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主宰全身疾病,十四条经络不通常见症状及表现
1.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咳嗽、气喘、胸闷、鼻咽炎、皮肤的斑、疹、痘。咽喉干燥音哑,四肢麻木或发冷,失眠……
2.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牙痛,咽痛,颊肿,鼻炎,手臂无力,上肢不遂……
3.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喜冷饮、口唇干裂、口臭、腹胀、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灼热、大便干燥或多日不便、小便黄、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出血……
4.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胀气,呕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肤损伤,肢体活动不利……
5.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心慌,胸闷,气短,手脚凉,自汗或出冷汗;乏力、失眠、健忘,经常有晕眩感……
6.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吸收功能差,颌、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牙痛......
7.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
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小便异常,头项强痛,脊背痛,目刺痛,腰痛如折……
8.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手脚心热、躁热不安、口渴,颧红腮热,血糖、尿糖、血脂偏高,少尿,尿黄,口干,性欲减退,女性月经异常……
9.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心慌,胸闷,气短,心烦,手心出汗,自汗不止。手臂挛急,腋肿。
10.三焦经不通常见症状:
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浅,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驰无力,听力障碍……
11.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有膝关节及下肢病,胃胀,胸胀,晨起口苦,失眠,多梦,易头痛,两侧痛,颈项不适……
12.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有黑眼圈、目倦神疲、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眩晕,面色白,性冷淡,下肢无力,易倦、易惊恐……
13.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
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14.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
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针行方便揿针发明人、江南针灸名家、张大同主任医师
一、《针行方便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方便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牌方便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方便揿针》即时疗效的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二、针行方便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方便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方便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方便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穴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按照人体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三、揿针选用教材、著作治疗法则的灵活选取穴位的应用法则
①、分辨疾病本质:以组织是否损伤为分辨本质,从而确定以局部为主还是定点为主的治则。
②、确定灵活治则: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施治,患处没有经穴的可用阿是穴,并采用埋针动补疗法施治;此外教材书本不在患区的穴位也可参考作为定点选穴。
四、临床文献资料——部分揿针论文目录
1.揿针、药物外擦及TDP治疗面肌痉挛60例《针灸临床杂志》(年第17卷第6期)
2.揿针并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年第1卷第10期页)
3.揿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4例《新中医》(、32、3期22页)
4.揿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中国针灸杂志》(年第1期12页)
5.揿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3例疗效观察《现代康复杂志》(年8月第5卷第8期)
6.揿针治疗顽固性眉棱骨痛21例《上海针灸杂志》(年6月第21卷第3期第47
7.揿针治疗小儿遗尿50例《湖北中医杂志》(年第5期第16卷总第期45页)
8.揿针治疗小儿遗尿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杂志》(年2月第29卷第1期)
9.针刺辅以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中国针灸》(、26、9期页)
10.针刺配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26例《新中医杂志》(年2月第33卷第2)
11.埋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20例《江西中医药杂志》(,39(11)
12.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5(30)
13.皮下埋针治疗哮喘的初步观察《中国针灸》(,18(3)-)
14.穴位埋针治疗颈性眩晕例疗效观察《医学信息》(下旬刊(8))
15.喘穴埋针治疗哮喘慢支99例临床分析《针灸临床杂志》(,15(1))
16.电针、红外线加揿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34)
17.揿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临床意义《江西中医药杂志》(,41(7)
五、部分疾病按教材、著作、中医、针灸机理选用穴位治疗的建议
⑴、各种疼痛类病症的治疗
①、肌肉、神经、软组织等痛症的治疗
A、肌肉、神经、软组织痛症的疾病有:颈痛(颈椎病)、肩痛(肩周炎)、臀部痛(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头痛(偏头痛)、四肢肌肉痛、躯体痛(肋间痛)、关节痛(关节炎)、牙痛、骨痛、肿瘤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一般经过2~6个“补埋针~活动感觉”的过程就能得到喜人的较佳效果。
②、神经性炎性痛症等的治疗
A、神经性炎性痛症的疾病有: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牙神经痛、面神经炎(瘫痪)、肋间神经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由于神经受到损伤后的最佳恢复期为2~3月,因此该类疾病的疗程应视神经受损的程度而定,有些受损厉害的治疗时间较长。但采用揿针治疗会减少痛苦、方便治疗、加快恢复。
③、脏腑器官痛、胀、闷症的治疗
A、脏腑器官痛、胀、闷症的疾病有:心(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病)、肝(肝炎、肝脏病)、胃(胃炎、胃病)、脾(脾肿大)、肺(肺气肿)、气管(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肾(肾炎、肾病)、胆(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病)、肠(肠炎、结肠炎)、膀胱(膀胱炎、癃闭)、尿道(尿道炎、尿频尿急)、前列腺(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痛经……
B、取穴治疗:可选择与患病脏腑相关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背输穴埋8~12枚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反复补埋揿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⑵、各种痉挛性与功能低下、失调病症的治疗(注:以下还含未举例的其他同类性质病症)
①、肌肉、神经、软组织痉挛的治疗
A、肌肉、神经、软组织痉挛的疾病有:颈部(颈椎病)、肩部(肩周炎)、臀部(坐骨神、梨状肌痉挛)、头部、胸背部、四肢部、关节部、牙关节痉挛……
B、取穴治疗:可在患病区域找出阿是穴埋入2~5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入2~5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刺1~2枚揿针;补埋针后再活动感觉、再补埋刺揿针……;一般经过2~6个“补埋针~活动感觉”的过程就能得到喜人的较佳效果。
②、脏腑器官痉挛与功能低下、失调的治疗
A、脏腑器官痉挛的疾病有:心(冠心病心肌痉挛)、胃(胃肌痉挛)、气管(气管支气管炎痉挛)、呃逆(膈肌痉挛)、胆(胆管痉挛)、肠(肠功能紊乱、痉挛)、膀胱(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尿道括约肌痉挛)、月经不调、遗精遗尿、阳痿早泄、不孕不育功能低下、失调……
B、可选择与患病脏腑相关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背输穴埋6~12枚揿针,同时还可再于患部穴位埋针(也可按教材书本上介绍的穴位埋针)后,应让患者活动感觉一下患部,寻找出阿是穴后再补埋揿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⑶、各种提高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即运动功能、供血功能、神经功能减退)病症的治疗
A、老年性下肢(走路)无力: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膝眼、鹤顶、阿是穴。
B、眩晕、记忆减退(老年痴呆):颈椎的夹颈穴(第5、6、7颈中线旁开0.5寸)、阿是穴。
C、缓解胸闷气急(防止冠心病心肌痉挛):胸3、4、5、6、7华佗夹脊穴、心俞、阿是穴。
D、缓解胸闷气急(哮喘、支气管炎痉挛):胸1、2、3、4、5华佗夹脊穴、肺俞、阿是穴。
E、老年性、退行性(男女)尿失禁或小便不畅(包括前列腺病):曲骨、关元、中极、横骨、大赫、冲门、膀胱俞、肾俞、阿是穴。
F、便秘:气海、阴交、天枢、外陵、大横、腹结、大肠俞、阿是穴。
G、硬化症、中风后遗症:可按教材介绍的患者患处的局部穴位埋针,再加埋阿是穴。
更多资讯敬请浏览:
鐧芥椋庣棁鐘?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楃櫧鐧滈鐨勫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