而解表,附子温少阴经而扶阳,细辛辛温止痛通于少阴,均与附子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辅以红花、鸡血藤、当归、牛膝、止血化瘀,行气通络;木瓜、防己祛风胜湿,以加强扶阳解表,宣通脉络,有解痉止痛之功效,两种疗法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