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
“以手法扪之,自悉其情”
凭借手感和经验,达到“手摸心会”
当代脊柱医学称之为:“手法触诊”
简单明显的结节、条索、硬块、钝厚等病灶以及脊柱棘突偏歪,生理曲线明显变化等。
复杂软组织部位损伤的深浅,软组织劳损,或肌紧张、挛缩,以及关节的微小移位(有时仅为1~2mm的微细变化)等。古代、近代和当代,都不乏“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医林高手,他们的这些宝贵经验,在软伤科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继承和发扬。当然,这种“心会”目前仍是比较抽象的,是一种初浅或朦胧的生物信息感知,随着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深入,相信其中的规律和奥秘将被彻底揭示,这将使触诊诊断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易于学习和推广。
触诊方法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手指触诊法
2、手背触诊法
3、双手触诊法
4、肘压触诊法
5、探棒触诊法
6、探针触诊法
7、组织分层触诊法
手指触诊法:
(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再查棘上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手指触诊法: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
手指触诊法:
(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
触诊要点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肌紧张程度、皮肤的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
4、触诊时要根据手感和病人的反应判断损伤点在浅层还是深层,是新鲜损伤还是陈旧性损伤;关节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响到神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1)中心轴线: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的想象的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接线。
(3)棘突顶线:即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是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的连线。
触诊的内容1、触压痛点
一般来讲,肌腱、韧带、筋膜在骨的附着点是高应力集中区,易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因而压痛很明显,以钝痛或剧痛为主;肌肉的疼痛以酸胀痛为主;肌肉的压痛范围较广,而肌腱、韧带止点和骨膜的压痛点则较局限。另外还要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必须反复定期摸查,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压痛程度来说还分为:浅压痛、深压痛。
附:脊柱区常见的压痛点,此对脊柱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常见的压痛点:
(1)棘间隙压痛点:即上下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压痛,主要见于椎间盘突出及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等。
(2)棘突压痛点:即在棘突上出现压痛点,多系棘上韧带损伤、棘上滑囊炎。跌伤或撞击伤时,可见棘突骨折(较前者少见)。
(3)棘突旁压痛点:即在棘突之两侧1.0~1.5cm处压痛,此系脊神经根背侧支受累之故,主要见于椎管内疾患,以发作期颈椎病、椎间盘脱出(或突出)症及肿瘤等多见。
(4)颈肩部压痛点:枕大神经受累时,压痛点位于乳突和枢椎之间,前斜角肌症候群则位于锁骨上窝;肩周炎时多位于肩关节四周及冈上肌等处。
(5)背部压痛点:胸背部纤维织炎时,压痛点多位于胸7-9棘突处;胸椎结核时一般在病椎骨棘突处。
(6)腰肌压痛点:以下方髂嵴之腰肌附着点处为多见,或见于棘突之两侧,并伴侧向肌张力试验阳性(即向肌张力增加的一侧活动时疼痛加剧,而放松时减轻)。
(7)第3腰椎横突压痛:多因腰椎第3横突肥大致侧后方绕行之神经根(或后支)受压所致。
(8)坐骨神经出口压痛点:相当于环跳穴,如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有粘连、狭窄等病变,则可出现明显之压痛及沿坐骨神经放射痛。
(9)骶髂关节压痛点:可双侧或单侧表现压痛征,前者多见于产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后者以骶髂关节结核及外伤者多见。
(10)臀上神经出口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出口上方2-3cm处,并向骶部放射,多见于局部肌纤维织炎者。
(11)梨状肌压痛点:介于坐骨神经出口及臀上神经之间的横条状压痛点,主因梨状肌纤维织炎或外伤所致,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12)腰三角区压痛点:即第4、5腰椎旁6-8cm处可触及点状压痛或皮肤过敏区,此主要由于腰深筋膜纤维织炎或脂肪脱垂(中年妇女为多见)致末梢神经受卡压所致。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