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拇指、示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往返有节律搓揉的手法,称为捻法。本法动作幅度小,主要是靠拇指、示指的力量对指、趾和耳部进行捻动搓揉。
用拇指罗纹面与示指桡侧缘或罗纹面相对夹住治疗部位,拇指、示指做对称性快速搓揉的动作,如捻线状(图6-40)。
图6-40捻法
1.捻动要快,移动要慢。
2.动作要有连贯性,不能呆滞、僵硬。
捻法有疏通皮部、理筋通络的作用。治疗指间关节扭挫伤、类风湿关节炎、腱鞘炎等病症。适用于指、趾和耳部。
施用捻法时,应注意捻动要快,移动要慢。
十四、点法医师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按治疗部位,称之为点法。主要包括指端点法、屈指点法、肘点法。亦可借助器械进行操作,如用点穴棒。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的特点。本法具有类似针刺的效应,故也称为“指针”。
1.拇指端点法以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持续点按(图6-41)。
图6-41拇指端点法
2.屈拇指点法拇指屈曲,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拇指端可抵于示指中节桡侧缘以助力,进行持续点按(图6-42)。
图6-42屈拇指点法
3.屈示指点法示指屈曲,其他手指相握,以示指近侧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持续点按(图6-43)。
4.肘点法屈肘,以肘部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持续点按(图6-44)。
5.点穴棒点法以点穴棒着力于治疗部位,进行持续点按。点穴棒材料有木质、牛角、金属等,其着力端比较圆钝,点按时没有刺痛。
图6-43屈示指点法
图6-44肘点法
1.取穴要准,着力部位吸定,要由轻到重、平稳持续地施力,使刺激力量充分传到机体组织深部。
2.无论何种点法,手指都应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点法有通经活络、调理气机的作用。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的功能。
拇指端点法与屈指点法适用于面部、四肢、胸腹部、背部。肘点法力量沉稳厚重,易于施力,主要适用于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点穴棒应用方便,定位准确,适用于全身各部。
1.施力时不可突施暴力,应逐渐用力点按。
2.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手指,也应注意保护患者皮肤。
3.对儿童、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患者用点法时用力宜轻。
4.点法后宜用揉法放松局部,以避免气血积聚或点法所施部位的局部软组织损伤。
十五、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为拍法。拍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图6-45)。
图6-45拍法
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用虚掌拍打体表。用双掌拍打时,宜交替操作。
1.应虚掌拍打患者体表,腕关节要自由摆动,且肘关节也要自由屈伸。2.动作要平稳,使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
3.拍击力量不可偏移,否则易抽击皮肤而疼痛。
拍法具有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的作用。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适用于肩背部、脊柱及两下肢后侧。
1.直接拍打皮肤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2.要掌握好适应证,对严重的骨质疏松、骨结核、骨肿瘤、冠心病等,禁用拍法。
十六、击法用掌根、小鱼际、指尖、拳背或桑枝棒等器具击打治疗部位,称为击法。击法包括掌根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拳击法和棒击法等。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图6-46)。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图6-47)。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治疗部位。
图6-46掌根击法
图6-47侧击法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亦可两手侧立,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小指远端第3指节的尺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图6-48)。
图6-48指尖击法
4.拳击法以拳心、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图6-49)。
5.棒击法医师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治疗部位。
图6-49拳击法
1.腕关节要放松,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手部击打。
2.击打时要有弹性,触及治疗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一击即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3.操作时应有一定节律,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
4.击打的力量要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5.做指尖击法时,若两手交替击打,应击打在相近的部位,并缓慢移动。
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开窍醒脑、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治疗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等病症。
掌根击法适用于背腰部、臀部等处;侧击法适用于颈肩部、腰背及下肢后侧;指尖击法适用于头部;拳击法适用于大椎、腰骶部;棒击法适用于腰背部及下肢后侧和小腿外侧部。
击法多在治疗结束时应用。应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证,因人、因部位选择击法的种类,同时也应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暴力击打。棒击时不可用棒尖着力。
十七、拨法以拇指、手掌或肘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移动,称为拨法,又称“拨络法”“指拨法”“弹拨法”等。拨法力量沉实,拨动有力,临床有“以痛为输,不痛用力”之说。
以拇指、手掌或肘着力于治疗部位,向下按压,做与肌腹、肌腱、腱鞘、韧带、条索等成垂直方向的单向或来回拨动。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治疗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图6-50)。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图6-50拇指拨法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做往返推动(图6-51)。
图6-51掌指拨法
3.肘拨法以肘部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图6-52)。
1.先按后拨,用力由轻渐重。
2.拨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4.做拇指拨法时,拇指应做对掌运动。
图6-52肘拨法
拨法有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等作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等病症。
拇指拨法、掌指拨法适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肘拨法适用于臀部环跳穴等。
应注意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拨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拇指拨法应避免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防止有被抠的感觉。
十八、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做连续抖动,称为抖法。抖法依据抖动部位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为上肢抖法、下肢抖法和腰部抖法。
1.上肢抖法以右上肢为例。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右肩臂部放松。医师站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倾。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右前臂的远端,将其上肢慢慢向前外上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腕部稍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并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传到肩部(图6-53)。
图6-53上肢抖法
2.下肢抖法以左侧下肢为例。患者俯卧位,右下肢放松。医师站其足端,用单手或双手分别握住患者的左踝部,将左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cm,然后在拔伸状态下,腰部带动上肢施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髋部和下肢有舒松感(图6-54)。
图6-54下肢抖法
3.腰抖法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医师双手托住患者两个踝关节,两臂伸直,身体后仰。先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师身体先向前倾,然后身体后仰,腰部用力,上下抖动,使患者腰部抖动的幅度最大(图6-55)。如此反复操作3~5次。
图6-55腰抖法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并使肌肉处于最佳松弛状态。
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
3.抖上肢和抖下肢时,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上肢法抖动频率为次/分左右,抖下肢法抖动频率为次/分左右。抖腰法应使抖动传至腰部。
4.在抖动过程中,始终要有牵引的力量。
抖法具有疏经通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治疗肩周炎、颈椎病、髋部伤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为辅助治疗手段。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抖法作用和缓,通常为上、下肢治疗的结束手法。
1.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患者禁用。
2.抖上肢法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可嘱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操作。
3.医师与助手牵引患者腰部时,患者的下肢与床面的角度不宜太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