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是一种生命现象。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什么通?通什么?这里的通是指“经络”的畅通,经络畅通则不痛,经络不通则会痛。易学和炁学证明:经络是生命的意识系统,人的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由经络引起的,生命现象同五脏六腑里的五行气物质(炁流、能量)有关,见易学的“五行”理论阐述。轻微的不通会痒,痛是完全不通。神经是经络和肉体器官的过渡通道,神经不通则经络里的行气就不能够通过,就会失去运动能力,但是不会痛,而是没有了感觉。
痛则不通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说明痛是由于经气不通所引起的。而能导致经气不通的因素包括外邪(风、寒、湿、热)及正气不足。如一患者于冬天外游途中,不慎跌进水池,其后双腿肿痛一个多月仍未能消退,这是由于寒湿之邪侵入所引发的。当然,不是每个痛症也有明显的外伤史,大多数的痛症都是正气虚弱,外邪乘虚而入的「虚实夹杂」的状况。居于海边是湿气较盛的地方,但不是每个家庭成员也出现腰痛重着,四肢重坠,下肢浮肿疼痛等湿痹(因湿起的痛症)表现。你有湿痹的表现,是因正气先虚,机体化湿能力下降,湿气滞留不去而引致的。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作为重要的病理机转而广泛流传。这一古老的智慧影响的不仅仅是炎黄子孙,德国细胞生理学家埃尔温·内尔受“不通则痛”的启发,攻克了离子通道的关闭和开放的课题症结,发现了细胞膜上的离子道,于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西方,疼痛的历史是宗教退却,个人意志得到彰显的时期。在东方疼痛的治疗史日趋完善,以《黄帝内经》为疼痛之根的大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花儿绽放。1中医的疼痛历程
中国对于疼痛的研究和治疗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的《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讲“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从此后代医家便从中得出了一个基本共识:寒邪侵袭是身体疼痛的主要病因,气血运行阻滞是身体疼痛的病机。也就是说气血流行不畅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流行不畅的表面现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疼痛出现的人体部位可以是病变的部位,也可以是人体病变部位的阳性反应。随后就有了李东垣的“痛则不通”(《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和朱丹溪引申的“痛忌补气”的说法(《丹溪心法·腹痛》),为后世治疗疼痛病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寒邪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在《黄帝内经》中对于猝痛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脉外猝痛。得温则止病情较轻,得温不止病情则较重。其病机为”寒性收引,脉络失养,经脉挛缩拘急”。
二、寒热搏击于脉中,腹痛拒按。其病机为“寒邪化热,寒热相持,气滞血瘀”。
三、寒凝腹痛。1)腹痛喜按。其病机为“寒凝肠胃之外,膜原之下,血气不得散行,按之血气可散而痛止”。2)腹痛喜呕。其病机为“寒客肠胃,胃气失降,上逆而呕”。3)腹痛泄泻。其病机为“寒客小肠,受盛失职,下为泄泻”。
四、宿积腹痛。疼痛按之有块。其病机为“寒侵小肠膜原之间,血脉凝涩,日久则成积块”。
五、热结腹痛。表现为腹痛便秘焦渴,其病机为“热结肠胃,伤津灼液”。
六、脉寒而痛。1)按之无益。其病机为“寒入挟脊之脉,按之深不可及”。2)痛而喘动应手。其病机为“寒客冲脉,寒凝气滞,冲脉不畅”。3)背与心相引而痛,其病机为“寒凝背腧,背腧注心,脉涩血虚或瘀”。4)肋与少腹或少腹与阴股。其病机为“寒滞胆脉少腹,阴股均为肝脉所过,血涩脉急,故相引而痛”。
七、五脏气厥而痛。表现为猝然痛死不知人,其病机为“寒侵五脏,脏气上逆,阴液大阳气耗散,五脏失养”。第二个阶段就是张仲景提出疼痛治疗方法,张氏在《伤寒杂病论》中把疼痛分为外感和内伤,记载了治疗疼痛完整的理、法、方、药辩证体系,例如太阳经头痛,头项、背、脊一起痛,发热恶寒者属于外感风寒,邪气留于腠理经络所致,应该应用辛温解表法。可用香苏散加剂。阳明经头、额、眼角、鼻疼痛者属于太阳经病邪传入了阳明经。治宜升清解表,可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少阳经疼痛,两头角痛连耳前后痛者,同时口苦,耳痛,肋痛。这是邪入少阳所致。治宜和解少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所创治疗心胸疼痛和心脉动悸的甘草汤、治疗心胸疼痛的生脉散等是具有补性的方剂。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正式提出了“痛则不通”的实性疼痛病机。这也是当今中医学界公认的疼痛病机之一,对于不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道不通畅。
二、通道不通行。
其中通道不通畅有包括了以下三点1)通道变的狭窄。2)通道内物质超过其正常的承载能力。3)通道内的物质逆行。
通道不畅通也包含了两点。1)通道自身的物质或外来物质彻底阻塞了通道。2)通道本身不正常完全关闭。
