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分享穴位埋线治疗运动系统疾病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证。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动作。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可见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非常密切,梨状肌若受损伤或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发生变异就可能使坐骨神经受到挤压而发生各种症状。

梨状肌损伤是导致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负重行走及受凉等。某些动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使梨状肌拉长、牵拉而损伤梨状肌。梨状肌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或痉挛,反复损伤导致梨状肌肥厚,可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征。其次,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发生变异,也可导致坐骨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产生梨状肌综合征。此外,由于部分妇科疾患如盆腔卵巢或附件炎症以及骶髂关节发生炎症时也有可能波及梨状肌,影响通过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而发生相应的症状。因此对于此病的女性患者还需了解有无妇科炎症疾患。

疼痛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疼痛以臀部为主,并可向下肢放射,严重时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剧烈,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者可感觉疼痛位置较深,放射时主要向同侧下肢的后面或后外侧,有的还会伴有小腿外侧麻木、会阴部不适等。疼痛严重的臀部呈现“刀割样”或“灼烧样”的疼痛,双腿屈曲困难,双膝跪卧,夜间睡眠困难。大小便、咳嗽、打喷嚏等因素能增加腹压而使患侧肢体的窜痛感加重。

1.坐骨神经受损症状主要表现为干性受累的特征,即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区的运动(股后、小腿前后以及足部诸肌群)、感觉(小腿外侧、足底和足前部)和反射(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碍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小腿肌萎缩甚至足下垂等症状。

2.压痛点以坐骨神经盆腔出口部体表投影位置压痛最剧(环跳处),且沿神经干走行向下放射。此外,尚可发现约半数病例于胫点或腓点处有压痛现象。梨状肌症候群时,其压痛点略高于前者1-2cm。

3.下肢旋转试验肢体内旋使梨状肌及上孖肌、闭孔内肌和下孖肌等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加重出口处狭窄,可诱发坐骨神经症状。除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外,还有小腿外侧达足底部麻木感。但单纯梨状肌症候群者,则为外旋时诱发症状,此主要由于当挛缩、瘢痕化的梨状肌收缩,下肢外旋时,促使出口处狭窄之故。

4.直腿抬高试验一般均为阳性,其疼痛程度介于根性痛和丛性痛之间,此试验并非特异性的。

埋线治疗主穴[1-2]:阿是穴(梨状肌体表投影线上)、承扶。配穴:小肠俞,殷门,风市,阳陵泉,腰部疼痛加肾俞透大肠俞。操作:用PGA或PGLA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或者胶原蛋白线注线法,患者侧卧屈膝位。患侧在上,医者用右手大拇指均匀用力寻找压痛点,阿是穴确定位置后,持针,快速入皮,缓慢进针,进针深度以贯通梨状肌筋膜,有异感时退针少许,将线埋入。每次治疗,以痛点处穿刺有松动感为度。每2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局部受损。气滞血瘀,脉络受阻,复感风寒湿邪则致经络瘀阻。不通则痛;故宜化瘀生新,舒筋通络为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刺激诸穴。能达到疏通气血经络的目的。穴位埋线不仅可对机体产生长久的刺激,延长针刺的效应,增加穴位功效,加快局部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粘连,而且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埋入人体后,可使肌肉合成代射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射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灶的修复。取阿是穴埋线,无论在病因治疗还是缓解疼痛,疗效都是确切的,若定位准确,往往能使疼痛迅速减轻或停止,配合其它有效配穴症状改善更迅速。由于本病易复发,且病程较长,不易治愈,所以选择埋线疗法,不但延长了治疗时间,更可提高疗效。埋线是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持久的刺激。

(本文来医院)

了解更多内容







































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ky.com/lzhl/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