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守护”——医院
王宁利教授专家门诊体验纪实
王宁利为患者检测双眼。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刘品彤)“这位患者双眼眼压45、45,双眼几乎看不见,以前在其他地方做过白内障手术。”“这个是上上周在我们这儿做了右眼手术的小孩,因为他的双眼角膜都很差,所以今天没有测回弹。”……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西区三楼眼科会诊中心,在眼科专家王宁利的办公室里,不断传出这样的汇报声。
王宁利是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同时还是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让患者满意,医疗流程要科学高效
会诊团队助手向王宁利汇报患者的病情。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今天是王宁利的半天门诊,医院的东区特需门诊给病人看完病已是中午12点,回了一趟眼科研究所处理事务,匆匆解决午饭,中午一点又来到西区的眼科中心继续会诊。眼科中心的咨询台早早就聚集了许多人。
患者被王宁利的助手一个个叫进了办公室。王宁利身边围绕着五位年轻助手以及一位长期陪同他出诊的老助手。“我们这种诊断模式叫团队诊疗,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王宁利介绍,“助手先给病人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拿出自己初步的诊断意见,然后带着意见和疑问将病人带到我这儿来,我负责最后的诊断。”
在体验中,记者感受到了这种团队诊疗模式的高效率,平均每个病人王宁利只需花三分钟就能诊断完,大大节省了其他病人等候的时间。王宁利表示,他从2003年便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如今已运作的十分规范。
王宁利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诊疗。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王宁利说:“这种诊疗模式非常科学严谨,如果我一个人看病,即使我再厉害,也有可能漏掉一些问题,而团队模式等于一个病人至少有两三个医生给他看病,该看的地方都能看到。”
除了团队诊疗的模式,王宁利还介绍了另一种他惯有的会诊模式。那就是每当遇到病情特别复杂、一时难以把握的病人时,都会先把他们单独留下,让他们在一旁稍作等待。等到自己看完手头上的所有病人,再来花大量的时间讨论并诊断该病人。
“医疗流程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效率高了,病人也就不会有意见。”王宁利说。
与患者沟通,理解和冷静非常重要
王宁利给襁褓中的婴儿患者测量眼压。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前来看病的基本都是青光眼患者。“青光眼从小孩到老年,任何年龄段都有,一般来说40岁以上是高危人群,年轻人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医院看病的许多患者已经医院做了手术失败的。”王宁利表示。
王宁利的助手介绍,“外地病人占了百分之八十,大多数都是慕名而来,有些医院做不了的,被介绍来找王院长。”
在王宁利的诊室,每来一位病人,助手就会在旁边汇报各种检测情况。他再综合自己所做的诊断给病人制定出治疗方案,并让助手详细记录下来。为了让助手完全理解他的诊断,王宁利经常让其将自己刚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直到放心为止。
前来看病的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先天性患有青光眼的婴幼儿或者小学生,“你看她小小年纪,眼睛都是因为眼压高才被撑得如此大”王宁利充满爱怜地望着眼前双眼又大又迷茫的小女孩。
“小朋友,你和周围的小朋友打架能打赢吗?”面对患者,王宁利总是十分耐心,面部始终挂着微笑,并开一些有趣的玩笑来疏导他们紧张心理。
王宁利与一名手术成功的小孩握手表示祝贺。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青光眼一旦导致失明就没治了。我经常说,青光眼是没有倒车档的车,你可以让它减速、可以让它刹车,但是要让它回到原来的地方是不可能的。”王宁利说,正因为这个残酷的事实,眼科室经常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病人,毕竟谁也无法接受自己或者亲人即将失明。
王宁利说,“很多病人都把医生当神仙,以为只要我求着你,病就能治好。而往往来哭着求你的都是晚期患者,他们对自己最后的那点视力无比珍惜。尤其是看到患者掉眼泪甚至是跪在这里时,你一定得冷静下来,不能简单的感情用事,要将科学道理给病人讲清楚,让他客观地明白疾病治好的把握性有多大、治不好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能让病人盲目地崇拜或求助于医生。”
带教团队,让更多患者重现光明
王宁利带领团队助手讨论一名患者的复杂病情。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记者体验当日,门诊就碰到了两例特殊复杂的病例。和平常一样,王宁利先把这两位病人单独留在一旁,等诊断完其他人,再和团队一起对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你能看出什么问题?你跟我说说这个病人。”王宁利将手中病人的眼底照相给一位助手并问他,“左眼是不是青光眼?”助手盯着纸思忖了许久,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于是王宁利换了一位助手问,“从眼底的情况看不像”助手回答。紧接着他又换了一个人,“你来说说这个是不是青光眼,左眼是吗?”