李东垣并且提出了“通利之法”即“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中医疼痛历史的第四阶段在明朝,张介宾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不荣则痛”的理论,张氏在《叶选医衡·痛无补发辩》中说“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实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泻亡阳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治痛者,非不多也,奈何医者,专执痛不可补气之说,岂良法哉”。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中说“肝血不足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不荣则痛”进一步完善了疼痛理论。中医疼痛历史的第五个阶段在清朝,叶天士和王清任把中医的疼痛理论推上了新的台阶。叶天士提倡从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角度分别对疼痛进行辩证,以规范化疼痛的辩证,并且提出了“通络止痛”的治疗打法。
叶氏针对“通络”提出来了八种方法。1)针刺宣通法,此法经常与内服药联合用。双管齐下。2)有情温通法。此法针对情志内伤,病大损耗气血较为有效。3)温肾宣肝之法。此法依据是肝主宣泄,同时肝宣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肾阳的温煦。4)健中通络法。此法针对中焦营血亏虚致使的络脉失养。5)虫类搜剔法。此法针对顽固的寒湿滞络。6)逐瘀通络法。此法针对实中有虚的气血痹塞。7)辛润法。此法针对寒化火热伤阴血之症。8)辛香法。此法针对寒湿入络之疼痛。清朝的王清任又把活血化瘀融入治疗疼痛的方剂。例如治疗“眼疼白珠红”先让患者服用通窍活血汤,再服加味止痛没药散。对于血瘀的头痛,表现出“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时,应用血腑逐瘀汤施治。对于前胸疼痛者用木金散治疗,,前胸后背皆痛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以治好。有突然间胸痛,方剂无效时,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施治。,对于肚腹疼痛,不移动属于血瘀者,用膈下逐瘀汤施治。对于少腹疼痛,不管有无积块,或者女性经水不调者应用少腹逐瘀汤施治。对于痹症引起的肩、背、腰、腿或是周身疼痛者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对于老年人小便阴茎疼痛者,无论时间长短均用黄芪甘草汤治疗。对于跌打埙伤等物理损伤以致瘀血者,用玉龙膏贴治。时致今日,中医的疼痛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了。2“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于痛症指出了两条病机:1)不通则痛。2)不荣则痛。并且后世医家对于前者制定了泻热、祛寒、消导、活血、行气等治疗方法,以使血液循环流畅。针对后者制订了补益之法和灸法来固本培元,温通血脉。换句话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分别是从虚与实的角度概括了痛证的病机,这也是中医治疗疼痛症状的主要理论指导。“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真的是并列关系吗?张景岳认为“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气血虚时间长了会进而化为“不通”,由此说明“不通”和“不荣”息息相关,有着因果关系。在人体疼痛发生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在痛证的辩证过程中这一点尤需注意。因此止痛应寒热并用,补泻并施,随机应变。3不通的后果和疼痛的分类
然而“不通”真的会痛吗?非也。不通可以造成胀满、可以造成麻木、可以造成肿胀、可以造成气逆、可以造成不孕、可以致痹、可以致痿、可以致痈。无论是胀满,还是麻木、还是不孕、还是……都没有疼痛这一主观感觉,但他们的实质都是不通。再谈谈“痛”吧!邪气以不同形式、相异途径侵入人体,会引发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症状。如今痛有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绞痛、空痛、隐痛、走窜痛和因虚致痛之分,那么他们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呢?其实胀痛属于气滞、刺痛属于血瘀、冷痛属于寒凝、灼痛属于火邪窜络、重痛属于痰湿困阻、酸痛属于湿邪侵袭、绞痛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和寒邪凝滞气机之分、空痛属于气,血,阴精不足、隐痛属于阳气,精血亏虚、走窜痛属于气滞,风邪。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因虚致痛有阳虚、阴虚火旺、肾虚骨髓失养三种。4通也会痛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就是“动而不息”的运动观,所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并不是绝对的,“通则痛,不通则不痛”也是合理的。清朝的叶天士分析脑中风时说“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近代医学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认为脑中风的发生的原因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上下气血运行受阻,经络、肌肤、筋脉失常,而导致‘不通则不痛’。”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华佗创制麻佛散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屏蔽痛觉信号的传导,以便于进行外科手术。其原理也就是“通则痛,不通则不痛”。《黄帝内经》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其大体也。”所以面对复杂的疼痛疾病时要仔细思考痛之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常中有变,寓变于常”,谨慎行事。
