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新的一年,在这里跟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专业节节高升,猪年心想事成。年初结医院临床实践,在这段时间里高斯运动管理与广医院一直不断推进体医之间的融合之路,希望有一天能够形成一套相互结合的模式出来,可以更全面的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年高斯运动管理将会更深入的进行“体医融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的融合之路势在必行。
接下来,让我们步入正题,开始分享这次的案例。
患者自诉:晚上平躺着睡觉时,右腿部后侧有麻痛及牵扯感。
具体位置:右侧的腿部从坐骨结节偏上方一直到脚趾,具体见下图
现病史:症状出现的时间有半年,平躺着睡觉需要在小腿处垫高,才能缓解一些,偶尔睡觉的时候还会出现小腿抽筋。坐着,走路无症状,局部做过相应的处理,短暂的缓解,容易出现复发。
静态评估:仰卧平躺,右侧髂骨旋前,如下图
腿部后方有牵扯感,将患者右侧髂骨从旋前位调回到中立位症状全无。
动态评估:仰卧位直腿抬高,角度可以达到90度,患者腿部抬得越高症状越轻。
评估结果:右侧髂骨旋前造成腿部后方牵扯及麻痛感。
运动处方:强化臀大肌
分析:1.髂骨旋前对于梨状肌的肌张力为什么会增加?
2.梨状肌对于大腿后侧出现牵扯及麻痛的原因?
先让我们来看看梨状肌的解剖,如下图
梨状肌这块肌肉起自于骶前孔外侧的骶骨前面,止于大转子的上缘,肌腹的位置刚好经过大切迹,它们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当髂骨处于旋前位,此时的股骨头是相对不动,髂骨是围绕着股骨头向前向下的转动,大切迹处于向上向前的位置的移动,梨状肌止点是附着在大转子的上缘,这时候大切迹刚好是顶着梨状肌肌腹的位置,使这块肌肉形成折线,如下图
这个就像开弓拉弦,弓弦中间拉出的折线,对应梨状肌,此时的肌肉张力就会出现增加。其深面走行的就是坐骨神经。如下图
当髂骨处于旋前位,此时大切迹与梨状肌之间的间隙将会变小,穿行在其中的坐骨神经由于出孔的变小容易出现卡压,造成腿部后方的牵扯及麻痛的症状。
找出了梨状肌紧张的原因,就可以开具运动处方了——臀大肌强化训练。主要目的是将髂骨从旋前位调回到中立位,从而增加大切迹与梨状肌的间隙,使出孔的变大,改善对坐骨神经的卡压。训练中患者俯卧位做右腿的屈膝位髋伸,强化臀大肌。如下图
总结:对于梨状肌在临床中出现的症状会经常被称之为梨状肌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卡压坐骨神经出现的牵扯、酸胀、麻痛等。本次案例中的患者症状看似一样,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会发现,髂骨的旋前却是患者容易持续复发的主要诱因。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所发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只针对他的症状去做处理,忽略了症状的诱发的因素,结果就是症状反复复发。
好啦,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如有不对之处,还望海涵!
PS:在医院的3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切切实实让我了解到了体医融合发展对来诊老百姓的带来的好处,以下是我结束前对一些病人的回访记录,想来3个月时间也不算短了,还是对运动康复治疗效果的肯定。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与诸君共勉,欢迎各位老师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