“这个病人病情很奇怪。右边眼睛可以看出眼压高,视神经受损害,可以诊断出是青光眼。左眼眼压高,但是视神经没有受损害,视野虽有改变,但旁边的有髓鞘神经纤维也可以导致盲点扩大,那么它到底是不是青光眼?”王宁利继续发问。
看到助手们都给不出准确的判断,王宁利揭晓谜底。“我告诉你们,这个病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病例,他的病其实被有髓鞘纤维掩盖了,高眼压可以导致有髓鞘纤维的丢失,这个就是典型的青光眼对髓鞘的损害。你们要把他所有的资料都查得清清楚楚,整理齐全后就准备安排手术。”
当然,并非所有病人都能立即通过手术得到治疗。这不,另外一个罕见病例也出现了。王宁利和团队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位患者由于眼球巩膜太薄,眼睛外边能做手术的区域全部破坏,无法从外路做手术,只能从内路进行,也就是不打开球结膜,直接从透明角膜进入。该手术的难度非常大。
“这是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个新手术,该病人也将是第一个在中国做内路手术的人,他运气很好,赶上了。但是手术技巧要求手特别稳,我们得先买一些猪眼睛练习,等到手术成功率高了才能给他做。”王宁利介绍。
某患者病情复杂的眼底照相。新华网发刘品彤摄
今天王宁利专家的出诊时间是半天,但他一直加班到下午三点才结束,医院政务上的事等着他去处理。还未踏出办公室的门,又有几名家属带着病人匆匆赶来找他。“你们来的太晚了,我都已经下班了。”虽然嘴上这么说,王宁利还是没忍心拒绝千里迢迢从远方赶来看病的患者,继续打开仪器为他们进行会诊。
这些患者的光明与黑暗、希冀与绝望或许就寄托在了王宁利的手中,他用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和一颗仁心,为每一位患者都送去了温暖与安慰。他谨慎地行走于光明与黑暗之间,却始终谦逊。
结束语
从近年的调查数据看,一些顶级专家普遍反映病人中只有30%左右需要专家这个层级的诊治,而更多的应该由低职称的医生来解决。北京市医管局年年初已实施新的医改模式,年年底前,医院在内的22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全部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就诊模式。这一举措不仅方便患者,而且也将对号贩子“釜底抽薪”。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中有一种模式,医院知名专家号不外挂,用于内部转诊。
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最好的医生,接受最好的医疗服务。问题是,如果大专家看的是小感冒,开的是最基础的检查单,有点像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好钢用不在刀刃上,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更有限,紧缺的专家号更紧俏。
专家团队诊疗的推出,不是把专家雪藏,也不是不让患者见专家,医院内部层级诊疗制度。首诊患者挂团队号就诊,由门诊医生确认是否需要转诊专家,“以患者病情需要”为惟一的层级转诊依据,让专家看该看的病,去诊断治疗真正的疑难重症。
知名专家团队靠的是团队作战,创新之处在于层级诊疗,不仅解决“最急需”的患者对专家号“求而不得”的难题,有效配置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专家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更多专业的知名专家团队呼之欲出。在常规诊疗中,患者即使患了疑难重症,普通医生解决不了,只能重新挂号排队,无法在院内实现层级转诊,首诊负责制只是一句空话,制度缺失让挂号难沦为无解方程式。
问诊看病难,根源在体制,出路在改革。改革医疗供给侧,推进分级诊疗体系,要下好院内分级诊疗的先手棋,让患者少跑冤枉路,走出无序就医的迷宫,才能有望早日告别看病难。
文章来源:新华网刘品彤摄
内容编辑:中国眼科手机报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