授课内容:
(一)骨旋移理论概述、骨的运动形式、摸法练习、骨的摸法(触诊)
(二)上肢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手指间关节痛(旋移)
2、掌指关节痛的处理
3、腱鞘炎的处理
4、腕关节扭伤(患腕背屈、掌屈,左右摆动)疼痛的处理
5、肘关节痛(肘关节内侧、外侧、后侧、前面中间痛)的处理
6、肩周炎(该手法主要解决肩周炎、治肩部酸沉、上臂痛、中老年夜间肩膀痛)
包括:a、外展功能受限的处理b、后背功能受限的处理c、肩前部疼痛的处理d、“扛肩”的处理
7、岗上肌劳损(主要解决患侧提物无力)
(三)、下肢各病症的速效治疗
1、足跟痛
2、踝关节扭伤
(1)、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处理
(2)、脚尖站立时痛疼
(3)、内外翻时疼痛
(4)、足背屈受限
(5)、脚底固定点痛(良驹受困)
(6)、特殊的固定点痛的处理
(7)、跟腱疼痛的处理
3、膝关节痛(膝关节疼痛、上下楼困难和下蹲困难)
(1)、单膝关节痛
(2)、双膝关节痛
(3)、胫骨粗隆痛的处理
(4)、髌骨周围痛点的处理
(5)、肿胀的处理
(6)、复发预防
4、大腿根痛的处理
5、梨状肌综合征
6、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7、小儿蹲伤后跛行
(四)、骨盆紊乱引起的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李氏三角及临床意义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理
3、腰突伴腰椎变直的处理
4、腰突伴腰椎曲度增大的处理
5、腰突伴单椎体滑脱的处理
6、歪臀的处理
7、仅有腿麻的处理
8、尿急、尿频的处理
9、慢性疲劳的处理
10、仅有小腿酸痛脹麻的处理
11、尾椎错位的处理
(五)腰部各病症的速效治疗
1、腰痛伴翻身困难的处理
2、腰椎中间痛的处理
3、后伸困难的处理
4、前屈困难的处理
5、腰痛伴前屈困难的处理
6、腰骶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
7、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8、急性腰扭伤
9、腰肌劳损
10、坐下后起身困难的处理
(六)胸背部
1、岔气的处理
2、肋间神经痛的处理
3、背痛、背沉的处理
4、1、2胸椎一侧痛的处理
5、肩胛缝痛的处理
6、肩胛缝固定点痛的处理
7、上段胸椎中间痛的处理
8、上段胸椎中间痛的处理
9、偶发早搏、心慌气短。
10、青少年园肩驼背的处理
(七)头颈部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顽固性剧烈头痛的处理
2、常见头痛的处理
3、头昏、头沉的处理
4、眼干、眼涩、鼻塞的处理
5、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6、头皮发紧、发木的处理
7、落枕
a、仰俯受限,不能左右回顾的处理
b、痛连项背的处理
c、严重时起床困难的处理
8、慢性咽炎的处理
9、颈椎病
a、颈椎前屈、后伸困难的处理
b、颈椎左右旋转困难的处理
c、6、7颈椎棘突旁一侧痛的处理
d、颈椎变直的处理
e、颈椎侧弯的处理
f、中老年夜间肩膀、上臂痛的处理
g、手麻的处理
h、颈部大包的处理
(八)、其他病症的速效治疗
1、失眠的处理
2、便秘的处理
3、心下痞的处理
4、小儿着凉后腹痛
(九)中筋疗法?痔疮的手法速效治疗及其它疾病(第五天下午与骨旋移分开讲)
1、肛门直肠的应用解剖
2、痔的病因、症状、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相关的分型、分期。
3、治疗方法(痔疮的手法治疗、痔疮的艾灸疗法、痔疮的膏药治疗)
4、经络的量子说
5、中筋理论
6、主要解决的问题(内痔、外痔、混合痔引起的疼痛、便血、痔核脱出。痔疮伴肛瘘。痔疮伴直肠脱垂、子宫脱垂)。
7、痔疮的手法治疗
(1)、手法一
(2)、手法二
附:1、剑突错位的速效治疗
2、风蛾子的速效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引起的自感有痰或伴有痰鸣的一种病症)
3、脊柱S弯的诊断、分类和速效治疗
4、痛经的速效治疗
5、叹息的速效治疗
6、慢性胆囊炎和莫菲氏征阳性的手法速效治疗。
7、痤疮的速效治疗
8、“肠粘连”的速效治疗。
9、股骨头坏死的手法康复治疗
四、授课专家:
李吉尚:年中国针灸推拿协会举办的“中推杯”全国第一届“中华好手法”大赛第三名。中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推常务理事。年入伍,年军校毕业,执业医师,年退役。从事颈肩腰腿痛诊治20余年。在核心期刊《颈腰痛杂志》发表论著《骨盆紊乱症》。
李吉尚老师应用“筋隆起,骨错缝”原理,创立了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其中蚂蚁撼树治疗肩周炎,一指回春治疗慢性咽炎,网开一面治疗手麻,暗度陈仓治疗失眠,潜阳肘治疗胸腰椎病,三点一线治疗膝关节痛等经典手法,屡获神效。在学员和客户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筋疗法是李吉尚老师继骨旋移?单指定点复位法之后创立的又一经典手法,该手法主要针对痔疮病症治疗,另对小儿腮腺炎引起的肿痛具有速效的消肿止痛作用,是其手法治疗的重大突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