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胡冰、李绍英、陈天明和刘钢,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十一期。
髂腰肌脓肿在儿童中较为罕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儿童则多为原发性髂腰肌脓肿。临床常见表现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及疼痛。因症状多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常易被误诊、漏诊。细菌是髂腰肌脓肿最常见病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详尽、反复的体格检查,以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实验室检查中,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可明显的升高。合理的抗感染以及CT及超声引导下局部脓肿穿刺引流,是目前治疗的有效方法。尽早诊断、根据病因合理调节抗生素的使用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1.病例介绍
患儿女,8个月,主因“反复发热22d,咳嗽、流涕11d”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便稍稀,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22d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39.3℃。无明显伴随症状。医院就诊,考虑“疱疹性咽峡炎”,住院治疗6d,期间给予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喜炎平、阿奇霉素(共1d)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患儿仍间断发热。继而转院继续诊断并治疗共2周,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病3周)示1:,胸部X线摄影检查示支气管肺炎,EB病毒(EBV)免疫球蛋白M(IgM)弱阳性,先后予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共2d)、更昔洛韦、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共3d)静脉滴注治疗。但体温始终不稳定,遂加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静脉滴注3d,患儿热退,咳嗽减轻。入我院前2d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8.2℃,偶有咳嗽,程度轻,无流涕、气促、呕吐、腹泻、抽搐等不适。至我院就诊,门诊胸部X线摄影检查示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24.15×/L,淋巴细胞比例38.0%,中性粒细胞比例53.1%,血红蛋白(Hb)g/L,血小板(PLT)×/L,C反应蛋白(CRP)16mg/L。予静脉滴注拉氧头孢、氨溴索治疗。患儿仍间断低热,体温最高为37.7℃。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患儿仍间断低热,无流涕、咳嗽、气促等。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我科。
入院查体:体温37.7℃,呼吸25次/min,心率次/min,血压90/60mmHg(1mmHg=0.kPa)。精神、反应好,全身皮肤无皮疹、黄染及皮下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充血,呼吸平顺,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肋下1cm可及,质软,边锐。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无异常。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
既往史:患儿既往体健。
2.诊疗经过
因患儿有反复发热史,发热原因待查,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因曾于外院查EBV-IgM呈弱阳性,肺炎支原体抗体1:,考虑存在EBV及支原体感染的可能。予阿奇霉素、更昔洛韦静脉滴注。但体温控制始终不佳,热峰仍能达38.5℃。入院后复查血EB抗体四项示:EBV衣壳抗原IgG(EBV-CA-IgG)阳性,EBV核抗原IgG(EBV-NA-IgG)阳性,EBV衣壳抗原IgM(EBV-CA-IgM)阴性,EBV早期抗原IgA(EBV-EA-IgA)阴性,血EBV-DNA低于检测下限,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支原体抗体阴性,因无确切的EBV及支原体感染的证据,故停用了阿奇霉素及更昔洛韦的静脉滴注。因患儿炎性指标明显升高(血常规:WBC19.81×/L,中性粒细胞比例62.5%,淋巴细胞比例29.3%,Hb97g/L,PLT×/L),红细胞沉降率79mm/h。考虑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能排除细菌感染,故入院1周后改用头孢唑肟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并积极寻找感染病灶。住院期间反复进行血培养检查均未提示有细菌生长,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感染病灶,结核菌素试验(PPD)检查阴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阴性,肺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未见明显异常。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阴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阴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并在此期间完成了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排查,亦无相应的提示。
经上述治疗后患儿体温控制仍不理想,波动于正常至38.5℃,检测血常规示WBC波动于(16.84~20.16)×/L,中性粒细胞比例47.4%,淋巴细胞比例44.1%~34%,CRP(12~14)mg/L。红细胞沉降率(33~65)mm/h,提示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患儿临床感染中毒症状并不明显,曾考虑是否存在药物热的可能,但在停用所有药物后患儿体温仍未见好转,且体温热峰及炎性指标再次升高。因此再次加用头孢类抗生素(拉氧头孢)治疗。同时继续寻找感染病灶。在患儿入院第3周,查体过程中发现患儿左侧下肢无法被动伸直,牵拉下肢时患儿有哭闹,提示可能存在腹腔及关节的病变。再次进行了腹部彩超检查以排除腹部深部脓肿,其结果显示左侧髂腰肌脓肿,范围7.0cm×3.9cm×3.7cm,与左侧卵巢粘连。此时患者症状得以确诊,感染灶为腹腔脓肿。进而完善了盆腔MRI及脊柱CT了解脓肿的性质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并完善髋关节X线摄影检查了解有无关节受累。见图1、图2、图3。
因无明确的病原,故给予经验性的抗感染治疗。选择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联合治疗。在诊断明确后,先后3次进行了B超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并完善了穿刺液的病原学检查,均提示涂片未见真菌孢子及菌丝,抗酸染色阴性,革兰染色未找到细菌,穿刺液培养无厌氧菌及其他细菌生长。治疗11d后因患儿仍有发热,遂停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用美罗培南,1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甲硝唑在继续应用3d(疗程2周)后停用,美罗培南继续应用2周,监测腹部超声提示左侧髂腰肌脓肿逐渐回缩,目前范围4.4cm×2.9cm×6.1cm,复查炎性指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住院52d出院。目前随诊中,病情稳定,已停药。
3.病例分析
3.1病因及发病机制
3.2临床表现
3.3诊断
3.4治疗
4.总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白癜风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