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组织疼痛必会思路常见肌肉疼痛模式

白癜风的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以激痛点理论为基础的干针疗法近年发展迅速,部分原因是该方法依托于激痛点牵涉痛图谱。激痛点图谱为临床手法康复评估治疗提供依据,当临床上遇到疼痛患者只需参照图谱,寻找能放射至该疼痛区域的激痛点,然后在该激痛点上施以手法或针刺即能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功能活动。但激痛点的牵涉痛图谱数量过于繁多,有学者统计过第二版《肌筋膜疼痛障碍触发点》(简称为第二版)一书中共描述过个激痛点,即使同一块肌肉的不同激痛点牵涉痛模式也多数不同,这大大增加了临床工作者的记忆难度;而在年出版的第三版《MyofasicialPainandDysfunction——thetriggerpointmanual》(简称为第三版)书籍中,笔者发现经典牵涉痛图谱已用肌肉替代了激痛点,但仍有着89块肌肉牵涉痛图,其中部分牵涉痛图谱牵涉位置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也存在激痛点是肌肉损伤产物和临床症状的观点。故笔者基于激痛点与肌肉的疼痛模式描述,参考关于肌肉疼痛的文献,将肌肉疼痛模式按部位分为肌腹痛、起止点痛与牵涉痛,旨在为临床肌骨系统疼痛康复中评估损伤肌肉提供快速判断依据,顺利找出病变位置。

1、激痛点与肌肉疼痛模式

激痛点的名称首见于年美国医生TravellJanet所著论文中,初期认为激痛点只存在肌腹中,而后其学生DavidSimons补充了存在于肌腱中“附着性激痛点”并逐步完善激痛点图谱,成为激痛点领域权威书籍。激痛点是由某种原因引起骨骼肌肉紧绷带的形成,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导致的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当用手按压到这个紧绷带或干针针刺到该点时病人往往会有熟悉的放射痛。对于激痛点有学者认为必备三个条件:①明确压痛的条索结节,②牵涉痛,③针刺和触压有局部和远处的肌肉跳动。Simons等人推测,受影响肌肉中可触及的紧绷带是由于神经肌肉接点(运动终板)的过量乙酰胆碱释放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肌肉纤维的持续收缩,伴随新陈代谢的增加和局部缺血,导致增敏物质的分泌增多,进而引起疼痛和自主反应,如出汗增多、血管收缩或舒张、竖毛肌运动。肌肉损伤后出现激痛点,激痛点是肌肉损伤的一种表现形式。激痛点的疼痛模式可简单总结为肌肉疼痛模式,本文通过第三版书籍中的89块肌肉疼痛规律进行总结,将肌肉疼痛模式分为肌腹痛、起止点痛以及牵涉痛。

2、肌肉疼痛模式——肌腹痛

肌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外因导致肌腹过度牵拉或使用时而产生的局部肌肉疼痛,如菱形肌过度被拉长后可导致肩胛骨内侧缘疼痛;肱二头肌被过度使用后可导致上臂前侧区域疼痛;腰方肌被过度拉长可导致腰椎侧面疼痛。此种情况临床上多见,但临床医生常误认为疼痛部位即疼痛原因,导致患者病程反复,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在治疗时应考虑拮抗肌和主动肌的关系。如菱形肌常被胸小肌、前锯肌拉长而疼痛;臀大肌常被髂腰肌拉长而疼痛;腰方肌常被对侧腰方肌拉长而疼痛。充分的考虑主动肌、拮抗肌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考虑生物力学、姿势、代偿等对局部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上充分评估去治疗局部疼痛。虽然很多病人表现为局部肌腹痛,但是单纯处理局部肌肉并不能得到预期疗效。

3、肌肉疼痛模式——起止点痛:

起止点痛是肌肉在反复过度使用后而出现的附着点区域疼痛,肌肉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发生运动,所以肌肉反复收缩易引起其附着点区域疼痛,如股四头肌过度使用后在髌骨下方膝前产生疼痛;腘绳肌损伤可在弯腰时出现坐骨结节区域的疼痛;肱三头肌损伤可在前屈前臂时出现盂下结节区域的疼痛。该种疼痛往往与肌肉过度使用有关,反复的动作导致肌腱反复牵拉附着在骨上的体表标志而出现局部应力增加,局部应力增加会导致骨头内成骨细胞的增殖出现骨刺。所以很多时候通过触诊或影像感受局部的骨头变化也能说明局部应力增多,如长期膝前痛的人胫骨粗隆由于股四头肌的牵拉双侧不对称,使用过多的一侧明显肥大;长时间足跟痛痛的人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足底筋膜的牵拉均会导致跟骨骨刺;长期拇外翻的人由于胫骨前肌导致跖骨肥厚。很多临床上的表现与症状均能在骨性标志上有所体现,故在疼痛区域触诊骨性标志也是一种评估肌肉是否过度使用的方法。

4、肌肉疼痛模式——牵涉痛:

临床骨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zz/11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