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体育老师的三宗罪跑圈热身弹震压

体育课好像是唯一一门从小学开到大学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认识就是“到操场活动活动”或“通过期末的仰卧起坐考试”,基本上不会在体育课上学到什么运动知识,更别提通过体育课提高身体素质了。

由于体育课被长期边缘化,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更新,甚至有很多问题。体育课上学到的一些东西,造成了我们对运动长久以来的认识误区,体育老师无论如何是甩不掉这个锅的。今天就说说中小学体育课最典型的三个问题:热身方法、拉伸方法和仰卧起坐。

运动前的热身

运动前需要充分热身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体育课肯定也少不了这个环节。开始上课时,老师安排的热身项目一般都是:操场跑两圈。

跑步热身不能说有多么不好(至少比我下边要说的两个问题要科学多了),它可以有效地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进入运动状态。但是跑步热身效率很低,也非常不全面。这个要从热身的目的说起。

我们热身的目的主要在于两方面:防止运动损伤,并激活运动神经。热身过程中,人体的整体体温升高,肌肉的粘滞性会降低、延展性会提高,动作的内在阻力减小,可以有效降低拉伤几率。从这个角度说,慢跑热身是有明显效果的。

但是防止运动损伤还涉及关节、肌肉激活等多个方面,仅仅提升体温是不够的。我们在热身过程中需要促使关节分泌足够的关节滑液,并激活关节周边负责稳定关节的肌肉群,这对防止关节损伤是非常必要的。热身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运动神经的激活,激活交感神经会使人体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是提升运动表现得最重要因素。慢跑两圈显然难以达到这些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到底如何热身呢?我们应该做的是功能性更强且更有针对性的“动态牵拉”。动态牵拉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已经在国外非常普及,可是我们在从小到大的体育课上几乎没有听过。一位国家队的体能教练曾跟我讲,她年进入北体大时,才第一次听到“动态牵拉”这个词。足见我们的体育教育有多么落后。

NBA球星哈登正在进行动态牵拉热身

近几年来,随着马拉松运动的火爆,动态牵拉被一些优秀的跑团引进中国,作为跑步前的热身活动。市场上一些体能工作室也开始采用动态牵拉的方式热身,动态牵拉在健身爱好者中逐渐普及。可是在中小学校园里,仍然把跑步当作唯一的热身项目。最基础的东西却在基础教育中缺失,是不是该有人反思呢?

二、弹震式拉伸

再说说另一个常见的热身动作:膝关节环绕。体育老师在上课前会带学生们活动关节,活动到膝关节时,经常会要求同学俯身屈髋,手按在大腿或膝盖上,水平面环绕膝盖。如下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然而,膝关节的正常活动面是矢状面(即前后活动),只有在屈膝时能做极小幅度的内外旋。这个动作却在强迫关节旋转,明显不符合人体运动模式。如果幅度大又经常做,很容易对膝盖内部结构造成损伤。

在我们的体育课上,此类违反关节本来功能的动作非常多。人体这么多关节,有的主灵活、有的主稳定,我们需要尊重它的功能及特质来做运动。只是盲目地活动关节,并不能改善人体的柔韧性,只能提高损伤的风险。

与盲目活动关节类似的,就是弹震式拉伸。我记得从小到大的体育课上,拉伸身体时老师都是喊着“一、二、三、四”,我们跟着口号一下一下弹动身体,做拉伸动作。

这种拉伸动作就叫“弹震式拉伸”,它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但是当肌肉粘滞性没有降低时,很容易发生拉伤的情况。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拉伸方式的风险性,美国运动医学会已经明确不推荐这类拉伸方式。

体育课上,老师会告诉我们,拉伸压腿就是要“拉开韧带”。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非常不科学。引用国家队空手道队体能教练

陈邹琦在知乎上的一句解释:“韧带作为结缔组织,主要是用于加固我们的关节,要是真被拉松了,反而会对我们的关节稳定性有损害,所以牵拉并不是真的拉韧带,那只是民间说法,并不准确,真正的牵拉是对肌肉和筋膜以及韧带额共同作用。”

科学的拉伸方式是:在训练前通过动态牵拉热身,训练后通过静态拉伸放松。弹震式拉伸是始终应该避免的。

三、仰卧起坐

和前两个问题相比,仰卧起坐对中小学生的身体伤害就更大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学校把仰卧起坐当作体育课的考试科目,真是毁人不倦!同时这也让我觉得,咱们国家体育老师们对身体的理解水平其实和数学老师差不多少。

这个动作对社会的最广泛影响就是:无数人在用仰卧起做练腹肌。其实,这个动作对腹肌的塑造效率极其低下,也几乎不能起到“减肚子”的作用,甚至会对腰椎造成损伤,并引起不良姿态。你们的体育课,其实都是数学老师教的!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动作为什么对腹肌塑造效率极低、且易造成损伤。首先,我们要理解腹肌是什么——腹肌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四部分组成,我们常说的8块腹肌,其实是指腹直肌。从运动解剖学上看,腹直肌的起止点为——起于耻骨联合上缘;止于第5、6、7肋骨之软骨。如图——

我们做仰卧起坐时,前半程(腰部没有离开地面)主要做的动作是躯干屈曲,发力的肌肉是腹直肌;在后半程(腰部离开地面,上半身靠近大腿)主要做的动作是屈髋与腰椎屈曲,主要参与的肌肉除了腹直肌,更多的是髂腰肌和股直肌。

在仰卧起坐中,髂腰肌和股直肌的参与导致对腹直肌的刺激不连续,腹直肌在后半程会逐渐处于放松状态。虽然你感觉越来越累,但其实是不该干活的地方在干活,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那些通过长久坚持仰卧起坐练出腹肌的人,冉苒在佩服他们毅力的同时也感到十分可惜。如果他们掌握了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要节省多少时间啊!

更令人担忧的是,髂腰肌和股直肌的过度强壮,容易造成骨盆前倾的不良姿态。另外,仰卧起坐后的后半程,腰椎屈曲程度过大,腰椎会受到较大压力,很多人练完仰卧起坐后会感觉腰疼,就是这个原因,长时间则容易引起腰间盘突出等症状。

之前有学员问过我,做“腹肌撕裂者”那套动作之后会感到腰疼,这也是因为其中有各别动作让腰椎压力造成的。

我们再回到校园看看学生们是怎么做仰卧起坐的——

在体育课考试上,同学们都是2人一组,一人按着另一人的腿。这种动作的结果就是加大股直肌发力,我们的小同学考试之后都是腹部没感觉却大腿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扯着腰往上抬身子,我都心疼。

很多地区的升学考试都加入了仰卧起坐一项,于是,各种“满分技巧”也随之而来,内容无非就是告诉你怎么做这个动作更省力,能做得更多。

实际上,这种“技巧”就是让本来应该承力的肌肉松懈下来,让不应该用力的肌肉或关节代偿,以达到省力的目的。其结果就是引起各种身体问题。正如同你站着时候总想省点力,时间长就驼背了。

应试教育真的是无孔不入,让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在奔向腰间盘突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实际上,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儿时的培养,一些体能素质无法在成年后训练出来。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阶段将塑造一个人对运动的基本认知。体育课如果仅被定位为“到操场活动活动的时间”,也至少应该摒弃陈旧错误的方法,保证最基本的科学。否则,“几宗罪”的定义,一点都不为过。

●●●●

冉苒,美国体能协会注册体能训练专家,CommonStrength创始人。

了解CommonStrength,请进入







































太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hl/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